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七君子 匠心種大米
華西村七名年輕人赴日本學習優質水稻種植,並引進所學技術於華西水稻種植。他們以智能化和機械化方式種植250畝優質水稻,收獲約60噸大米,還獲得江蘇好大米金獎;以智慧和工匠精神,探索出一條中國現代農業之路。
中國人的飯桌上,總要有一碗香噴噴的米飯才圓滿。否則佳餚再豐盛,也意猶未盡。
中國有7000多年稻米栽培歷史,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米故鄉。但為了滿足13億人的口糧,我國農業在近代的育種只能先保證「高產」。反觀日本,在近代尤其是1900年以後,日本在水稻改良研究方面突飛猛進。日本對耕種的精細化和機械化更使得米的外觀剔透、食味軟糯。漸漸的,日本米在中國得到了更多青睞。
種出更好吃、更有營養的米,成了中國農業的商機,也是任務。不服輸的華西村拍案而起,決心種出比日本米更好的大米。而在摸索大米種植的路上,華西村不止於向歷史學習,它擺脫了傳統的農業方式,減輕勞力,在智能化和機械化上走得更遠。華西用超前的智慧和工匠的精神,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現代農業之路。
農業是華西的根
談起華西村,中國第一村的名號大概無人不曉。在發展初期,華西村利用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全國最為富裕的村莊之一。可以說,鋼鐵是華西村從農業經濟向工業時代轉型的重要支撐。然而,隨着鋼鐵等傳統產業面臨困境,華西村也經歷了產業調整。近幾年,華西也不斷在農業領域尋找出路,意圖向現代化、高科技方向發展。
「農業是華西的根,農業不能丟。」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這麼說。
華西村現仍保留部分農業用地,其中水稻田約有1000畝。2014年起,華西先後考察了日本十幾個農場和專家,最終來到福井縣,與在水稻生產方面久負盛名的朝日農場合作,展開一項為期五年的高品質稻米種植研修項目。
回到華西後,吳協恩親自發出招聘,在青年中開了一個動員會,鼓勵大家報名水稻研修種植項目。大家熱情高漲,立刻就有300多人報了名。最終七名年輕人通過層層篩選和日本老師的面試,2016年4月赴日本,在日本專家的指導下學習優質水稻種植,並引進所學技術,運用於華西水稻種植。
日本播種比江南早一個月,七個年輕人便馬不停蹄,一個月奔赴日本學習,一個月趕回江南試驗種植,現學現用,取得了不小的收穫。去年,華西的250畝優質水稻試驗成功,收穫共約60噸大米,這些大米不僅全部售完,還通過層層評選,獲得了江蘇好大米金獎。
「不要追求利潤,」吳協恩經常教導幾個年輕人,「我們就是要堅持品質,做出最好的大米來,把華西這個品牌打響。」
智能化管理水稻田
從今年開始,華西的千畝水稻田全部交由七個年輕人打理。吳協恩說「人人頭上有指標。」千畝農田按塊分給每個人,每周要進行例會,總結和反思自己田地的問題。
為了種出和日本米一樣好吃的華西米,從選種、催芽,到播種、催苗、育苗、插秧、殺蟲,再到除草、收割、加工、倉儲等每個環節,七個年輕人都力求做到極致。
他們嚴格執行在日本所學,全程堅持使用有機栽培模式。為了優質的土壤,七人進行休耕輪作、種植綠肥,每畝增施一噸有機肥。為了造好水,他們在基地旁邊專門挖了一座水庫,安裝了三層處理裝置,對進入田間的水進行過濾凈化。目前,華西種植水稻的水源,各項指標均在國家有機標準範圍內。
而且,七個年輕人運用自己的頭腦,對田間進行智能化管理。他們採用水利物聯網監控管理平台,所有田地用管道連在一起,通過電腦控制,對上水、排水進行控制,以達到及時自動灌溉、精確電子監控的效果。他們更自主研發平田設備和播種自動上土裝置,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了效率。
肩負着1000畝優質大米的七個年輕人,平均年齡在28歲,學歷均為本科以上,其中兩名還曾赴日本留學。他們住在別墅,開着寶馬,喝着咖啡,在空調房電子化操作、智能化管理,顛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傳統。怎麼看也不像農民,倒像七位君子,用自己的知識、文化、智慧和勤勞,精心打造着這千畝農地。精耕細作,工匠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七君子不僅是用技術種稻,更是在用「心」種稻。
水稻種植從零開始
梅振華是七君子中的「帶頭大哥」、「班長」,每次談起水稻種植,舉手投足間都洋溢着滿腔熱情,完全看不出來他曾在農業這條路上感到過迷茫。一開始,梅振華在學校學的是鋼鐵專業,畢業後也一直在村鋼鐵廠工作,發揮着一己之長。聽聞這個農業項目後,梅振華當時非常有興趣,就抱着嘗試的心態報名。
「雖有興趣,但初入行業還是有很多擔心,」梅振華對《超訊》表示,「很多農業方面的東西都一頭霧水,只能照老師的要求幹。」
梅振華對農業開始產生強烈的熱情,是從他們種的米拿到金獎後開始的。他說,拿到金獎後,大家就把大米送給村民吃,結果得到的反饋特別好,大家說煮出一碗米,滿屋子都是香味。「特別是當自己種的米得到別人的喜愛後,真的特別有成就感,」梅振華的開心溢於言表。現在農業對他來說,是越幹越有意思。
