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國民主黨人南茜·佩洛西(Nancy Pelosi)又一次登上了頭條。她以80歲的高齡第四次當選美國眾議院議長,創下了美國的歷史記錄。作為議長,佩洛西已經歷了3屆總統,小布什、奧巴馬、特朗普當政時,佩洛西持續影響了「伊拉克戰爭」、「奧巴馬醫療法案」、「彈劾特朗普」等等,現在,她將繼續影響下一屆總統拜登,說她是美國最有權力的女人一點兒也不誇張。如今,外界開始重新關注佩洛西背後的故事,以及這個數十載對華立場強硬的鷹派,未來還將如何繼續她的立場。

出身於政壇世家

共和黨人往往將佩洛西描繪成一個「舊金山自由派」,迷戀大政府,而且在社會議題上非常左傾。但其實,佩洛西來自於美國東海岸: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她出身自一個風格更加務實的政壇世家,是家裡七個孩子當中最小的一個,她的父親則是該市市長。後來她的兄弟繼續擔任了市長一職。

佩洛西從小就受到政治薰陶,在12歲時就跟隨父親參加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20歲時還參加了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就職舞會。

但一開始佩洛西並未走向政壇,她在附近的華盛頓州上大學,在那裡邂逅金融家保羅·佩洛西(Paul Pelosi),並最終成婚。最後先是搬到了曼哈頓,然後是舊金山,南茜·佩洛西很長一段時間是一名家庭主婦。她在六年之內生育了五個孩子——四個女兒一個兒子。不過自幼受家庭影響的佩洛西在此期間並沒有遠離政治,其在自己家裡開了一個政治沙龍,並且廣交好友。

1976年,她開始涉足政壇,用她娘家的人脈幫助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傑里·布朗(Jerry Brown)在參選總統的選舉中贏得了馬里蘭州的初選。她之後在該州的民主黨內一路直上,最終坐上該州黨內頭把交椅,並在1988年贏得了一個國會議席,當時她48歲。

在眾議院,她再次通過自身努力上路向上。2001年,她參選眾議院少數派督導員。那是負責計票的人,並且是黨內眾議院的第二把交椅。她以微弱優勢取勝。之後一年,她晉身成為少數派領袖,意味著她是黨內在眾議院中的領頭人,只不過她的黨派是少數派。

美國第一位眾議院女性議長

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時,佩洛西是當時最知名、最公開的反對者之一。她曾公開指責小布什是個「無能的領導者」。這一立場後來在2006年換來了回報,民主黨人時隔12年第一次在眾議院贏得了控制權。佩洛西被她的政黨推選為眾議院議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擔當這一職務的女性。

四年後,民主黨失去了對國會下議院的控制權。雖然遭受這一挫折,佩洛西還是在她自己的戰線上戰勝了好幾次挑戰,最終又在2018年再次以一個捲土重來的政黨領袖身份重奪議長身份。

眾議院議長是美國憲法當中有詳細描述的一個國會職位。它是總統職位的第二繼承人,僅排在副總統之後。而且眾議院的多數派政黨基本上是在立法程序上掌握著不受約束的控制權。

議長和她的副手以及委員會主席們決定著什麼法案會獲得考慮並進行表決。他們設定議程,決定辯論的規則。

如果一個議長能夠令她黨內的多數派議席保持一致,眾議院內立法的過程就能夠像一台調校精良的機器一樣流暢運轉。

從2009年至2011年,佩洛西的眾議院針對2008年經濟崩盤後的狀況實施了84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在奧巴馬時期,最大的政治亮點之一便是奧巴馬醫改,可這個醫改最終能夠施行,其實最大的功勞就是佩洛西。

佩洛西另一個被人熟知的特點,就是她自擔任眾議員以來,一直以對華強硬見稱,十多年來一直投票反對給中國最惠國待遇、申辦奧運會等,2019年,佩洛西還讚揚香港的示威行動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a beautiful sight to behold)」。

她的動作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1990年3月,佩洛西在眾議院內成立了一個「中國工作小組」,開始對布什的中國政策發難,第一個目標就是最惠國待遇問題。其後30年,佩洛西一直聚焦新疆、西藏以及現在的香港問題,未來這樣的趨勢還將繼續。

佩洛西面臨的挑戰

如今,佩洛西已經是美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眾議院議長:她出生於1940年,比特朗普大6歲,如今是她作為民主黨人近50年的政治生涯當中的一個新篇章——或許也是她最大的一個挑戰。

民主黨在去年11月美國大選丟失眾院11席,新一屆國會剩下222席眾議員,共和黨則增加到211席。民主黨多數優勢已經縮小。而且,佩洛西的任務也不同了,上一次擔任議長,她的目的是制衡特朗普,這一次,民主黨內部則力求「維穩」。將在質疑聲中就職的拜登,未來在推進議程方面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

外交對佩洛西的質疑聲也一直存在,在共和黨眼裡,佩洛西太自由主義、太激進,而在很多民主黨人眼中,她在很多議題上過於保守,尤其體現在網絡自由、醫療改革和外交等領域。任何可能的執政事故,首要衝擊對象就是以拜登和佩洛西為代表的權力領導層。

不過,對於中國來說,可以預測到的是,佩洛西任期之內,美國的遏華大方針不會改變,這也依舊是美國跨越黨派的共識。佩洛西領導下的眾議會在拜登時代會如何出招,或許很快答案就能揭曉。

(Visited 8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