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斌的欣稚鋒藝術機構座落在浦東世紀大道上的金融中心,還是21樓,聽上去就很有氣派。

走入辦公室大廳,抬頭一盞吊燈,一眼看出屬於藝術的款。這是國際著名藝術家卡夫 (Ralph Nauta) 和洛內克•戈丁(Lonneke Gordijn) 的作品《脆弱的未來枝形吊燈3.12》。吊燈由三維青銅電路和真實的蒲公英種子製成,種子由手工採摘,並與LED燈連接,是可以發光的蒲公英。本系列作品曾獲得2008 年德國設計委員會頒發的「未來之光」獎,以後又在不同國家的藝術展中獲得多個國際獎。世界的共同審美,衝破藝術的疆界。

脆弱的未來枝形吊燈3.12,Studio Drift(圖片由欣稚鋒藝術機構提供)

「未來之光」為藝術點亮。在欣稚鋒的辦公空間,發光的遠不止這樣一件作品。如果訪客需要,汪斌會給你一份辦公室導覽,上面標明着不同區域有23件藝術品,都出自大師之手。意大利埃斯特.斯托克(Esther Stocker)的《藝術家具》;美國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探討人與動物、環境與人關係的《Posie》;邱岸雄水墨動畫《新山海經III》等等。東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在這裡匯聚,辦公室儼然就是一座精緻的展廳。匯聚可以讓人感動的藝術魅力,一個公共空間藝術。

做藝術的,先把自己的辦公室布置成為名人藝術館,那又是一種派頭了。更因為第三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楊浦區啟幕,汪斌總策展執行引入了20件藝術作品,拓展的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為上海城市注入全新的藝術魅力,讓上海市民有了與當代藝術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這是以藝術感動上海的大手筆。

設計者到藝術探覓者

汪斌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去加拿大留洋幾年,還是回來了,總覺得出去是浮雲,回到上海才踏實。

欣稚鋒藝術機構創始人 汪斌 Robin Wong

大學畢業後,汪斌在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畫圖,做了七年設計、建築規劃後才去的加拿大。回國以後,她還是重操舊業,在香港知名的中信泰富一干就是十多年,整個中國大陸地區的房地產設計由她負責。有大公司磨練的經歷,眼界自然不一樣。浦東文華東方酒店,汪斌一手參與,帶着團隊去香港,可以直奔中環中信泰富頂樓見集團董事局主席榮智健。

苗彤,《天籟》系列,2013,玻璃馬賽克 ©Mandarin Oriental

那段時間,甲級寫字樓,五星、超五星酒店等中國最頂級的物業都留下汪斌設計管理的痕跡。從規劃、設計一直到落地,服務對象都是國際投資集團,全程「把玩」嫻熟。

和國際投資者交往中最有收穫得還是文化,尤其是觀察體驗得來自然形成的感覺。比如,酒店的品味並非僅在豪華裝飾中體現,公共環境中的藝術氛圍,才是高檔酒店和城市文化的點睛之作。一個城市文化藝術的氛圍才是魂,這一點,深扎汪斌的心靈深處。

因為規劃設計的需要,汪斌經常去看展,體驗文化藝術的環境氣氛。她深知,僅用PPT作介紹,對投資者、城市的領導沒有多大說服力。邀請實地考察、觀摩,每一處都是最好的文化、藝術的體驗教育。參訪回來,領導、發展商都會有一股藝術的衝動。

自然,藝術的滋養也感染着汪斌。前些年,較多去的是日本瀨戶內海。汪斌接受採訪時說,瀨戶內海的美不單單停留在遊客心中,三年一屆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給世界帶來的是藝術感染和震撼。原本默默無聞的它,如今成為了國際熱門網紅地,不少知名藝術家和設計師們來到此處,根據當地環境進行藝術創作,為這片看似孤寂的小島增添一份獨屬於瀨戶內海的「荒野藝術」。