其實,不只是「班長」梅振華。七位君子在參與水稻研修項目之前,都從未有過農業種植經驗。他們原本在各自的領域發揮着作用,但仍勇敢向新領域邁出了步子。他們中間,有的是響應華西對農業的號召,有的是出於對大自然的嚮往,還有的是出於一番誰也不可撼動的決心。
史進傑和史宇傑是兩兄弟,兩人一同有「當農民」的想法,也一同報了名。兩兄弟都對自然和田園生活有着強烈的憧憬,即使都是在與農業毫不相關的領域,也希望抓住這個機會,放手一博。史宇傑以前在食品釀造廠工作,已經小有一番成就,投入農業意味着一切從頭開始,且工作也會加倍辛苦,但他仍然想去農業的世界闖一闖。
史進傑原先是做着鋼材方面的工作,但當聽聞華西要發展農業,他抱着想為華西百年老店出一份力的心情,毅然決然投入了農業。「決心要去,而且一定要去。」史進傑從未有過一絲猶豫。
回想當時選拔情形,七個年輕人都說,其實日本的指導老師最看重的是對農業的熱情和做事的恆心。史宇傑對面試時老師的提問仍記憶猶新,「記得當時老師問我,從事水稻種植的工作很枯燥很累,有時可能累的連床都爬不起,一點力氣也沒有的時候,怎麼辦?」史宇傑沒多想,就答,沒關係,力氣用完了休息一會會長回來,身體上的酸痛,多吃點白米飯就能好。他覺得吃着自己種的大米,力氣都回來了,酸痛就忘記了。
工作態度最重要
初到日本學習,充滿新鮮感,動力十足,但仍有許多難以適應的地方。除了學習新技術的壓力,日本的工作節奏以及對工作態度要求都與國內有不同,這些對七個農業新手來說,也都是不小的挑戰。
七人赴日本的學習時間安排十分緊湊,上午8點開始,就要一直在田間勞作至中午12點,中間只有兩次10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午飯時間只有一小時,下午1點大家便開始繼續工作,4點以後進行農場清掃。炎熱的7、8月,開着拖拉機在太陽下曝曬是家常便飯,在田間徒手鋤草,衣服一遍遍被汗水浸濕。
七人中唯一的一名女生奚英瑋坦言,面對圍繞農耕種植流程展開的每項工作,體力上會比較辛苦,但她心裏不覺得苦,每天都有新收穫,反而樂趣更多。
自研修開展以來,他們的學習內容主要圍繞育苗、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加工五個方面。
史宇傑說,一開始覺得不難,以為種地就是力氣活兒,種種收收,管管施施肥,很簡單。入門後才發現很難,在現代化種田的時代,對農業器械的使用、保養以及維修上都需要學習很多。他指,尤其是在日本這樣機械化程度高的國家,要做到什麼都了解,什麼都會,大到發動機,小到螺絲釘。「老師說過,這個機械就是你的手,你不去了解不去弄好,怎麼去幹活,什麼都要維修員或者他人來弄的話,那就幹不成。」
除草也是一個令很多人為難的問題,他們覺得在種植過程中比較困難的是控制稻田雜草。因為是有機栽培,不能使用農藥除草,那麼就大大增加了雜草控制難度。及時的灌排,控制水層,什麼時候乾,什麼時候濕,什麼時候拔一次草,什麼時候擱田變得尤為重要。史宇傑說,控制田間雜草是水稻一生要注意的事情,一點兒不能馬虎,馬虎了田就荒了。
日本對於農業種植質量的檢測都有十分精細的衡量標準,一切用指標和數據說話,而日本老師對於工作態度的要求也十分嚴格。
奚英瑋清楚地記得,一次在朝日農場工作,因為在聽老師講解育苗播種時,手插在口袋裏,受到了老師非常嚴厲的批評。她感慨萬千,稱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苛,所以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大家也抱着更嚴謹的態度學習。「還要有耐心,多觀察多總結,」奚英瑋說,「水稻種植是一個周期較長的過程,有很多問題遇到了只有等明年修正,學習也並不是幾天,也不是幾個月的事情,只有足夠謙虛,刻苦努力,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新青年新農業,七個有為之士在一起,不僅「農」藝精良,更利用智慧和精神,將農田打理得井井有條。
發展扶貧事業
如今,華西千畝農田在他們的努力下,規模已經顯現,頗有生機。現在農田正處於孕穗期,預計今年十月下旬收割,到時候會有約250噸大米面世。售價12元一斤的大米將銷往蘇州、無錫、常州、北京、重慶、湖北等各個省市。
華西堅持用精細化和機械化的方式種大米,成為農業市場新的希望和發展趨勢。而不只是大米,以大米為龍頭,經濟果蔬、觀光農業等項目也開始逐漸進入華西現代農業藍圖。正如吳協恩說的那樣:「華西搞農業,不『玩票』不『作秀』,就是要通過腳踏實地、科學高效的努力,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樹立一個樣板。」
談到未來的規劃,七君子都堅持抱有一顆決心,爭取在五年內掌握日本優質水稻種植的精髓,生產出屬於華西自己的特色大米。在自身發展之餘,還會把這種模式結合實際情況推廣到周邊農戶。七君子之一崔京斌說,華西的大米種植模式如果成功後,會推廣到寧夏華西村、貴州穿洞村等貧困地區,華西可以統一收購,打造蘇南著名水稻品牌的同時,帶動貧困地區增加收入,實現共富。
這七個大學生,不僅是農業的傳承者,更是精神的傳承者。不久的將來,水稻豐收之時,家家戶戶在飯桌上吃着香醇可口的華西大米,想起的,還有華西青年的工匠精神,君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