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南德日報》記者獲得一份數量龐大的洩密文件後,第一時間聯繫ICIJ合作。據媒體報導,為進行巴拿馬文件調查,《南德日報》淨空一整個樓層。保密是最高層級,參加記者需經過引薦,專用調查記者論壇和資料庫都經過加密,密碼每30秒變換一次。 ICIJ判定數據真實性很高後,迅速向長期密切合作、分佈在全球各地的50名調查記者發去密電:「速來華盛頓(ICIJ總部)碰頭」。而隨著線人資料源源不絕傳來,調查團隊也持續招兵買馬,記者團隊最終達到370人,其中有資深記者,也有較年輕的新血。不久後,ICIJ在慕尼黑舉辦了一次更大規模的兩日會議,為記者提供多語言技術培訓,接著又在倫敦和約翰內斯堡聚頭。

參與記者都要簽署保密協議

為保證機密不外洩,記者們使用ICIJ加密論壇和加密郵件溝通,不同於以往的常規報導,參與調查的每個記者都要簽署保密協議,不能走漏風聲。 台灣《天下雜誌》也獲得邀請。參與其中的記者隨後公開經驗表示,與外界想像不同,ICIJ並沒有直接給合作媒體一個完整名單。過去7個月,記者們的工作是要利用南德日報與ICIJ開發的工具,設法從電子郵件、公司報表、護照等資料海中撈出與本地媒體相關的資訊。 百萬份洩密文件不可能由人力完成解讀,科技在這次專案大展神威,ICIJ利用圖像辨識加上語義分析,讓電腦自動幫文件分類歸檔,但即便有電腦相助,資料庫也仍然花了超過半年才建構完成。 記者在隱密平台討論如何更有效找尋有用資料,譬如分享該律師事務所內部各種縮寫代表的意義,或在資料庫中發現的特定團體名單。此外,各國記者共享彼此對特定國家的知識,由於境外公司參雜不同國家重要人物利益,跨國知識連結才有辦法拼湊出完整故事。 透過平台討論,了解MF運作的流程以及不同檔案的意義後,便是最困難的對比、調查公司行為階段。這只能依靠人力逐一在檔案翻找,憑著各媒體多年來建立的政商聯絡簿和調查記者對信息的敏感,調查可疑的股份轉移,內部公司審查(due diligence) 結果等行為。有時候,ICIJ提供的資料庫中,還會有銀行帳戶、現金流等資料。 參與「巴拿馬文件」調查的媒體超過一百家,但即使有媒體提早完成相關調查,也要遵守統一發佈時間的約定。如果違反禁令搶報,以後就沒有機會參與如此重要的調查新聞項目。■]]]]> ]]>

(Visited 3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