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主持人李煒[/caption]
第一次出現在鳳凰,是坐在《時事辯論會》的嘉賓椅上,他的手、腿連同聲音都在顫抖。
這要追溯到2003年4月李煒與友人的一場聚會。他和往常一樣,在人群中侃侃而談,不時引發眾人大笑。有人說,「哎喲,李煒,你這麼能說,乾脆去鳳凰做嘉賓去。」
新聞是什麼,那時他還不懂,但或許是商人經歷帶來的果敢,於是他迎著機會上前。起初的新聞播報,他只告訴大眾發生了什麼,尚未形成觀點。「一開始毫無頭緒,後來慢慢才找到規律,新聞是新聞,評論是評論。」甚至章節的停頓,節奏的把握,他毫無基礎。「那時候都是瞎來。」
觀眾不會對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放低要求。李煒專注而謹慎,節目開播前會仔細翻查資料,組織大量的數據。「遇到一個話題,我發現自己一點也不懂的時候,就開始興奮了。」
事實證明,半路出家的主持人,也可以把新聞做得有聲有色——「瞎來」也收穫了粉絲無數。
他的新聞評論強調「科普性」——在節目中從不講英文的單詞縮寫,或專業術語。這與他早年當德語翻譯的經歷有關。「電視機前的千萬觀眾裏,專家可能只佔一百個。所以我會把詞拆開說,用最簡單的語言讓觀眾明白。」
要理性,還要幽默,是他對自己做節目的要求,長久以來也就成了個人風格。「燈光一亮,我完全就興奮起來了,嘴裏的詞不知道從哪就蹦出來了。看見一個人的名字,或他說的一句話,我都能從中找到下一句話的靈感。」
從踏入傳媒路開始至今,無論是新聞節目還是文藝活動主持,他都滿腔熱情。握著話筒的那雙手也就越來越有感覺。
做過軍火、魚粉行業,近20年的商人經歷讓他練就了足夠的自信,也為他帶來了一般科班主持人很難具備的對工業行業的熟悉與把握。在德國、澳洲的學習生活,也讓他擁有金融知識基礎和看問題的國際眼光。
李煒說自己識字不多
李煒說自己最大的弱點是識字不多,因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文革,沒怎麼好好學習。這樣的自嘲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不過,女編輯寫的串場詞充斥著大量成語跟形容詞,確實讓他不免頭疼。錄節目時,他可能偶而停下來問「這個字怎麼念」,有時甚至要重錄。「好在鳳凰最大的好處是沒人管你,氛圍自由寬鬆。」
鳳凰食堂裏,副台長程鶴麟在與同事聊天。「有次一個網站轉了鳳凰網的文章,說李煒在節目裏說某某事件潛藏著陰謀。我問他『你說過這話沒』,他的回答是,『潛藏』是什麼意思?我都不懂什麼叫『潛藏』,怎麼可能是我說的!」程鶴麟回憶道,眾人大笑。「電視是大眾媒體,鳳凰需要李煒這樣的人。」他說。■]]]]> ]]>
(Visited 11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