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為何在香港不受歡迎
香港對創新的接受度一直不高,加上港府做事官僚化,這才是香港最大的問題。除了共享單車外,從Uber、網購,到移動支付,無一能在香港獲得成功。
共享經濟在全球各大城市大行其道,唯獨每次來到香港就水土不服。4月下旬首次進入香港的共享單車,一推出就負評不斷,單車更被惡意扔入城門河,佔用公眾泊位亦惹來社會爭議。
市場分析認為,共享單車在香港難以成功,一方面香港單車難以像其他城市作為應對交通擁擠的代步工具,另一方面香港對創新的接受度一直不高,這才是香港最大的問題。除了共享單車外,從Uber、網購,到移動支付,無一能在香港獲得成功,和港府倡導發展創新科技及金融科技而無所作為形成莫大的諷刺。
與共享單車在香港推出後,不冷不熱的情況相比,在內地一推出便引發熱議,市民爭相體驗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內地政府亦馬上跟進推出管理辦法,對產生的亂停放、損壞等各類問題予以整改,由此可見,內地對新事物的勇於嘗試以及政府務實的態度。相信正因如此,內地在互聯網發展上才能一日千里,在很多方面已位居全球領先水平。
「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反觀香港,對待新事物的態度卻截然相反,似乎看不到政府有任何解決問題的打算,秉持「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理念,加上大多數市民亦缺乏嘗試新事物的精神。事實上,香港每次有新事物推出,必然有一些受新事物挑戰面臨競爭的既得利益者站出來反對,而港府相關部門亦以息事寧人態度處理紛爭,甚至有時未見官已打三十大板,試問還會有哪家企業留戀這個700萬人口的香港市場?
每當有新事物推出,香港政府的態度往往是要先制定監管的法例,在制定法例之前可能還要經過馬拉松式的諮詢,在監管完善後才允許新事物投入使用。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很多新事物投入市場時,並沒有人知道它能生存多久,也許市場對此並不受落,很快就會被自然淘汰,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高度開放的自由市場,卻在新事物已經被淘汰了港府還在走立法監管程序的尷尬中。
縱觀全世界,對於新事物應如何監管,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邊摸索一邊完善監管,從來沒有先立法後投入使用的先例。即使再完善的監管條例,投入市場應用時,都會遇到很多無法預計的情況及問題出現。其他國家地區通常的做法是,先在市場上使用一段時間,任其發展,或者誇張點說是任其野蠻生長,然後政府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法規。
當內地移動支付寶及微信支付已經走向全球,在內地可以只帶手機出門,幾乎與北歐無現金社會看齊,連外國人都為之驚嘆,而香港的移動支付卻還停留八達通的昔日輝煌,甚至滯留在只收現金的傳統既得理念中,繼續舉步維艱困在監管階段;香港電訊商仍固步自封推出若干落後於時代的電子錢包,
Uber在香港落得過街老鼠,只是由於傳統的既得利益者──的士業極力反對。的士業為了生計而反對亦是人之常情,但是港府因此讓步就值得商榷了。新事物的誕生必然會導致舊事物的淘汰,這是市場規律,但在這個強調自由市場的地方卻在不停開倒車。當然Uber在內地確實也不斷遇到新問題,只要政府有作為,加上市場調劑,新事物總是向著好的方面發展。
香港服務業非常成熟完善
至於香港人對新事物大多缺乏興趣,這要從兩方面來看。首先,香港是一個服務業發展非常成熟完善的城市,很多舊的事物確實已經非常方便,如的士、實體商店、信用卡支付等,Uber、網購及移動支付所帶來的方便不太顯著,難以刺激人們改變固有習慣。其次,香港是一個老齡化嚴重的城市,使用新事物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知識,長者往往較難適應,令新事物的推廣難上加難,許多長者依然熱衷於拿存摺去銀行排隊取款,銀行對此亦束手無策,難以削減人手降低成本。
對於共享經濟在香港荊棘滿途,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方保僑表示,共享經濟在某程度上,也會利用科技去顛覆業界的運作,自然會損害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對,但相信只要當地政府能夠找到一些雙贏甚至乎是三贏的方案,就會令到這些共享經濟的模式得以納入當地的經濟系統內。
方保僑認為,早前才引入香港的共享單車模式GoBee.bike,除了在自家手機應用程式上有洩漏用戶信用卡資料的漏洞之外,很多共享單車亦被刑事毁壞,令人感到在香港經營的共享經濟模式好像是荊棘滿途。這些情況其實在其他地方亦經常發生,這些顛覆業界的生意,除了需要政府去協助及支援之外,相信仍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融入該城市的生態;當市民能夠慢慢接受這些共享單車的存在,而政府也好好地協助及監管這些行業的話,相信共享經濟在香港仍然是可以遍地開花,落地生根。
香港金融科技一直落後
當然香港亦有敢為天下先的部門,比如香港的金融科技一直被批評落後,香港金管局亦不甘示弱地在去年9月初連推兩招催谷,包括設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及「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沙盒概念是提供彈性實驗場,讓銀行在指定時間內,以較寬鬆的監管要求,即測試期間毋須百分百符合監管規定,運用部分客戶或員工真實數據,進行實境試驗,以便更準確收集數據並進行改良,減低正式推出服務時的風險及偏差。
「金融科技監管沙盒」運作至今,算是初見成效,喜見渣打香港成首家採用「沙盒」推新科技的銀行,去年10月推出指紋登入(Touch Login)可取代傳統用戶名及密碼登入,用戶只需於手機打開銀行APP(應用程序),手指輕按手機HOME鍵便可登入銀行帳戶,全程毋須輸入用戶名及密碼。今年1月,匯豐銀行亦推出PayMe from HSBC的電子錢包應用程式,並開放平台予所有銀行客戶,透過綁定本港銀行發出的VISA或萬事達卡,即可進行個人對個人(P2P)跨行轉賬。雖然內地早在多年前已實現P2P個人轉賬,但畢竟香港有所為的走出了第一步。
誠然香港並不是一個適合創新的城市,共享單車在這裏難以成功,不僅是共享單車本身的問題,更大程度上是香港的問題。若果香港不作出改變,未來任何新事物與香港無緣,亦將導致香港在許多方面落後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