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訊:香港回歸20年的變與不變
由《超訊》國際傳媒發起,以香港實踐壹國兩制二十年為主題的研討會於日前在港舉行。20年發展,香港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壹國兩制發展中的促進因素,還是阻礙因素?或者還是實踐中必然的過程?這些變化是否影響到壹國兩制的實踐?當天,來自各界的學者與政治人物齊聚研討會,共同探討香港回歸20年的變與不變。
超訊國際傳媒總編輯紀碩鳴作為本次研討會的主持人首先提出「壹國兩制」二十年的實踐有五個方面的不變和變。
五不變包括:北京在香港實行「壹國兩制」的決心二十年沒有變;香港對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追求沒有變;香港繁榮穩定基本沒有變(香港仍然是中國最繁榮和穩定的城市之壹);香港的核心機制:自由和法治沒有變;香港的地位作用沒有變。
五變包括:對臺灣的示範作用發生變化;「壹國兩制」中高度自治的解釋發生變化;商業的香港變得越來越政治化以及香港的民主化進程被改變,基本法要求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受到阻礙。其中五不變是主旋律,變化則是與時俱進。
香港新聞聯副主席郭壹鳴表示,在壹國兩制中,從「壹國」的角度看,回歸20年最大的變化是內地與香港的經濟、民生的差距逐漸縮小,由過去內地「仰視」香港變成現在的「平視」香港。從「兩制」的角度看,香港選舉民選的因素增加了,同時「港獨」的勢力也在擡頭。
但郭壹鳴強調,壹國兩制的核心並沒有變,依舊是堅持壹國下的港人治港,香港的新聞自由、法制精神也都沒有改變。
對於新壹屆政府的建議,郭壹鳴認為,新壹屆特首不應糾纏於過去的政治爭拗,而應著重解決香港的現實問題,不能只是壹味的回應或順著所謂的民意。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則從國民教育的角度談回歸前後的變化,他認為,國民教育的內容並沒有隨著香港回歸而進行改變,內容並未能跟上時代的變化。更甚的是,國情教育被淡化了,對國情和中國文化歷史的教育僅停留在旅遊觀光的淺層面,缺乏價值教育。
鄧飛批評,價值教育並沒有讓我們的青年有更好的教育前景,青年們也並沒有因為學制的改革而提升了競爭力。因此,教育的整改需要大幅度進行。
提及香港政府的問責制,發展局前政治助理、壹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何建宗認為,與外國的問責制相比,香港問責班子以原公務員偏多。因此,公務員如何更好的支持政府工作值得我們思考。
香江論壇主席江素惠則以臺灣人的身份看香港回歸前後的變化,江素惠表示,回歸前,臺灣人擔心香港回歸後他們在港的生活會受到衝擊,但回歸後的這20年,臺灣人在港的生活依舊感到「賓至如歸」,我們從「過客」變成了「歸人」。她又表示,新聞和言論的自由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兩岸三地的人士可以在香港進行交流溝通,希望香港能繼續保持和堅守這種自由。
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顧敏康認為,中央對香港的總體原則是沒有變的。回歸初期,中央更多的是強調「兩制」,讓大家對高度自治的認知發生了偏差。他強調,我們不能因為當時中央對「兩制」比較重視,就認為「兩制」是漫無邊際的和絕對的。中央具有全面的管治權,只不過是通過基本法把壹些管治權授予了香港。
香港南區區議員(民主黨)徐遠華從二十年香港民主發展的角度談到香港自回歸以來無論是民主還是政治都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同時他還表達了對於香港雙普選的願景。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吳木鑾表示,中央與地方關系經歷了過去的毛時代、鄧時代再到現在的習時代,而香港問題實際上反映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這種變化。他表示,中央與香港的問題包括歷史問題,文化問題,中央要考慮的是國家統壹的問題,而地方老百姓考慮的是自己的偏好,如何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利益和矛盾是中央需要考慮的。
觀塘區議會副主席洪錦鉉提出,香港的治港人才依舊不足。政府希望能吸納各界各黨派人士加入,但反對派抗拒加入政府的心態並沒有改變。他呼籲,如果壹個黨派是真的想對香港負責,承當起更大的擔當的話,應該推薦他們的人才進入政府,這對香港以及對他們政黨本身的發展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此外,洪錦鉉指出,智囊團體可以容納對不同政策有不同意見的人,智囊團體是未來香港政治人才的出路。
鳳凰衛視評論員庚欣結合自身長期在日本與香港生活的經驗,指出當代港人對於內地人的態度不如之前友善,而對日本的態度從之前的遠日到如今的親日,其中變化可謂巨大。而在評判香港的變與不變時,首先需要理清的是香港的定位問題以及將香港與誰比較的標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