瀨戶內海 Seto Naikai,一個狹長的海峽。這一帶的島嶼經過了小型工業的洗禮,從90年代初開始,以「當代藝術」這個關鍵詞重新走進大眾視野,並在多位知名藝術家的連手打造之下,成為新一代的日本藝術地標。讓汪斌震撼的是,將藝術創生在一個很偏遠的島,瀨戶內海形成生態和藝術、環境和文化的交融,創辦人在12個島上,一個個島去做像美術館一樣的酒店,在公共空間留下量身定製的藝術作品。

和創辦人聊過,投資的背後是滿滿的情懷和理想。置身這樣的環境,汪斌感受到全新的生命體驗。「文化有時是抽象的,藝術則是真實、具體的,在藝術的氛圍裡面,是可以讓文化慢慢融入你的內心。」每一次觀展,都讓汪斌有這樣的一種感受。

其實,當代藝術是舶來的,源頭都在西方。相比之下,日本還只屬姣小而精緻的感覺。汪斌每年起碼有一半時間出國訪問藝術家,除了日本,主要出訪歐洲。德國人把卡塞爾一個廢棄的冰球場挖地三尺,形成如銀河系般一個接口空間。置身那個場域,感覺似乎已經不在地球,只感嘆宇宙的浩瀚。藝術對人性的穿透,如此大手筆讓汪斌嘆為觀止。

作為設計師,汪斌不斷受到公共藝術感染,深刻感受到「藝術作品和環境完美的整合,形成場域的整體美,藝術成為一種滋養,點點滴滴在影響我。」自此開啟了藝術生命的另一扇窗戶,一種超出認知的感動,更因為感動而入迷。

在地產領域,汪斌經歷了太多,很難再有感動而入迷的衝動。走出地產,尋找另一個生命領域,讓後半輩子充滿期待和喜悅。汪斌內心孕育着一份藝術情懷。

轉身走向空間藝術

2016年,朋友拉着汪斌來到台灣靈鷲山。靈鷲山是佛教盛地,由心道法師所創,清淨佛教修行道場,是座落在台灣東北角的一道風景線。開始修行學打坐,汪斌就是不行,盤不了腿,或坐下去又站不起來,以至數次想打退堂鼓。

不過,靈鷲山的管理讓汪斌有了興趣,那是一位來自西班牙的管理者,以簡樸、精緻以待見長,營造讓人靜心的環境。汪斌有了想體驗的感受,內心由此得到安靜,心靜腿也柔軟,盤坐50分鐘都沒有問題了。也就在這個狀態下,腦子裡冒出想涉足公共藝術領域,要開一家藝術品創作公司的念頭,「這是我被感動過,我喜歡過的事業」,汪斌告訴自己。

離開台灣不久,汪斌欣稚鋒藝術機構在香港註冊誕生了,着重空間藝術。

把自己受到藝術作品的那一份感染、感動,通過藝術的營造,讓更多的人感染、感動,汪斌的初心就是如此。

吉隆坡洛雅柏威年酒店(由悅榕莊管理)坐落於馬來西亞商務、購物和娛樂"金三角"地段的核心、大都會吉隆坡之中。這座都市中的綠洲展現出的獨特馬來魅力,這其中就有汪斌提供的藝術魅力,也是汪斌涉足公共藝術領域的首個大項目。

吉隆坡洛雅柏威年酒店©Royale Pavilion Hotel Kuala Lumpur

為了這個項目,汪斌一年要飛好多次馬來西亞,每次航程五六個小時,都是半夜飛清晨到,搞的很疲憊。不過,小試牛刀,獲得成功,奠定了開展Art Pioneer Studio的藝術新航程。

客房©Royale Pavilion Hotel Kuala Lumpur

從酒店的公共區域到客房,屬於公共範疇內以藝術作品為裝點,欣稚鋒是總承包。一共八百幅作品,325間客房以及酒店的公共空間都布置了藝術品。當然,藝術的評判往往是主觀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不仁不智者也都會有見解,不好伺候。光一個客房的藝術設計,欣稚鋒就做了五套方案,結果對方選中的恰恰是不被看好的那一套。顏色很多,看上去似乎有點跳脫,卻是酒店方想強調的。

