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爲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是比拚效率和質量的時代。

經濟的奇迹是建立在以GDP爲標杆的發展制度上的,一切向GDP看齊。但長久以來圍繞GDP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家,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在質疑GDP是否能真實地反映出一國的經濟狀况。

國內生産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産的所有最終産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傳統經濟學中,衡量一國經濟好壞的三大指標,包括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和通貨膨脹都與GDP密切相關。根據奧肯定理,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1%,實際GDP便低於潜在GDP2%,通貨膨脹可通過名義GDP與實際GDP之比算出。

除了常規GDP,中國也曾一度非常關注綠色GDP。即衡量國家扣除自然資産損失後,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總量指標。簡單來說,就是使用當前GDP,扣除由於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量。

2004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和環保局聯合推行這一指標,目前只是狹義的綠色GDP,即只扣除環境污染的影響,並且,還沒有找到能反映真實情况的統計方法。

即使如此,各地對綠色GDP非常反感,導致綠色GDP的發布無疾而終。

GDP裏面有太多的鋼筋水泥

中國GDP超越德國、法國和日本,關注點不是超過了多少,成爲了世界第幾,而是實實在在的,聚集資本和沉澱資本的能力,到底與發達國家有多少差距。

數萬億元的GDP,中國過去是怎麽凑到的呢?固定資産投資佔了大頭。以支出口徑計算的GDP,由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個部分組成。2010年8月11日,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表示,上半年固定資産形成對GDP增長貢獻率為59.1%,拉動GDP增長6.6個百分點。說的就是中國過去GDP大頭是投資增速,而不是消費。

根據統計公報,中國2010年GDP總量爲39.7983萬億人民幣,其中固定資産投資爲27.8140萬億,佔比爲69.8874%。這是非常龐大的一個數字。假設我們的資本形成全用於房地産,平均一戶100平米,價值人民幣100萬,27.8萬億可以建成2780萬個房屋,即27.8億平米。如果在當年要全數售完,那麽折合成每天需要銷售7.616萬個新房,銷售額760億。根據萬科財報,其2010年全年銷售也才1081億元,也就相當於一天多的中國新資本形成而已。當然中國的固定資産投資,並不只有房地産,房地産只佔四分之一而已。

所以過去中國的三十年,至少在固定資本形成方面,是獨一無二的。

這條産業鏈既需要資源、産能,又要技術和市場。沒有足够資源,資本形成就沒有物質基礎。沒有産能,資本形成的速度就起不來。沒有技術,資本形成就沒有生産力基礎。沒有市場,資本形成就可能是無效勞動,或者吹噓泡沫。

資源需求不用質疑,中國産煤在多年前就達到全球産量一半,石油進口世界第二,其他大宗商品基本包攬世界第一。鋼鐵在十年間基本每年翻一倍,出口量很少基本全用於本國的固定資産形成了。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固定資本形成能力,已經遠超日本、美國和歐洲了。

另外固定資本的形成,不僅包括建築、工廠等硬件設施,還包括技術、品牌、文化等軟實力。這方面,中國還不是很成功。這也是日本一直被推崇的原因之一,美國日本都比中國强很多。印度要追趕中國,也基本只能從軟實力入手。技術、品牌、文化,有時需要幾十年甚至好幾代人的積累,比起中國現在的成就難度更高。其實未來中國發展路徑已經清晰了,就是提升資本形成的質量和效益。

未來GDP增長在7%上下浮動

2017年6月,多位學者在各大論壇上表示,預計未來經濟增速為6%到7%之間,這依舊是一個很高的數字。按照李克强總理此前的發言,現在GDP增長6.9%以上,就相當於5年前的9%以上,對目前中國來說未必是健康的,特別是産業結構沒有調整好,製造業還在升級過程中。

因此數字不是排在首位的,超過德國、法國和日本一系列國家,只能說明一件事,即中國的固定資本形成了。換句話說,人口紅利消退了,以後想依靠人海戰術集中力量辦大事,幾乎不太可能了。

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無論是W形、V形還是所謂的連續L形,GDP 的增速必定會繼續下行。

中國的老齡化與龐大的人口同在,2017年之後勞動力人口降幅擴大,整體經濟增速在未來十年或將下移超過1%。2014年中國勞動力人口首次淨减少104萬人,尤其是15-24歲的青壯年减少最快,2013到2015年幾乎每年减少1000萬。

政府放開了二胎,從上海到深圳,出生率都在上升。大量的人口、大量的老人,最終會帶來經濟結構的自然調整,比如投資率下降,消費率上升,工業佔比下降,服務業佔比上升。

其次,去庫存還在繼續,地産投資如果還不企穩,何談經濟的企穩。過去幾年的房地産投資還在不斷竣工,供過於求導致庫存堆積如山。房地産只是中國去庫存壓力的一個縮影,過去十年的支柱産業都背著庫存的包袱,其中相當一部分産業甚至還沒有開始去庫存。無論是房地産,還是其上中下游産業,去庫存還沒有實質進展,經濟必然會在去庫存掙扎中繼續向下。另一方面去産能的速度正在變慢。相比於上世紀90年代之後的經濟全球化,世界正在講述一個經濟全球再平衡化的新故事。

中國經濟轉型至少需要十年,無法再依靠人海戰術,無法依靠污染環境,也無法依靠基礎設施和大舉收購。

下行是痛苦的清洗過程,或許正適合那些迷茫的企業、工人,他們只能做好自己的産品,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然後加速前行。

(Visited 2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