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勝選出任國民黨新主席,他表示要處理好對美關係,也要處理好兩岸關係。但事實上,無論是美台還是兩岸關係,都不是台灣可以主導的,台灣的利益擺脫不了美中關係的影響。穩定美中台三角關係考驗朱立倫。

朱立倫以超過8.5萬票勝出國民黨主席選舉,較現任黨主席江啟臣的得票多出超過一倍。當選後,朱立倫第一時間聲言會團結黨內力量,重建兩岸所有交流平台與溝通管道,亦會啟動對美代表處的籌備工作。

這是他辯論會中的承諾,當時他說,台美關係非常重要,如同兩岸關係一樣重要。他還說過:只「親中遠美」絕不是他願意見到的,「親美遠中」也不是他要做的。他要做的是平衡,並在這個過程中,讓台灣獲得最高利益。話當然不錯,不過,美中台三者不是一個等邊三角形。力量不對等下,美中關係永遠大於美台甚至兩岸關係。當然,兩岸關係是台海和平的定海神針,問題是美國極不願意兩岸關係突顯。所以,目前來看,平沖美中台三者關係,尤其是兩岸關係才是台海穩定、台海安全的基石。

中美關係不穩台灣作出誤判

朱立倫故意迴避了,美中台三者之間的平衡關係。其中,三者平衡的支點是中美關係,台美乃至兩岸關係受制中美關係。整個三角平衡關係中,台灣不起主導作用。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百日演講指出,美國將勇敢面對中國,樂見競爭,但不尋求衝突,全面捍衛美國利益。並以來對台友善的作為,包括駐美代表蕭美琴受邀出席拜登的就職典禮、力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宣布軍售的時間比特朗普政府更快、甚至加碼,直到派出特使團陶德訪台,起碼錶面上看,中美關係冷卻,拜登想推動美台關係更甚於中美關係。

這番動作,在台灣看來,拜登政府是將「美中」、「美台」關係平行化,更重視台灣對美國的「實質安全利益」,要走向「建設性戰略清晰」。台灣的學者認為,在印太關注的核心區域,台灣的重要性在地緣、經濟、科技、人權、民主價值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作出美中台三角平衡關係被打破,美台關係突顯重要性的錯誤判斷。

有台灣學者甚至認為,近期的美中台三角關係,呈現「一正二負」的結構,也就是台美關係為正、兩岸與美中關係為負。這樣的三邊關係,可以說是從 2016 年蔡英文與特朗普陸續上任後,迄今的變化趨勢。但即便看上去有些微變,也絲毫不改美中關係主導美台關係的大局,本質上是受美中關係有變影響的。

需要認知的是,美中台三角關係向來有結構性的不穩定,容易受到單一事件,尤其是台灣政黨輪替所影響,產生的是階段性變化。而且這些都是表象,甚至就是極短時期的一種政治博奕。美中關係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仍起決定作用,是鐵定不變的主軸。

美國破壞了原有的三角穩定

雖然,目前兩岸分離分治,但兩岸同屬一中,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隔的一部分是世界公認的事實。一直以來,強調一中,維護好美中台這一個三角關係,是台海穩定的基石,也是美國不願突破的基調。

但這樣的穩定基石正在拜登政府不斷向台灣傾斜下破碎。今年6月24日,美國在台協會(AIT)駐台北辦事處副處長谷立言表示,美國不再視台灣為美中關係中的一個問題,反而是推動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努力中的機會。

他表示,差不多二十年前當他首次在台北工作的時候,所有的議題都會回歸到兩岸關係,都會考慮台灣如何才能置入美中關係的大局之中。

谷立言在演講中表示,過去三年美台雙方全力以赴聚焦於如何合作協助其他國家發展經濟和完善民主制度。「我已經記不清我和處長一起與我們的台灣夥伴開了多少次會,而會上『中國』一詞根本就沒有出現過,」谷立言說。

谷立言明顯表述了美方意圖打破原有美中台三角穩定基石的事實,美台之間在改變原確定甚至默契的遊戲規則。而這一現象,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因為受特朗普政府上台後改變了美中關係的影響。

即使拜登總統上任前期也沒有改變不正常的美中關係。美國總統拜登就阿富汗戰爭結束髮表講話,明確表示撤軍的決定是要應對世界的變更,因為正和中國進行激烈、嚴肅的競爭。蔡英文在台北見美國跨黨派代表團。雖然其中主要成員均為已經卸任的官員,卻是拜登上台後首次訪台的美國高層代表團。

美艦頻繁出入台灣海峽,美軍戰略轟炸機近日再度部署在西太平洋要地關島,又與隱形戰機在附近水域展開布雷演習,測試反介入與區域拒止的能力。美英兩軍航空母艦戰機亦在區內聯合行動,加強對大陸的軍事威懾。此前3月25日,美國與台灣簽署了「海巡合作備忘錄」,等等。

美國不斷有動作打破原有台海的平沖,解放軍也從海空進行反制,台海的寧靜由此被打破。

加重兩岸關係有利穩定台海

朱立倫想穩定美台及兩岸關係的出發點,似乎沒毛病,但立意還是沒有走出「美中」、「美台」關係平行化。他希望在美台及兩岸關係的平沖中求得台海穩定與和平,可能是徒勞的。應該看到,如果加重兩岸關係的份量,可能更有利台灣穩定和台海和平。

拜登主政下,外界看到的是中美對抗基調越演越烈,與此同時,解放軍為維護主權頻頻出擊,台海風雲詭譎。夾在兩強爭霸、兩岸僵局之下,台灣沒有置身事外的自由,沒有可以平安穩定的前景。但事實上,大國博奕,基調隨時會隨利益改變。

2000年,民進黨籍的陳水扁上任,2002年提出「兩國論」、2004年「防禦性公投」、因應2005年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在2006年「終止國統會與國統綱領」,以及2007年「入聯公投」,引發中國大陸強硬批評。他製造一連串的兩岸麻煩,被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稱為「麻煩製造者」。

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小布什政府以反恐和本土安全為首要目標,中國大陸藉機改善中美關係,合作反恐。小布什對外宣稱,反對台灣領導人任何可能改變現狀的談話及行動。

2008台灣執政再次輪替。馬英九代表國民黨上任,提出「活路外交」、「外交休兵」政策,不再擴展邦交,以一中友好的姿態換取中國大陸給予台灣「國際空間」,台灣經濟與參與國際組織日益與中國大陸合作,創造了台海和平的空間。

歷史就是最好的鏡子。依目前美中台三者之間的實力,在這個不等邊三角形中,中美關係的邊長遠大於美台關係,甚至影響兩岸關係。當然,強化兩岸關係對改善美中關係有正相關作用。朱立倫也好,國民黨也罷,能做的唯有不挑事、不惹事,信守「一中」,突顯「一中」,在「一中」之下強化交流,才能維護兩岸及台海穩定局面,讓台灣獲利。

今天,朱立倫重返國民黨出任主席,正值美中兩國領袖通話,謀求改善關係之間。拜登在通話中強調,美方從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美國不會不斷去觸碰中國大陸的主權底線。美中關係方面,在共和、民主兩黨共識下,拜登仍會維持「抗中」基調,但傾向與中國既競爭又合作,中美對抗可望趨緩。

可以簡單判斷,美台關係更多的是軍備輸送,是大棒;兩岸關係改善更多的是經濟利益,是胡蘿蔔。台灣的利益該如何獲得?這樣的形勢下,朱立倫「美台」、「兩岸」的兩邊平沖,孰輕孰重應該掂量掂量。

(Visited 57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