這個項目做了一年多,完成以後,起碼可以總結出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質。汪斌反覆強調了公共藝術內涵和外沿。「是公共空間裡面的藝術。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酒店客房即便在室內,大家都可以去到的,那也是公共藝術的空間。」

欣稚鋒藝術機構負責採購和布置的北京王府井文華東方酒店圖書館
© Mandarin Oriental

從另一角度解釋,如果某件作品或行為,是話題成事件,具廣泛傳播,那也有公共性,也可以稱之為一個公共藝術作品。

她強調,公共空間的藝術,安全性最重要,離開了安全,一切免談;公共藝術,不是美術館的專業藝術品,必須與普羅大眾有互動,甚至在保證藝術性的前提下有娛樂性。「這樣的藝術品讓人感動,作品就成功了。」

「相遇」才見藝術大手筆

能讓人感動的藝術品,一定是大手筆。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在楊浦濱江拉開帷幕。這屆空間藝術季為期兩個多月,通過1個主展、13個實踐案例展、13個聯合展和100多場公眾活動,向全世界介紹上海近年來遍布全市的各類濱水空間貫通、質量提升的建設成就及未來願景。

與歷屆不同的是,由空間藝術季作為起點,在濱江5.5公里岸線陸續建成了由20件在地藝術作品形成的空間,成為見證當代藝術與市民日常生活融合共生的城市文化景觀。而這個圍聚在上海楊浦濱江沿岸壯觀的空間藝術品群,就是汪斌的大手筆。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舉行了三季,前兩季分別在徐匯及浦東舉行,展出幾個月後就散了,只留下了藝術品的歷史記憶。對楊浦濱江的2019的空間藝術季,汪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讓空間藝術從室內走到室外;請藝術家現場量身定製;成為長久性的藝術展區。這些理念被政府接受,尤其是主要領導首肯了,汪斌和旗下的欣稚鋒藝術機構通過競標成為不二人選。

其實,做了才知道,公共藝術來自公共,服務公共,公共服務並非那麼容易。尤其在中國,公共的往往就是七嘴八舌的、雜亂的。汪斌是上手了以後才知道,這個在中國還是朝陽的產業,實操其實並不那麼浪漫,並不那麼「藝術」。

楊浦濱江航拍(圖片由欣稚鋒藝術機構提供,攝影:田方方)

這是全新的公共項目,如此大規模的公共空間藝術上海前所未有,中國也沒有。立項、招投標、撥款、直到最後審計從無先例,涉及的部門眾多,一道又一道難過的坎,項目歷時整整三十個月。有藝術家稱讚說,「欣稚鋒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的可能。」汪斌則告知,任何可能都是踏踏實實幹出來的。而過程中有太多的磨合都不能為人道。

這一季的策展主題以「相遇」命題,寓意歷史與現代、文明與工業、西方和東方、人與人的相遇,一個寬泛的想象,給每一位藝術家留出創作空間。規劃中的公共藝術區域20個點位,每一個點位都有不同的策展理念。欣稚鋒選擇12個國家和地區,推薦了近80個藝術家為候選,每個點位起碼3個藝術家,還有備選藝術家。汪斌為上海的公共空間藝術,拉出了一張龐大的國際藝術家名單。

策展過程本身充滿藝術

創作並非是一個隨性的過程,藝術創作和管理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每一位入選的藝術家再遠都要來到現場,尋找靈感、感受設計思路。外國藝術家紛紛遠從歐洲、日本等地飛過來。中國藝術家更不在話下,要好幾次親臨現場。

藝術是寬泛、浪漫的,可以海闊天空,但藝術也是嚴謹,甚至扣刻的。為每一位藝術家配備專門的對接服務、個性化溝通,協調藝術創造的過程及藝術品擺放位置,與周邊環境的搭配等,都要經過反覆推敲,汪斌團隊的工作量巨大。

