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超訊》舉辦香港實踐「一國兩制」二十年研討會,專家學者從五個方面的「不變」與「變」,看「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與經驗。五不變包括:實行「一國兩制」决心沒有變;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沒變;繁榮穩定沒有變;自由和法治沒有變;香港地位作用沒有變。五變包括:對台灣示範作用有變;高度自治的解釋有變;香港越來越政治化;政治結構以及民主進程有變。

1997年7月1日0时0分,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慶,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慶典活動,主持新一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職典禮。據悉,習近平將在六月底過道深圳視察前海開發區,然後訪問香港。這是習近平2012年中共十八大當選總書記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後首次到訪香港。

對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的成就,習近平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中南海瀛台會見新當選並獲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表示,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二十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有效運行,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與此同時,作為一項開創性事業,「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也需要不斷探索前進。

回歸前,台灣準備了撤離方案

二十年前,香港回歸前夕,台灣擔心駐港機構難以為繼,準備了撤離的A方案,但最終沒有用上。

來自台灣的香江論壇主席江素惠,在香港生活、工作超過了二十年,見證了香港回歸的風風雨雨。在《超訊》舉辦的「香港實踐一國兩制二十年研討會」上表示,二十年前,她是台灣駐港光華文化中心的主任。當時香港的台灣人和台灣駐港機構代表都相當擔心,「國共有爭鬥的歷史,台灣人第一個想到的是香港回歸後,我們會不會被趕走?!然後就是,這個政府、駐港組織還可以繼續運作下去嗎?如果不能運作下去,我們就必須撤退!」

於是,台灣設定了A方案,準備在九七回歸後形勢不對就撤往新加坡。同時,光華文化中心內有一千多冊台灣中華民國標識的書籍,擔心回歸後會遭殃被消毁。但二十年來相安無事。一切都沒變!

回歸後,香港繁榮穩定基本沒有變

不過,江素惠遺憾的就是,二十年前,每當「雙十節」時,香港滿街可以看到的青天白滿地紅的台灣旗幟看不到了,台灣駐港機構也不能舉辦露天的公開大型活動,這些變化又令人唏噓!

有欣慰有遺憾,可能是生活在世界上從來沒有的「一國兩制」中的香港居民都有的感受。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古時候,二十歲的男子稱弱冠,這時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剛剛開始成年,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賀,但還「弱」,還在實踐,需要共同呵護。

實踐「一國兩制」成果的試金石

今年七月一日,是香港脫離殖民統治,主權回歸實踐「一國兩制」二十年。一個國家實行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創舉,為保證香港的繼續繁榮穩定,即使回歸中國,仍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並保證香港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這是香港回歸的「初心」,也是回歸以後的「正果」。

回歸前,「雙十節」時,香港滿街青天白滿地紅的台灣旗幟

如今,二十年過去,如何看待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取得的成效,社會固然說法各一,甚至也有諸多不滿的。但維護香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不變,成為實踐「一國兩制」,變與不變檢驗成果的試金石。

日前《超訊》國際傳媒邀得香港部分專家學者,舉辦香港實踐「一國兩制」二十年研討會,暢談「不變」與「變」之中的成功與經驗。這些專家學者以及區議員來自各社會層面,包括前政府官員、發展局政治助理何建宗;建制及泛民區議員洪錦鉉、徐遠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香港新聞聯副主席郭一鳴;香江論壇主席江素惠;城市大學法學教授顧敏康,以及香港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吳木鑾等社會各界部分知名人士,表達了對香港二十年來變遷的看法。

中國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鄧小平為香港回歸設計了獨到的「一國兩制」,主旨是香港實行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雖然二十年來風風雨雨,但經驗和成就值得總結,同時也為「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未來三十年發展鋪設平坦之路。

研討會的與會者認為,二十年的發展,香港還是香港。如果香港流淌著資本主義的基因沒有變,中央實踐「一國兩制」的決心沒有變,香港人保持香港精神的期望沒有變,香港還會是那個朝氣蓬勃的香港。

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由低位回升

今天的香港依然繁榮,仍然實行的是與中國內地完全不同的資本主義制度,仍然保持著「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去年12月22日發布的有關「一國兩制」調查,目前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有信心的為47%,已從2014年9月佔領時期的32%的低位回升。

但也有人說,二十年的實踐,香港變了,變成內地化,沒有落實高度自治;香港佔中患害的種種亂局;遲遲實現不了的「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二十年發展,香港肯定有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這些變化是「一國兩制」發展中的促進因素,還是阻礙因素?或者還是實踐中必然的過程?這些變化是否影響到「一國兩制」的實踐?

