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IS)在中東地區敗退,於是轉戰歐洲,並成了後者的心腹大患。IS恐襲的目的是要在西方世界煽動民眾對穆斯林移民的仇恨和怨尤, 從而驅使生活在當地的穆斯林投向恐怖組織。

針對歐洲國家的恐襲浪潮難以遏止

伊斯蘭國(IS)在中東地區節節敗退,現正面臨崩潰邊緣: 這個恐怖組織在伊拉克已丟失了摩蘇爾,在利比亞又丟掉了蘇爾特,並已失去了其幾乎所有的石油資源; 其自封的「首都」拉卡也將朝夕不保。同時,IS把矛頭指向了歐洲,對其加緊發動一次又一次的血腥恐襲。僅僅在今年,已先後在英國倫敦、俄國聖彼得堡、瑞典斯德哥爾摩、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隆納和卡夫里爾斯等地發生了以IS名義實施的恐襲。

這輪針對歐洲國家的恐襲浪潮很難被阻止。因為恐怖分子開車亂撞或持刀亂砍這類「獨狼」式恐怖行動隨機性大,讓人防不勝防。

對伊斯蘭教的恐懼正在歐洲蔓延

IS的算計是,它要通過恐襲在西方世界煽動起民眾對穆斯林的仇恨和怨尤,從而達到分裂歐洲社會的目的,進而迫使生活在那裏的穆斯林投向恐怖組織。據報載,在這次巴塞隆納和卡夫里爾斯恐襲事件發生後,伊斯蘭教恐懼症迅速蔓延西班牙,針對穆斯林移民的攻擊事件屢有發生就是一例。

而歐洲各地發生的伊斯蘭恐怖主義襲擊也給德國民眾留下了烙印。德國R+V保險公司9月7日公佈了一份有關「2017年德國人懼怕什麼」的民意調查報告。該民調顯示,德國人今年最怕的是恐怖主義。71%的受訪者感受到恐怖主義的威脅。

為此,歐洲許多國家正加緊推出一攬子反恐計劃:投資於青少年專案、制定出更嚴厲的法規,並大力加強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關係。不少潛在的恐怖分子在作案前紛紛落網。但數據和人權保護者則批評,這些措施危及到公民的基本權利。

就拿法國為例,從2015年11月以來,該國已經六次延長緊急狀態, 這次是到2017年11月。在這種狀態下,不僅有100000名員警以及10000名士兵保衛著全國範圍內的公共場地和設施、車站、機場、邊境、旅遊景點、海灘、教學設施和教堂,且偵查機構可以不經法院決定監聽電話和手機、沒收電腦、實行軟禁或進行大搜捕。相關機構並充分利用了這些特權。在最初階段,濫用這些權力的情況時有發生;此後,司法機構作了改進,但緊急狀態還是使民眾的基本權利受到明顯的限制。當然,法國內政部聲稱,僅2017年年初以來就已挫敗了近20起恐怖襲擊企圖。

資訊數據交換還是歐盟在反恐鬥爭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至今尚未擁有每個成員國都可將數據存儲進去,且每個國家都可訪問的資料庫。歐盟成員國甚至在如何確定恐襲嫌疑犯的問題上還未取得一致意見,因而亟須形成歐洲反恐統一戰線。雖則這並非能確保阻止恐襲,但至少在相當程度上可以降低發生恐襲的風險。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2/2D/2DAB3B92AFED132CFA174901F56169D0.jpg

歐洲需要剷除恐怖主義的根源

當然,要贏得這場反恐鬥爭的勝利,從歐洲內部來講,則要剷除恐怖主義的根源。而讓移民及其後代更好地融入社會, 這是挫敗IS分裂社會陰謀的重要措施。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今年8月下旬發表了一份有關西歐穆斯林融入社會的研究報告。該基金會為此對來自德國、奧地利、瑞士、法國、英國和土耳其的逾10000名受訪者就其宗教信仰、業餘時間、所受教育、參與就業等事項進行了問詢。該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表明,伊斯蘭教並非是融入社會的障礙,且穆斯林在勞動力市場、掌握所在國語言等方面已很好地融入了當地社會。譬如,73%在德國出生的穆斯林移民子女是以德語作為第一語言的。但各種偏見還是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穆斯林移民與西歐當地民眾更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穆斯林一再抱怨遭受歧視。顯然,穆斯林在融合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並未得到一些人的重視。在德國,有37%的受訪者有過這方面的經歷,而在歐洲其他國家這一比例還要高得多。每五個德國人中間就有一個人不願與穆斯林為鄰。在英國和奧地利,這個比例更高,分別為21%和28%, 只是在瑞士要低一些,只有17%。一個重要因素是歐洲人懼怕以宗教為動機的恐怖主義。而正是以伊斯蘭教名義所實施的襲擊使移民中這一宗教的信仰者成了關注焦點。

有土耳其女士抱怨道:「對於德國人來講,我首先是外國女人,其次是土耳其女人,現在則是穆斯林女子。」加之,第二和第三代移民有了比自己長輩更強烈的自我意識。新一代移民更為堅決地要求尊重其所信仰的宗教。上述研究報告還指出,這些移民後代不僅感到與德國關係密切,而且也與自己、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來自的那個國家的文化和信仰緊密相聯。但這種自我意識並未為所有德國人所接受,因而受到了排斥。

不來梅法學家和心理分析家洛倫茨·博林格(Lorenz Böllinger) 曾尖銳地指出,許多變成聖戰者的難民此前受到過屈辱,且經常還有過精神創傷。 雖然並非所有受過屈辱的人都成了聖戰者,而只是其中少數人成了參與聖戰的鬥士,但博林格的上述分析還是發人深省的。

貝塔斯曼基金會的這份研究報告還指出,特別是虔誠的穆斯林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些人掙得較少,且很難找到一份與自己所受教育相對應的工作。誰戴穆斯林頭巾,誰就更受歧視。其他研究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在德國,40% 的穆斯林自稱是「非常虔誠的」。貝塔斯曼基金會的專家們認為,可以將祈禱、上清真寺等與全職工作協調起來, 為此並提到了英國的例子: 在那裏,10年來已允許女警察在執勤時戴頭巾。

看來克服各種偏見,尊重他人信仰,並在就業等方面對社會弱勢群體作適當傾斜將會使穆斯林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

在這次巴塞隆納恐襲事件發生數天後,歐洲議會議長安東尼奧·塔亞尼(Antonio Tajani)要求歐洲各有關部門更好地進行合作,以贏得這場「抗擊恐怖的戰爭」。而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犯罪學家弗里茨·薩克(Fritz Sack)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應避免運用「戰爭」這個詞,因為這樣做會轉移人們對恐怖主義根源的注意力。薩克表示:「西方世界和其他各種社會之間日益加劇的不對等為伊斯蘭恐怖主義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溫床。」「西方世界不能長時間地拒絕將這種不對等作為主題」,否則的話,將會導致事態的進一步激化。

(Visited 5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