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去中國化」去不掉的三「脈」 文/馬超
據台灣媒體報道,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台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
有評論稱,台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只因其中的20餘萬件館藏寶物和30餘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都凝聚着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台北故宮之名,實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
第一,從歷史維度、縱向維度來看,兩岸一脈相承、歷史共通
今年是台灣光復75周年。75年前,台灣光復,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版圖。這是中華民族團結抵抗帝國侵略的共同成果。這也證明,兩岸之間,反日抗暴的歷史血跡始終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
過往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更顯示出兩岸無論在抗擊外敵、還是國共合作、還是今天的經濟貿易往來、還是未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一脈相承是難以分割的,因為歷史的聯結始終存在。
今年不僅是台灣光復75周年,也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回顧歷史,兩岸的血脈相連不僅是宏觀的歷史記憶,更是具體的歷史事件。其中,廣為人知的國共兩黨合作就曾對推動中華民族的前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歷史上國共曾成功合作過兩次,第一次在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兩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曾經歷史上著名的北伐戰爭就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背景下進行的。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更是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多個方面有助於抗戰勝利:這一統一展現促成了全民族團結抗日局面的社會動員作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共同領導作用以及武裝抗敵的軍事配合作用。國民黨當時作為執政黨,發揮了應有的積極作用;共產黨作為重要的政黨力量,成為中流砥柱。這都對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國共合作還在一些重大的合作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其中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便是一個好例子。平型關大捷是中國八路軍第一次參與抗日戰爭,可以說是鼓舞着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民眾的激情,對於中國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意義。
直到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合作破裂,1945年8月雙方仍通過重慶談判修復關係,用政治協商的手段解決爭端的初步意向,為後來政協會議的召開製造了必要的和平氣氛。直到1947年3月,內戰前的國共談判才以失敗告終。但歷史的主旋律始終在展示,國共兩黨的合作團結是大勢所趨。如今雖然民進黨上台,仍然不可否認和塗抹歷史,兩岸血脈一脈相承一致對外的歷史記憶,是無論如何無法抹掉的。
第二,從現實維度、橫線維度來看,兩岸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歷史一脈相承,當下經濟命脈更是緊緊相連。直到今天,兩岸之間依然互相依存,在貿易、經濟等各個方面無法分割。
即便在疫情影響和兩岸政治對立不斷升高的背景下,維繫着台灣經濟命脈的兩岸進出口貿易,仍然愈加熱絡。大陸海關總署統計,兩岸貿易金額在疫情影響下,仍較去年同期成長12.4%,達到1854億美元。其中,成長主要關鍵在於台灣對大陸出口,除年增13.7%高於整體平均外,占兩岸貿易額將近8成的比重,也讓台灣得以享有近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為經濟能量增添柴薪。
據台「貿易局」等統計,今年上半年,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下同)出口占全部對外出口的比重,高達42.3%,其中6月份對大陸出口占比為46.1%,創歷史新高,這也進一步折射了兩岸經貿關係之密切。而在台灣對大陸出口的所有貨物清單中,半導體設備及芯片等占比高達50.6%。
疫情之下,台灣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止,台灣外匯存底總額連續第16個月增長,至4,995.98億美元,按月增幅續放緩至14.29億美元。
第三,從未來維度、空間維度來看,兩岸脈遠流長,民族復興。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血濃於水,歷史和血脈的相連,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要靠兩地共同來完成。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於兩岸青年而言,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是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和開拓者。
最典型的例子是兩岸的故宮博物院,它們其實都屬於用一個源頭,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自2009年兩岸故宮院長首次實現互訪,兩岸已經達成建立合作、展覽交流、人員互訪、學術交流等方面的交流,無疑令人感到欣慰。但是這種文化交流仍有很多障礙,
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就曾表示,對兩岸故宮來說,最大的困難還是文物展覽對等交流上的難題。一直以來,由於名稱載示和文物的司法免扣押等問題尚未解決,兩岸故宮的交流活動也一直存在諸多困擾,只能保持展覽的單向交流。台北故宮藏品不能到大陸展出,是一個遺憾,尤其是在博物館文化交流方面,大陸觀眾對此非常期待。
在文化交流和合作方面,兩岸能做的還有很多。內地的一些中成藥在台灣認可度極高。尤其是疫情以來,一些與預防、治療新冠有關的藥物都在台灣受到熱捧,實際上,在中醫藥方面兩岸同樣可以加強合作,深入在大健康事業層面的交流和互動,才能推動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和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中醫藥的成就在全世界受到關注,但也有文化不同對中醫藥認知的不同。這方面,兩岸有着共通的認知。台灣同胞對國醫國藥的文化認同有時候甚至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據報道,一對台灣夫婦到北京同仁堂買了500丸安宮牛黃丸,每個季度吃一丸。先不說這吃法對不對,可見台灣同胞對國醫文化的認知度,這背後承載的是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度。
說到安宮牛黃丸等中藥藥材,大部分還在大陸。因此不管是在大健康產業發展還是傳承中國醫藥文化的源遠流長方面,中華民族文化上的偉大復興,都離不開兩岸的合作,因為兩岸的文化和歷史從來都是同根同源,無法分割,正如版圖一樣,合在一起才能夠完整,很多東西都是共同擁有,共享共榮的。
正因為如此,兩岸更應該形成合力,才能在世界上走得更遠。過往的歷史為現代和未來提供了一面鏡子。站在展望未來的角度上,實際上各個維度的發展都離不開兩岸關係的深化合作,只有共同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