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內地某衛視想複製鳳凰《時事辯論會》這個節目,派人向主編鐘麗瓊取經,了解幕後運作,並觀摩了當天的直播。這個衛視曾經成功複製過許多模式的節目,但後來得出的結論是《時事辯論會》他們複製不了。究竟是什麽讓《時事辯論會》如此「任性」,在節目做滿13年的當天,鳳凰衛視中文台副台長、節目主持人程鶴麟接受了《超訊》記者的訪問,分享了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 成功關鍵在於選題和嘉賓 程鶴麟認爲,《時事辯論會》成功的兩大關鍵在於選題和嘉賓。鳳凰以新聞立台,作爲資訊台的節目,《時事辯論會》的辯題首先自然是要緊扣新聞焦點,但是每天有好幾個焦點,要扣哪一個呢?光有焦點還不夠,題目還要起得刺激一點,可是又不能犯「天條」,這都是靠主編鐘麗瓊的本事了。他曾悄悄地對比過幾個主持人的收視情況,發現程治平主持的時候收視特別高,就旁敲側擊地打探個中原由。後來從鐘麗瓊嘴裏挖出來「內幕」,原來程治平每次都照鐘麗瓊出題,明天辯什麽他就主持什麽,其他人則喜歡和鐘麗瓊去商榷,是不是能換個題目?能不能換個說法?換來換去,魅力全換去了。後來他就想明白了,鐘麗瓊每天都鑽在出題這件事上,自然比主持人更有水準分寸。從那以後,他再也不和鐘麗瓊商榷了,並且稱她爲「出題女王」。 [caption id="attachment_821" align="alignleft" width="300"]鳳凰衛視中文台副台長程鶴麟(張建設-攝影)
鳳凰衛視中文台副台長程鶴麟(張建設-攝影)[/caption] 嘉賓也是《時事辯論會》的重要元素。程鶴麟認爲,當嘉賓最重要是得到觀衆的信任。他舉例陳水扁當總統的時候,節目一個星期至少會辯一次台灣話題,幾乎每一次都會邀請來自台灣的江素惠辯友。一是因爲這是一位資深美女,二是因爲她在大陸是有名的台灣人,所以台灣話題,有的人願意聽她這個台灣人講。 辯論會的嘉賓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以傳媒人或者傳播學者居多。這些人平時都很關注新聞,關注時事,掌握大量資訊。在辯論中,每一個評論員都在講資訊,並非憑空講觀點,而是用資訊來支持他的觀點。無論正方、反方都用自己的理由,並用對他有利的資訊來支持,以技術分析為主,不涉及價值觀的爭論。 此外,由於長期關注新聞,傳媒人或傳播學者也能夠很靈活地應對各種辯題,甚至臨時改題也不覺得為難,使得節目能夠更貼近時事的變化。他舉例擊斃拉登的當天,在進演播室前一刻大家看到了這個消息,剛好當天來的嘉賓都是傳媒人,於是當機立斷地改了辯題。沒有時間事先準備的辯手們,拉起來就槓上了。 除了對資訊的掌握,對辯論的熱情也是嘉賓的一個重要特徵,用程鶴麟的話說就是喜歡「抬杠」。他說:「你想一想從港島過來單程一個多小時雙程3個小時左右。誰喜歡爲了區區幾百塊錢車馬費,花這麽多的時間跑過來,就是抬杠抬上癮的人。一定要有抬杠的衝動啊,否則到了台上就平平淡淡的。」 熱情的不僅是嘉賓,由於《時事辯論會》設計了觀衆互動環節,在節目中播讀網友留言,也帶動了觀眾的熱情,在看節目時更有參與感,不僅能夠選擇自己的觀點,更有管道表達出來,看起來也就感覺到比其他的新聞節目更生動了。大概也因為這樣,《時事辯論會》的收視一直高居資訊台的前列,去年就有五週收視排名第一,六週排名第二。程鶴麟對《超訊》表示,這其中有一大批固定觀眾,而且他們長期以來養成了一種固定的口味,有時候製作組想調整一下節目的風格,卻發現觀眾不買賬,只好繼續現有的風格。13年來一直保持以辯論的方式向觀眾講新聞。 與鳳凰的很多其他節目不同,主持人在《時事辯論會》中顯得並不那麽重要。程鶴麟自認爲是五個主持人裏最願意動腦筋去做一個好的開場的,後來看了收視率的調查,發現他那些「雕蟲小技」根本不會拉高收視率,只有一期稍微起了點作用。那是陳水扁剛開始面臨貪腐訴訟,還逍遙法外的時候,一期節目辯論了陳水扁會不會要去坐牢。那期程鶴麟紮了一個布條,就把眼睛蒙起來,扮演六親不認的「法律女神」。他看了那一期細至每一分鐘的收視調查,剛開始是普通的,一分鐘以後開始飈升,覺得終於起了點作用。就那一期主持人起過作用,其他的什麽花樣都沒起作用。 前幾年《鳳凰太空站》節目也分頭採訪了主持過《時事辯論會》的程鶴麟、劉慶東、黃海波,問的是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作用,三個人的回答異口同聲,沒用!程鶴麟說這不是謙虛,《時事辯論會》就是靠選題和嘉賓,他還調侃說,曾經想過,弄一個機器人來開場都可以。

老闆不在意沒有廣告收入

雖然收視一直很好,但沒有廣告收入,程鶴麟也曾幾次擔心節目會辦不下去。不過最初提出節目創意的大老闆劉長樂倒是並不在意,其他管理層也一直很支持。鳳凰衛視原執行副總裁、鳳凰全媒體研究院院長王紀言就曾明確向他表示,這個節目就這麼辦下去了,不要考慮停播的問題。現任執行副總裁何大光也曾對程鶴麟說:「你們這個節目就不要去考慮什麼廣告了,你們把節目做好就行了,公司不怪你們。」所以他認為這個節目之所以能夠一直存在,關鍵在於鳳凰的領導人,都是傳媒的內行人,他們懂怎麼做新聞。 程鶴麟打了個比方:「雖然商業電視台就是個企業,可是它不是啤酒廠,它不是服裝廠。啤酒廠,修起了廠房,有工程師、有推銷員、有工人,按照設計的生産流程去生産,按照設計的銷售流程去銷售就行了。可是傳媒,作爲傳媒人應該知道,這裏有很多不能按流程進行的事情。」他說如果換了商人經營電視台,這個長期只有開支,沒有廣告收入的節目早就該停辦了。但正是因為內行的台領導看到了廣告收入以外的品牌、影響力等無形利益,具有不可複製的特點,才堅持將《時事辯論會》辦到了今天。才有了以辯論播新聞的13年歷史。■]]]]> ]]>

(Visited 24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