二十年實踐的「一國兩制」的成果,具體的檢驗標準可以按照鄧小平的講話來進行對照,鄧小平說:「中國政府為解決香港問題所採取的立場、方針、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我們多次講過,我國政府在1997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我們還多次講過,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這也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

不過,以哲學的觀點,世界上任何事務,變才是絕對的,不變則是相對的。以當年鄧小平所言,香港實現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舞照跳,馬照跑。但香港回歸沒有多久,香港馬還是在跑,舞卻跳不起來了。作為香港跳舞場標桿的「大富豪」、「中國城」夜總會,一家關門,另一家遷往澳門。因為,內地跳舞比香港要精彩很多。

二十年發展,「五不變」是主旋律

歸納二十年香港走過的路,至少可以從五個方面的「不變」與「變」中,看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中的成功與經驗。

1.北京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決心二十年來沒有變。

儘管近年香港因政改方向不明,政改受阻礙造成社會分裂而引發了對「一國兩制」的質疑聲,無論在內地的一些學者圈,還是在香港的媒體上,都出現香港不如廢棄「一國兩制」,實行一國一制的雜音。還有的認為「如果『兩制』威脅到『一國』,那麼『兩制』就沒必要繼續安排。」但相信,中央有信心,「兩制」不會威脅到「一國」。中央也從來沒有放棄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政策,這是戰略更是國策。

香港繁榮穩定基本沒有變, 舞照跳,馬照跑

近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各種場合強調「一國兩制」。2015年底,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分別聽取梁振英述職。習近平強調,中央對貫徹「一國兩制」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但同時要確保「一國兩制」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

2016年底,全國政協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新年茶話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茶話會上發表講話。他再次強調,2017年要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要堅持「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不懈努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瀛台會見了新當選並獲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肯定二十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同時表示,「中央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決心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將全力支持你和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

2. 香港人對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追求沒有變

《基本法》規定,香港在回歸後五十年內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五十年中,香港要保持其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原有特徵。香港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香港有媒體的文章加以闡述,它認為:香港的生活方式,內容相當豐富而複雜,最主要的是「生活上的自由」。所謂「生活上自由」,就是衣食住行的自由、工作就業的自由、商業貿易的自由、享受發展的自由,此外還有言論出版的自由、組團結社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個人愛好的自由、戀愛婚姻的自由、通信往來的自由、學術爭論的自由、遊行示威的自由、參與政治的自由、出國旅行的自由,等等。「香港大多數居民的意願是什麼?經過各種各樣途徑,這種意願已相當明確地反映出來,那就是:在今後相當的時期內,保持目前的生活方式」。

可以這樣說,香港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活上高度自由的方式。在香港自由黨黨綱中就寫著這麼一段話:「香港市民一向習慣自由的生活方式。我們堅信,唯有充份保障個人自由,才能維繫本港的繁榮安定;亦只有這樣,才可以進一步保障我們和下一代,得以繼續享有自由的生活方式。」這種追求,二十年沒變!

現在,香港人正熱切追求民主,這也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新任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有向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及港人熱切追求進一步民主,亦反映市民對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的關注。

3. 香港繁榮穩定基本沒有變

雖然,中國內地經濟發展極快,不少城市在競爭力、在經濟規模上,甚至有的在單項的產業上都超過了香港,香港領先內地的神話正在被打破。但「一國兩制」旨在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也保障了香港繼續繁榮穩定。

