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權威和地方偏好
不管香港還是北京,都要保持一個平衡。北京要考慮全國的統一、考慮中央政府的權威,地方政府要考慮老百姓的偏好。
我自己感覺,香港所有公共辯論都太「香港」了,只看到本地的東西,但實際上看全世界範圍的中央地方關係的發展趨勢,就非常普通了。大家知道中國是單一制國家,但如果從國際一些專家來看的話,它的分權程度是全世界範圍內最高的一個。大概有85%的財政支出是由地方政府來完成的,這比美國都高。所以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其實是事實上的財政聯邦制。
中國的中央政府高度依賴地方政府。這造成了中央地方關係問題上出現很多挑戰。但香港與中央的關係又很奇怪,香港及澳門與中央政府之間不產生財政關係,這超越了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中央、地方關係。以至於,現在內地有人會說,為什麼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香港人卻不交稅?這暴露我們在中央、地方關係中的一些長遠問題。未來恐怕要全盤考慮。所以,今天很多問題不能僅說香港,而是北京自己要系統反思自己的中央地方關係。
不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現在媒體上,很多人認為北京不了解香港。但我個人判斷,這是錯誤的。因為很簡單,現在資訊流通迅速、也非常透明。我們有不同立場的民調機構,中央政府只要看民調機構的一些東西,就會知道老百姓怎麼想。然後如果跟不同的政黨談,也可以很容易掌握情況。所以總得來說,不是屬於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而是資訊發送者和資訊接受者是否可以有一個持平、公允的心態。
這裏有一個偏好問題。不管香港還是北京,都要保持一個平衡。北京要考慮全國的統一、考慮中央的權威,但地方政府要考慮老百姓的偏好。我個人感覺,對於香港來說,偏好和聲音非常重要,現在可以鬧,可以喊。但那個「出口」不要去隨便談。因為就像兩個人談戀愛,談到「出口」時,說我們分手吧。那個時候問題就也非常嚴重,那個時候就上升到一個所謂的憲法的層面。
現在討論香港人的偏好,以及特殊性,在中央政府制定政策時能不能得到體現時,要充分考慮未來三十年的需要。香港人透過正常管道講出自己的偏好。但不要輕易講「出口」,否定基本法,或者講重新劃定香港與中央的關係。因為「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這個五十年,還剩三十年。時間可以給各方提供一些冷靜以及互動的空間。還有,中央政府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這種複雜的中央地方關係框架底下,未來要移向哪個方向?這不僅關係香港的前途,也關係內地的政經發展。
現在,許多專家有點擔心,怕中國會重回毛時代的中央地方關係。如果回到毛時代,地方上的創新不會被鼓勵,甚至不被允許。這種做法其實並不符中國國情。中國的面積巨大、各地經濟和社會情況都略有不同,公共管理需因地制宜。鄧小平時代比較重視地方分權和吸收地方政府意見。而現在中央政府則又強調中央權威和各地的一致行動。所以,現在說未來方向,其實取決中國的中央、地方關係格局的變化。另外,在不同國家的實踐中,市民自願參與公共治理,都收到很好成效。而中央政府如果非常強調中央意志的實現,忽略自下而上的意見,會喪失一些糾正和調整政策的機會。
京港關係取決於大的制度安排(比如基本法等),同時也受中央和地方關係的影響,特別是中國作為一個大經濟體的內部制度變化。在這種框架下,香港人要說出自己的偏好,同時也要理解這些制度內核及其變化。不過,最後還是要和風細雨、留點時間和空間讓香港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