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外地人常常對香港有一個誤解,以為香港是一個石屎森林。但其實,陸地面積為1105平方公里的香港,只有約兩成五土地已被開發。

「人工變種魚」沙巴龍躉肆虐香港水域

近四成土地被列郊野公園

香港近四成土地被列為郊野公園及生態保育區,生意盎然,禁止開發。所謂的石屎森林主要矗立在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岸。

逾3100個維管植物品種或變種、陸棲哺乳動物超過50種;百餘種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生活於香港。當中不乏香港本地特有的種類,例如香港細辛、香港巴豆及盧文氏樹蛙等。另外,香港位於亞洲鳥類遷徙路線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的米埔沼澤區有甚多候鳥棲息,所屬的后海灣濕地自19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被列為國際濕地。

除了陸地,香港尚有1650平方公里水域,海洋資源豐富。據漁護署紀錄,香港水域僅佔南中國海面積的0.05%,但海魚種類卻占其中的三成。而據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過去15年調查資料,發現香港珊瑚魚品種高達380種,生物多樣性令人讚歎。

香港海洋生態的兩個威脅

世界各地海洋水流相通,如果周邊環境惡化,香港水域亦難以置身事外。為了保護香港的海洋資源,不少民間團體成立,一方面向政府施壓關注香港海洋生態,一方面向公眾普及保育意識。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聯同民間環保組織綠色力量,連續四年在香港水域,舉行「大魚馬拉松」海洋生物攝影比賽,並進行民間海洋生態普查活動,有系統地紀錄各個物種的數量與分佈,從而監察香港海洋生態。期間,他們發現過往在本港水域已近絕跡的14種稀有品種,包括:青衣、纓副、黑鰕皮、雙斑燕魟、須鰨(橽沙)、藍點海龍和環紋花等。

另外,他們發現兩個海洋生態威脅存在於本港水域。一是「鬼網」,即被棄置的舊魚網,這些魚網在礁石及海床間漂浮,成為海洋生物的死亡陷阱。另一個是外來魚類入侵香港水域:沙巴龍躉。此一品種是利用實驗室技術,把老虎斑和龍躉混種而成的物種,生長速度快,食量是老虎斑的三至四倍,吃掉不少小魚,包括珊瑚魚,恐令生態失衡。相信是有人在香港水域放生沙巴龍躉造成。

民間團體向公眾普及保育意識

七月中,屯門 V city商場伙拍綠色力量和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在商場舉辦「守護香港海洋生物教育研習坊」,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公眾認識綠海龜和珊瑚魚等香港珍貴而美麗的海洋物種,並共同探討可行的保育方式。

綠色力量和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在商場舉行「守護香港海洋生物教育研習坊」

活動當日,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星級生態教育逹人程詩灝先生,聯同保育經理、專業生態攝影導師陳錦偉先生講解香港海洋生態,尤其是珊瑚魚及綠海龜的生長和繁殖以及保育方法;同時公布香港珊瑚魚生態普查結果以及全港最新珊瑚魚手機應用程式。此一程式內有有320個本地海魚品種,可以有系統地認識各種本地魚種,也可自行紀錄所發現的品種,並傳送給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的資料庫。

近年綠海龜數目有減少跡象

程思灝指出,香港水域海洋生態90年代起即逐漸進入黑暗期,水質惡化,加上嚴重濫捕,導致不少以往常見的海洋物種慢慢減少,甚至消失;當中,港人最喜愛食用的,曾活躍於西部水域的黃花魚亦在此十年間消失。

但進入二千年,隨着港人保育意識的提升,加上休漁期政策的落實,香港水域無論能見度或水質均大大提升。現時市民很容易在西貢、東涌以致東平州發現東星斑、三刀魚、馬蹄蟹及海龍等珍貴物種。

綠海龜媽媽在南丫島深灣產卵小綠海龜破殼而出

至於僅於南丫島深灣繁殖的綠海龜,近年數目有減少跡象,相信與附近遊艇活動趨頻繁有關,值得香港人多加關注。

(Visited 37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