回歸20年, 一直在發展中領先中國內地的香港,因為內地崛起,漸漸出現没落的跡象;和香港毗連的深圳,不斷發展進步,近年其綜合競爭力也已超過香港。已不是「貴族」卻仍持有貴族的優越感, 拖慢了香港發展的步伐。香港由當年的主角變成了配角, 由搭橋變成搭內地發展的快車, 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已失龍頭地位。    [caption id="attachment_12726" align="alignnone" width="1000"]

深圳GDP幾乎已經可以確定2017就能超過香港[/caption] 「那高帽子顯得滑稽諷刺,狼狽的審視挺著抹黑的領子,鑲金杯子換來一頓填飽肚子。」  上面幾句歌詞是台灣歌手許哲珮的創作歌曲《沒落貴族》中的一段,道盡了貴族「放不下陳年往事高調了一世,守著僅剩的自尊仍傲慢固執」的沒落卻不甘落寞的心態。藝術創作的歌詞有時恰好正中現實情況,投射了當下香港社會的一些表現。或許香港還沒有「沒落」,但一部分香港不健康的心態卻阻礙著香港進步和融合國家發展大局。  最近《蘋果日報》副刊專欄作家高慧然一篇關於「上等人不用支付寶」的文章恰恰表現了這種沒落貴族的心態。該文聲稱「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寶」,信用卡是最先進的消費途徑,有信用的上等人只用信用卡而不用支付寶。這種近乎可笑的狹隘眼光以及高人一等自居的心態,一直在拖香港進步的後腿 。  事實上,回歸20年後的香港遇到中國內地的強勁發展,此消彼長中,兩地之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直在發展中領先中國內地的香港,因為地位超然而具優越感,因為中國內地崛起,《超訊》分析,地位失落的香港起碼在四個方面發生逆轉。在心理上,香港不少人難以放下,難以調適。1),香港曾經是中國的「貴族」,有貴族的優越感,如今,貴族還在,可惜心態没落了;2),香港原來在中國發展建設中一直唱著主角,如今變成了配角;3),中國要與國際接軌,香港就是便橋,如今,香港從搭橋變為要搭內地發展的便車了;4),作為「貴族」,香港曾信心滿滿,如今自信變自負,環境發生大變化,卻還在那自以為是。  一份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經濟日報》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在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香港位於深圳排名之後,屈居第二。這已經是其連續三年不敵深圳。早前,香港的碼頭貨櫃吞吐量超越香港;深圳的科技貢獻拋離香港。深圳近年來因為大力扶持創新產業而獲得「亞洲新矽谷」的稱號,GDP的增長率已遠遠超過香港,地區生產總值破兩萬億元大關,單位面積及經濟產出最高。在廣東,香港失去了龍頭大哥地位。  香港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為亞洲經濟體之楷模,作為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經濟發展繁榮的佼佼者之一,香港長期在國際經濟中佔主導地位。自身遠優於鄰近經濟體的發展,令香港逐漸產生一種「貴族」心態和優越感,對中國大陸的事物嗤之以鼻,認為內地的一切都是落後的。所謂貴族是那些富裕階層的特權所有者,而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初期的確擁有許多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和優勢,投資內地的港商都享有不少政策優惠。但經過數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以後,香港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相對優勢,港資在內地的優待不再,部分退守到廣東的企業更在轉型升級。固有優勢和特殊待遇的消失,顯露出來的是一種貴族式的沒落心態,不願意接受落後於內地的現實而抗拒和在國家融合發展的略中迷失了定位,這種「沒落貴族心態」的出現值得正視和反思。  [caption id="attachment_12727" align="alignright" width="560"]