雖然,香港經歷了2014年的佔中,2016年的佔旺等事件,但回歸二十年,香港仍然自傲的說,香港是中國最繁榮和穩定的城市。

現在最好的實踐是,九七年回歸祖國至今的十九年中,香港風風雨雨,經歷了諸多的政治和經濟的考驗。如果沒有香港主權回歸,沒有實行「一國兩制」,沒有港人的高度自治和中央政府履行的責任,不知香港是否能撐過來?但有一點可以知道,回歸前後,九七回歸的那一年,正好遭遇亞洲金融風暴,沒有了祖國以人民幣不貶值作後盾,香港一定會輸得很慘;非典那一年,北京讓利推CEPA,讓處於經濟困擾中的香港可以保持繁榮穩定,如果沒有回歸實行「一國兩制」,北京沒有義務出手相救,香港沒有如今的繁榮那是一定的;雖然政治是一個難跨的坎,很多社會矛盾都由香港發展民主政治而起,甚至撕裂社會。不過,在經過了2007年政改原地踏步之後,2012年推動了新一輪政改是成功的,符合循序漸進。

雖然,全球整體經濟處於低迷狀態,香港也遭遇到經濟何去何從的困惑。但自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經歷了多次考驗,據2014年的統計,香港過去十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約百分之四點五,高出其他發達經濟體同期平均值近一倍。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2003年簽署的CEPA協議,令香港貿易受益匪淺。截至2016年9月,內地累計進口香港CEPA項下貨物102.1億美元,關稅優惠56.9億元人民幣。CEPA的簽署和實施,有力促進了香港經濟繁榮穩定發展。

過去十年,雖然香港的經濟增長速度比中國低很多,一直徘徊在2-5%之間(2015年為1.9%),但縱觀過去四十年,香港經歷了由製造業帶動的經濟起飛、從製造業進入服務業主導結構的平穩過渡,以及新結構下經濟再上升這三個階段。

數字也清楚顯示,香港經濟起伏是由外部經濟決定的。當世界經濟出現波動時,如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嘯,香港都受到重創。但長時間來看,香港製造業轉移到內地以後,一直依靠中國經濟增長的走勢向上,特別是享有「自由行」消費帶來的直接收益。其他指標,例如3%的失業率、約4%的通貨膨脹率、33%的政府負債佔GDP比重等,均顯示出香港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屬於很健康的水平。作為一個發達經濟體,香港能在如此風高浪急的十年間繼續以2-4%的增長率前行已經十分幸運。

4. 香港的核心價值:自由、法治沒有變

香港人經常談起核心價值,到底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說法完全不一。2014年10月30日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選取了11項在社會上較多人提及的核心價值(包括自由、法治、民主、公正廉潔、多元包容、重視家庭、追求社會安定、和平仁愛、公平競爭、市場經濟及保障私人財產)等,以電話調查方式詢問市民對這些價值觀念的看法。結果發現,香港市民的核心價值呈多元多樣,當受訪者被問及哪一項是香港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即核心中的核心) 時,結果顯示,相對較多受訪市民選擇法治(22.9%)和自由(20.8%)。

傳統基金會連續二十三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在《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的十二項評估因素當中,香港在其中八項取得90分或以上的佳績,並在「財政健康」、「貿易自由」和「金融自由」方面,獲傳統基金會在180個經濟體當中評選為全球首位。同時,傳統基金會亦讚揚香港的司法制度優質、社會風氣廉潔、監管制度高效,以及市場開放。

《超訊》舉辦的「香港實踐一國兩制二十年研討會」

雖然,香港回歸後的新聞自由一直被詬病,但還是遠遠超過內地。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香港下降四位、台灣上升六位、中國大陸繼續倒數第五。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SF)於4月26日公佈2017年度全球新聞自由指數,稱全球新聞自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報告稱,在過去一年內,威權國家和獨裁國家的新聞審查和迫害現象依然嚴重;而在民主國家,新聞業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多國都出現政治人物「公開表達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蔑視」,以及擴大情報機構對新聞界的監控權限。在全球新聞業受威脅的壓力下,香港還是守住了。

法治一直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基本法》為香港的法治提供穩固的基礎。根據《基本法》第8條,香港特區維持國際商貿社會熟識的普通法傳統,成為兩岸四地中唯一實行普通法制度的地方,令香港在國際商貿界能保持競爭力。

律政司長袁國強引述世界銀行名為「世界管治指標」的研究項目成果表示,以100分為滿分,特區在1998年的法治指標是80.4分。自從2003年起,特區的法治指標平穩地停留在90分以上,而在2014年更達至93.8分以上的評分,足以證明特區的法治情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在司法制度方面,袁國強強調,《基本法》訂明特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香港司法人員獨立處理案件,不受任何干涉,是不爭的事實。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5-2016年度全球競爭力年報》顯示,在其涵蓋的140多個經濟體中,香港的司法獨立在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新西蘭、芬蘭及挪威,並在亞洲排行第一。

