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問題這十年來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面對反對派鼓動起來的香港日趨激進化的青年反對聲音和激進社會政治運動,只透過解決經濟、民生等非政治性議題,便可自動消解政治性議題的看法並不正確。

香港青年日趨激進化

 

自2012年爆發反對國民教育科事件,2014年爆發佔領行動,以及2015年爆發旺角暴動以來,香港的青年問題成爲各方關注的焦點,各種分析、評論和政策建議陸續提出,不絕如縷。從廣義而言,青年問題可以涵蓋家庭、社交、教育、就業、對社會的參與及價值觀等從生理到心理各個方面的發展,可謂包羅萬象。爲了切中時弊,筆者把青年問題高度綜合概括爲兩個方面:

 

一,香港青年對各類政治性議題的取態;

二,香港青年對各類非政治性議題的取態以及對兩者關係的看法。

 

首先是對各類政治性議題的取態。雖說政治性的議題未必是與青年個人發展貼身相關,但事實證明,政治卻是最能誘發青年人參與激進社會行動的動因。目前香港青年一代對整體中國的取態有這樣一個趨勢:從以往反共但支持一國兩制,到今天逐步走向反華且追求港獨自决。從參與政治活動的手法而言,是從合法遊行示威,有走向激進的衝動,甚至不惜違法的趨勢。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截止至2014年12月,18-29歲年齡段的受訪香港人有高達71.2%是表示不信任中央政府,信任的只佔5.8%。年輕人和年長者對民主和社會安定的價值取向,已呈現兩級化趨勢。年輕人重視民主、輕視安定,同時對法治的重視程度比年長者要低,這是一種「去法治化」的取向。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2016年7月6至15日,以電話抽樣訪問超過一千名15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一成七的受訪者支持香港在2047年後獨立,反對的有五成七。至於在2047年後維持一國兩制,則有近七成人支持。愈年輕的受訪者愈支持港獨,其中15至24歲的有近四成人。

六成青年受訪者支持激進行動

如果從近年各種社會激進活動來看,青年人也是這類活動的重要參與者甚至組織者。2004年6月7日,四百名香港學者和媒體人提出《香港核心價值宣言》,捍衛「香港核心價值」這種觀念開始深植人心,特別是青年人的思想內心。2005年韓國農民在香港世貿會議期間的進行了非常激烈的示威行動,當時就有香港青年社運搞手宣稱,原來抗爭活動可以採取這種「行為藝術」式的方式來吸引媒體和感染大眾。從2009年開始,在香港高登討論區這個青年網民非常活躍的網上討論區,開始出現了用「蝗蟲」來形容內地遊客、新移民,其後發展為直接滋擾內地遊客。在2010年所謂的「五區公投」事件期間,青年人組織U-FOCUS的調查發現,竟達六成青年受訪者支持激進。2011年,激進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成立,同年《香港城邦自治論》一書出版。2012年,反蝗蟲廣告出現,同時爆發數十萬人以上參與的反國教事件。2013年,港大法律教授戴耀廷正式提出「佔領中環」這種所謂的和平非暴力公民抗命理念。2014年,香港大學學生會雜誌刊登《香港民族論》文章,公開宣揚香港獨立論。2014年下半年,爆發違法佔領中環行動,據內部統計顯示,平均有兩萬中學生和三萬大學生參與其中,成爲全球最多中學生參與的所謂學生運動。2015年年初一晚上,爆發震驚世人的旺角暴動。2016年9月4日,本土派激進分子成功當選立法會議員,游蕙禎、梁頌恒等候任議員更公然在議員宣示儀式上作出侮辱國家的言行。2016年11月6日,激進的青年人再組織一次所謂的佔領西環行動。這些政治活動的特點是,包括大中學生在內的香港青年人,從一般參與者走向動員領導者,從開頭的和平示威,逐漸走向激進行動,甚至公然違法。儘管參與的人數一直都是千百號人左右,但對同齡的青年人、青少年的示範左右,則不可低估。