香港競爭力漸漸落後[/caption] 九十年代香港引領大陸  在內地人的視角中,是如何看待這種種變化?深圳珠寶商陳菲菲向《超訊》記者講述自己年幼時來港的經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深圳人,相鄰甚近的香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仍舊是中國大陸人崇拜新奇的地方。彼時香港正值回歸前,港幣價值尚且還高於人民幣,香港對於中國大陸人有許多吸引力,仿佛另一個國度。她回憶起當時作為遊客來香港的場景,香港街頭始終有許多大陸沒有的事物,麥當勞等西方新鮮事物率先進入香港市場。誠然,香港在九十年代是一個黃金時代。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均領先於大陸,乃至成為大陸的引領者。  1993年香港的人均GDP達到20396美元,而中國大陸僅僅為420美元;香港在航運領域表現出色,在1999年的貨櫃吞吐量超過1620萬個20呎長標準貨櫃,成為世界第一繁忙貨櫃港。這顆東方之珠,是當時亞洲經濟和航運中心,是全世界矚目的明珠。此外,在文化方面,當時香港的粵語歌曲和香港電影風靡全亞洲。港風引領時尚,四大天王影響力涵蓋了整個大中華地區,成為當時中國大陸年輕人爭相模仿的對象,TVB電視劇在90年代達到了巔峰,大量電視劇被引進大陸成為統領大陸觀眾市場的「主角」,《神雕俠侶》、《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等更是當時一代人的集體記憶。TVB明星們進入大陸大眾視野,主導大陸潮流文化,形成現象級的轟動效應。  香港GDP增長率漸漸落後  但是到了後來,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香港的鋒芒逐漸被大陸後來居上的勢頭掩蓋。中國大陸通過連續多年百分之十幾的經濟增長率趕超亞洲各個強大的經濟體,GDP總量後來居上,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地位逐漸醒目,以深圳為例,2016年的GDP總量達到20078.59億元人民幣,超過廣州,同比增長9%;而香港2016年的GDP同比增長率僅僅為1.9%。有專家預測,如果2018年深圳維持這一增速,加之香港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速,兩者日漸收窄距離,深圳未來將有可能正式超過香港。  科技創新方面,香港亦失了了她原本的相對優勢;相對的是大陸出現了大量創新科技企業,顛覆了全球市場格局。2016年,廣東研發經費(R&D)支出佔比提高到2.56%,技術自給率達71%,已基本跨入世界創新型經濟體行列。全省科技綜合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九年位居全國第二,躋身創新型省份,今年R&D支出佔比有望達到2.65%。  [caption id="attachment_12728" align="alignleft" width="435"]
前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強調香港的優勢是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caption] 香港沒有利用好一國的優勢  香港自1842年開埠以來,便擔當著中西聯繫的橋樑角色。改革開放時更肩負起招商引資、引介技術、管理方法的窗口作用。香港長久以來在國際上建立的獨特角色,在「一國兩制」之下,雖然在國家戰略中的階段性角色不斷調整,卻依然具有重大價值。中聯辨法律部部長王振民曾撰文表示「國家從無計劃把香港內地化」、更指「作為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在這個方面仍然發揮著其他地方包括上海所無法代替的作用。」當然,前提是香港要自覺對接國家發展策略,並相應調整在國家戰略中的階段性新角色。只要香港能夠把握中國現代化和世界全球化提供的歷史機遇,善加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給自己一個合適的新定位,就不會被邊緣化。  過去前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不斷強調香港的優勢是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尤其在「一帶一路」戰略決策中,是連接全球的重要橋樑。在2017年10月份的「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活動上,現任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將繼續為外資進入中國大陸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  福建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郭建青教授分析,香港繁榮起來要歸結到歷史的因素。五十年代尤其是朝鮮戰爭結束以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對中國實行軍事上包圍,政治上的獨立,這讓中國在經濟上受到了制裁。香港作為有意保留的對外溝通的一個橋樑和平台,這種牽線搭橋對香港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78年改革開放之後,許多外商投資由於不了解中國大陸的制度政策法律各方面因素,香港作為一個中介和橋樑,一度成為經濟發展最快的「窗口」。  