初時共29位中外藝術家拿出了方案,甚至有人認真的拿出了三、四個模型供選擇。但藝術家都有很強的個性,礙於主觀的堅持,往往令藝術難以妥協,留下不少遺憾。

日本藝術家遠藤利克(Toshikatsu Endo),做了一個瀑布,用不同的材質表現不同的概念,瀑布的水還會濺到人身上,構劃出特別的動感。方案都通過了,還設計了排水系統,各方很滿意。結果藝術家反悔了,提出用彩鋼板把瀑布全部圍起來。作者希望觀眾看不到瀑布,只看到水流出來,聽到聲音。這樣的設計會擋住江景,規劃局不同意。爭執不下,只能更換藝術家。

阿根廷藝術家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構思的作品,是把車倒過來的橋面放在橋底下。用輕質材料,壓縮了以後有立體感。看上去,橋面、橋底好像都有車輛行走,只不過橋底的車都是倒着行走。模型出來,汪斌還為之震撼,晚上睡覺都想,這是可以作為世界地標作品。

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案,專家們都很認可,規劃、文旅等部門舉手通過,但管理大橋的路政局不同意。不是因為官僚,而是工程要做到橋底下,會不會影響橋的結構、承重?作品施工時還必須封閉橋樑等很多現實問題擺在面前。從安全和現實的角度出發,再好的創意也只能忍痛割愛了。

汪斌和她的欣稚鋒藝術機構,是公共空間藝術項目的策展、執行、全程監製。整整三十個月,從立項、選址、確定圖紙、找工廠製作、安裝,光合同簽了九十多個。

正是這九十多個合同,讓上海變的不一樣了。公共空間藝術在濱江落地,上海的空間不再只填堆商樓建築,也讓文化在此地生根、綻放藝術花朵。

通過城市空間藝術,汪斌讓高樓矗立的大上海,大片展示充滿人文氣息和藝術氛圍的空間,以此傳遞藝術感染力。進入楊浦濱江,一眼望見藝術家劉建華的《天外之物》,這根約20米高的《天外之物》藝術品,被市民稱為「定海神針」。

天外之物,劉建華
(圖片由欣稚鋒藝術機構提供,攝影:田方方)
起重機的對角線,費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
(©Felice Varini, ADAGP, Paris, 2019,Photo André Morin)

濱江大道騰越路入口位置,兩個原楊樹浦電廠廢棄的巨大紅色塔吊,被瑞士藝術家費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漆上了一道道長短不一、粗細不勻的白線。這其中還另有「玄機」:只有在一個特定位置,才能看到這些遠近參差的白線連成一條條對角線,而且這個位置因為每個人的身高不同而變化。

再往楊浦大橋方向走,就能欣賞到英國藝術家理查德·威爾遜(Richard Wilson)的藝術作品,由一艘廢棄的輪船重新創作的《黃浦貨艙》。附近還有沈烈毅的《徊》及向陽的《輕舟過隙》等優秀藝術品。這些作品形成的藝術世界,讓商業的上海滿載濃濃的文化氣息。

汪斌主導的藝術「相遇」,在楊浦濱江5.5公里岸線留下的20件永久藝術品上海的空間由此而飽滿。漫步在濱水之間,每隔兩三百米就能與一件藝術品相遇。以藝術植入空間的方式還江於民,還空間於民。搭建一個「濱水空間為人類帶來美好生活」的國際互動平台,見證了當下與歷史、藝術與公共空間、市民和文化的近距離相遇。

文化藝術的有趣體驗,亦然成了楊浦濱江公共空間藝術作品的鮮活特徵。這裡曾經是上海百年工業區域,和百姓生活直接有關的發電、自來水、制皂、紡織工業淡出,以藝術呈現城市新貌脫穎而起。從廠房搬遷、老建築改造、景觀設計、藝術規劃,直至汪斌的「相遇」主旋律,為上海留下豐滿的空間,以貼近百姓的文化藝術,為上海這座城市帶來更為有趣的靈魂,感動這座城市的每一個生命。

汪斌呈現的就是這樣的魅力,把這份對公共空間藝術的情懷變成這座城市的新魅力,用藝術展示感動,演繹城市走向文明的又一軌跡。

(Visited 7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