然後再看香港青年對各類非政治性議題的取態。所謂非政治性議題,就是包括經濟社會發展乃至青年人自身發展的廣泛議題。不少學者把香港青年人在這類議題上的價值取向形容爲「反地産霸權」、「反中環價值」、「環保主義」、「後物質主義」、「青年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减少」、「重視社會公義」等等。筆者用一句通俗的話來形容,就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香港青年人在反對派眾多奇談怪論的影響之下,對待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取態其實是非常自相矛盾的——既宣稱反物質主義、所謂反中環價值的態度,但又存在普遍的消費主義行為;既抱怨住房樓價問題、就業發展問題,又對陸港經濟融合、回內地升學就業抗拒1;既自詡文明而蔑視個別內地人士的不公德行爲,但在對待內地遊客、水貨客的行爲粗鄙化等。

總的來說,當政府推出有利於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方案時,總是遭受以青年人爲主體的反對者以「環保」、「反中環價值」之類名義,發動日趨激烈的反對行動和訴諸法庭的司法覆核。但當政府不得不暫停這些政策方案以致樓價高企不下、就業升職加薪機會渺茫時,又反過來抱怨政府無能!這變成了一種自我論證的惡性循環——沒有經濟發展,個人發展無望,反對政府無能;政府採取有利經濟發展的措施,則以反對物質主義、中環價值、支持環保等名目反對開發,結果特區政府寸步難行,經濟轉型原地不動,民生與青年向上流動改善不了,又坐實了政府無能的指控。

一言以蔽之,將對非政治問題上的不如意,高度簡化歸因於政治問題上的不民主——將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不滿情緒,歸結為政治上的不民主和內地因素的存在。自2009年開始,「沒有民主,哪有民生」成為反對派不同政黨進行政治文宣和社會動員的一個經常出現的口號2。香港社會工作者學生聯會3和反對派社會工作者領袖人物,更是以此作爲政治口號,廣泛動員基層人士加入到反對派陣營當中去。

 

青年工作即是青年思想工作

政治性議題和非政治性議題兩者固然密不可分,但筆者並不認同只透過解決經濟、民生等非政治性議題,便可自動消解政治性議題。即使有再怎麼好的經濟民生發展規劃戰略,也要面對反對派鼓動起來的香港日趨激進化的青年反對聲音和激進社會政治運動。這道難關如果闖不過,任何規劃發展都會要麽在立法會被拉布拖延,要麽面對媒體推波助瀾的社會激進運動的衝擊,要麽面對司法覆核的挑戰,最終胎死腹中。歸根到底,必須先從香港青年工作做起。所謂青年工作,歸根到底就是青年思想工作。在香港這個高度自由的社會環境中,建制派和反對派都在進行青年工作,這是一個雙方博弈的過程,一方落後了,另一方自然乘勢而上。回歸20年以來,過去的青年工作基本上都是「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的,冀望用文化交流考察活動,來促進香港青年人對內地的了解與認同。實踐證明,這種青年工作思路是抵消不了反對派那種漫山遍野、無孔不入的理念傳播所帶來的洗腦效果,更經不起急風暴雨的顔色革命式激進反對行動的衝擊。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是時候要重整香港青年工作的思路和方式了。

 

注:

  1. 對回內地就業發展的態度本身就能反映自相矛盾。根據香港智經研究中心的調查,有33.2%的18-29歲青年人表述願意回內地就業,但再問及會否有實際行動以爭取回內地就業時,就只剩14.9%。見《紫荊論壇》,2015年3-4月號,P18。
  2. 張超雄:《沒有民主,哪有民生》,《星島日報》2009年9月9日;余若薇:《沒有民主,哪有民生?》《明報》,2010年3月28日。
  3. 香港社會工作者學生聯會文宣品:《我要住屋》https://www.facebook.com/hkfsws/posts/430880867043114
(Visited 6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