「香港沒利用好一國的優勢十分可惜」,郭建青舉例說:「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央政府給香港的一個良好合作機會。香港政府和智庫方面要正視和大陸的關係,面對現實,才有新的可能。」不僅如此,還有「一帶一路」、「一地兩檢」等兩地合作機會,香港只有利用好這些發展生存的重要機會才能搭上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高速車」。  沒落貴族的畸形自負心  2017年9月初,香港中文大學的民主墻上,赫然出現了「香港獨立」、「拒絕沉淪、唯有獨立」等宣傳單張。一位大陸女生隻身一人撕毀張貼海報,並與張貼者中大學生會展開爭辯。近年來,陸港學生因為民主墻紛爭不斷,香港年輕人中的「港獨思潮」反映了一種畸形的自負心理。面對大陸和香港此消彼長的發展現狀,他們忽視大陸為其帶來的經濟繁榮,呈現出盲目迷戀自我,甚至懷念歌頌美化殖民者。  香港著名時事評論員譚志強先生和《超訊》記者討論香港是否是「沒落貴族」時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看法。譚志強認為,香港算不上真正的「貴族」,而是當年英國殖民者培養出來的「暴發戶」。在殖民統治的訓練下迷戀權力精英。有別於經濟精英和文化精英,權力精英有著莫名其妙的驕傲感,這種港英政府遺留下來的風氣催生了時下香港人對大陸的瞧不起。支付寶事件中,上等人的說辭就反映出一部分香港人盲目的自負心理。他們面對大陸市場大量的需求視而不見,直接貶低新鮮技術,甚至公開抵觸大陸市場的進駐。2009年,香港實行一簽多行的制度,自由行的來港旅客增多,他們給香港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小到奶粉、化妝品,大到珠寶甚至有大陸人來香港購置房產。但是本港居民一味只看到負面效應,稱大陸遊客為「蝗蟲」,搶佔香港資源。如今,中國大陸方面宣佈,不再對配方奶粉與尿布等貨物徵收入口關稅,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要,無疑會對香港零售市場造成一定影響。香港已經不再具有市場競爭力,但是有關民間組織還守著「限奶令」,認為大陸人依舊會追捧港貨,是因為大陸都是假貨。這樣的心態讓人啞然。這種堅持內心優越感的表現,就是畸形的自負心理。反觀大陸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積極引進外資,鼓勵外貿進出口,許多「新貴」城市崛起,一些城市綜合競爭力直逼香港。  譚志強認為,香港的自負體現在一直以自我為中心,覺得大陸應主動和香港合作。甚至部分香港人認為大陸人和他們搶資源、搶飯碗,卻忽視背後的契機。香港應該向澳門學習,主動融合大陸,兩者要放在相對平等的位置,才能更好發展。相對於「拒絕沉淪」,「獨立」只能把自己向更糟的境遇推去,將自負化為對自己國家的自信心,深化「一國兩制」的方針才能有利於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  「力不從心」的迷茫心態  香港時下的表現,不禁讓人感慨仿佛一個曾經的蓋世英雄,如今身體逐漸老去,徒留一顆試圖掙扎的心。  香港其實不是真正的完全沒落了,而是發展的速度追不上周圍的發達經濟體。當下香港社會仍舊有著一些傳統優勢,金融業、法制和一些教育體系,依然值得大陸借鑒學習,但是大陸方面懂得如何取長補短,這幾年大陸一直深化和香港的合作,尤其是粵港澳地區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成,兩岸三地大大增強合作效率,擁有很多機會。  《超訊》記者和深圳社會研究專家、深圳民間智庫因特虎創始人老亨進行了一次對談,訪談中老亨向記者說了他對時下香港的看法。  他認為公允一點說,香港這種沒落的心態實際上是一種迷茫心態。深圳、廣州乃至整個中國大陸藉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大力發展,巨大的資源和市場,創新的技術和大量人才,使得綜合實力大大超過香港。香港畢竟局限於土地資源、人口、產業等因素,發展呈現一種緩慢上升的趨勢。以深圳為例,如今電子產業和工廠成行成市,產學研結合發展來勢洶洶。無人機教父李澤湘在香港科技大學的校園裏孵化出了大疆無人機,但是卻選擇深圳作為發展企業的根據地。李澤湘曾經說過:「發展創新科技,香港與深圳當年幾乎是同步的,但這十幾年,深圳發展速度很快,香港有一些進步,但不夠大。」進步不夠大背後的原因,除了大陸飛速發展的對比之下,歸根結蒂的原因就是香港沒有找準自己的方向。國家給了香港很多機遇,從「一國兩制」到粵港澳大灣區,與大陸合作具有其他地區無法競爭的優勢。老亨認為如今是灣區時代,香港過去迷茫是因為尚且沒有資金和資源,但是如今有灣區的支持,香港應該找好目標,深港聯手,果斷出擊,在產業上無縫對接,制度上內部平衡,將會有很大機會。香港的迷茫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從曾經領頭的角色轉換,是社會轉型的正常發展過程。