5. 香港的地位作用沒有變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力強大,大步邁開國際化步伐後,香港被邊緣化的呼聲高。在中國沒有開放,或者剛剛開放之際,香港是中國與世界聯絡的最佳平台,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頭堡,中國也是香港產業轉移以及產業發展的腹地。

有資料表明,中國加入WTO後,香港的地位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從某種意義上還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香港的國際化地位凸顯,有利引領、協助國內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而香港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地位將會獲得發展,香港在國際形勢繁複情況下作為避風港的作用將更為突出。

進一步發揮香港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優勢,發揮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香港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比如,人民幣國際化,香港不僅是試驗場,還是橋頭堡。年初,內地有一大筆資金投資海外但項目暫時沒有落實,資金不急於返回內地,先在香港落了腳。如果特朗普要和中國開打貿易戰,香港的中轉作用也會重新顯現。

廿年發展,「五變」乃與時並進

香港仍然是中國走向國際的平台、中轉站。

1. 對台灣的示範作用發生變化

「一國兩制」意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英語:One country, two system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提出的憲法原則。最早是為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後的海峽兩岸關係,蔣經國則以一國良制(One China, Better System)回應鄧小平。

不過,「一國兩制」實踐二十年,香港不斷有一些發展中的狀況出現,台灣也出現數次政黨輪替。應該說,「一國兩制」對台灣應有的示範作用還沒有顯現。前台灣中國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陳以信在BBC發表文章指「拒絕一國兩制 台灣不是香港」。

陳以信指出,「超過80%台灣民眾拒絕『一國兩制』。過去二十年間,數十次民調結果都顯示,有超過80%台灣民眾支持維持現狀,不願意與大陸在『一國兩制』下進行統一。」他認為,因此,我們相信,「今日香港不會是明日台灣」。相反的,就民主發展而言,我們更盼望「今日台灣會是明日香港」。

2. 何謂高度自治?

高度自治不是全面自治更不是絕對自治,現在的解釋和當初港人的普遍理解不一樣了。

香港越來越政治化

二十年後,有香港人詬病「一國兩制」時,認為最大問題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縮水了。早年,香港人的《基本法》觀念偏狹窄:中央在香港的權力局限在駐軍和外交方面。中央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白皮書,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作了詮釋,高度自治不是全面自治,不是絕對自治。現在比較完整的提法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突出「一國」彰顯回歸,是如今,可能也是未來的主旋律。不少港人有質疑,認為削弱了港人的自治權。

3. 商業的香港變得越來越政治化了

回歸前的港英時期,香港歷來是以商業社會為其特質,所有制度設計,包括大市場小政府,都以經濟利益為考量的典型商業社會。依《基本法》的安排,香港啟動政改,卻也撕開了政見不和、政黨爭執的口子。

商業的香港越來越出現政治味,也改變了傳統香港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結構,沉默大多數消失了。在啟動政改時的民調顯示,當時香港民眾贊同政改和反對政改的比例是45:40,不表態的僅剩下15%。

4. 香港政治結構發生變化。

回歸之初,香港的政治結構大致就是建制和泛民兩大陣營,2014年佔中前後,激進本土直至港獨的出現,改變了香港的政治生態。港獨者一直到進入了香港立法會。香港民主黨去年11月底公佈最新民調顯示,如果2047年無法實行立法會和特首選舉普選,19%的受訪者表明希望香港邁向獨立,其中18歲以下和18至29歲的年輕人有接近62%認為,香港應該邁向獨立。

另一部分力量也開始出現,非土生土長的新移居香港的新香港人開始活躍政治舞台,在上一屆區議會選舉中嶄露頭角,成為激進本土派和港獨的對手。

5. 香港的民主化進程被改變,沒能按《基本法》要求循序漸進推進民主

按照《基本法》的設計,香港漸進推動民主以達至一人一票選出特首和立法會議員,香港政府推動政改,但有二次政改方案被否決,拖慢了香港的民主步伐。至今,香港人還無緣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

(Visited 47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