老一輩的香港實業家例如李嘉誠的成功,就是因為有著超人的眼光,逾越時代和社會的束縛,發現更多可能。如今,香港雖然步子放慢,但是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觀察一下周圍發展的模範城市,更遠一點,看向中國地區的崛起新貴。許多分析人士都認為香港還在努力發展,但是國內其他城市呈體系的制度體制讓它們都大踏步前行,香港面對大陸有心無力,喪失了嘗試的勇氣。近幾年來的「反水客」、「佔中」事件,打亂了社會節奏,這些「手足無措」更是拖慢了香港的步伐,讓香港失去了方向。  沒落貴族需要放下身段  如今,深圳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已經超過香港,在升級產業鏈的過程中已經有了巨大成果,曾經密集型的低端勞動產業例如手工業、製造業被遺棄,轉而發展信息技術等高端價值鏈,包括騰訊、華為和大疆等行業領先巨頭選擇在深圳發展。作為緊密相連的鄰居香港,面對依靠的夥伴迅速崛起,需要被激起雄心壯志,大幹一場。  香港曾經有過昔日漁村到金融中心的角色逆轉,但是如今該如何從緩慢前進的步伐中掙脫出來,香港需要做許多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擺好自己的心態。擺好心態從放下「貴族身段」做起。香港在如今發展遭遇瓶頸時期,需要主動去創造良機。  特首林鄭月娥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也讓我們看到香港試圖做出的改變。例如報告中強調的在推動創新以及科技發展方面的努力,林鄭表示將親自領導一個高層次、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審核及督導創新及科技八個方面的措施和智慧城市的項目。對青年人的扶持計劃,在房屋政策、工作機會上大力協助青年人,提出做好與青年「三業三政」相關的工作,鼓勵青年議政、論政。此次施政報告強調民生,主動積極地提倡「一國兩制」方針下的制度安排,讓人們看到了政府的決心。  須抓住機會和內地攜手發展  擺好心態,從與大陸積極合作開始。粵港澳大灣區和港珠澳大橋的推進過程中,香港要抓住機會和內地攜手發展。在過去,香港遭遇金融危機時,內地推出自由行、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等優惠政策,幫助香港渡過難關。  如今,中國共產黨在今年的十九大也提出了「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互利合作」的要求,這將是一項有利於香港發展的合作。發展和合作要緊緊圍繞香港的發展定位,圍繞提高香港自身的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好粵港澳平台作用,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共同繁榮。結合施政報告中提議的利用特區優勢和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在繼續尊重經濟規律、奉行市場運作和推動自由貿易的前提下,以積極有為的施政新風格、樂於承擔的政府新角色和善用公帑的理財新哲學,為香港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擺好心態找準定位最關鍵。自古以來認為,「貴族」是社會道德楷模,是國家的精神支柱。香港是擁有尊嚴的文明社會,如今面對機遇和挑戰,香港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與大陸成為合作夥伴關係,轉型成為「搭便車」的角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趨勢。  正如郭建青教授分析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閉關自守是萬萬不行的。我們可以看到以上海為首的長江三角洲互相利用裙帶關係,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一個地區。粵港澳灣區的效應同樣也可以帶動香港經濟發展,這是不容錯過的機遇。  [caption id="attachment_12729"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澳門是香港的學習對象[/caption] 很多人仍對香港充滿信心  恰逢香港回歸二十週年之際,這是一個特別的時機。很多人還是對香港充滿信心的,他們認為香港精神一度鼓舞和激勵他們成長,如今,香港外在表現上所呈現的「沒落」,並不能代表香港精神的沒落,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需要香港人進一步去發揚光大。擺脫「沒落貴族」的心態這是香港人當下最需要做的。 
 
]]]]> ]]>

(Visited 20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