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一戰再現 基辛格警告中美隨時走向災難
發生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而背後原因卻很大因為全球化和貿易,有觀點認為,如果之前能實行無條件的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取消管制和關稅,可能就不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中美如今的狀態和一戰前夕的情況十分相似。
16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以視頻方式,出席一個經濟論壇的開幕儀式時談及中美關係。他指兩國關係處於數十年來的最低點,呼籲下任美國總統要與中國對話,通過溝通管控分歧、促成合作,否則世界將走向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這已不是第一次有人針對中美關係提到「一戰」這個字眼。
基辛格警告中美或爆「一戰規模」衝突
97歲的基辛格日前提到美國下任總統上台後,應修復現任總統特朗普執政時出現的中美溝通裂痕,避免引發軍事衝突危機。他警告,中美傾向以對抗形式進行外交,言語對抗或會演變成實際的衝突,現今的軍事技術使衝突更難控制。
基辛格表示,今年中美關係迅速惡化,意味中美逐漸走向新一場冷戰。中美應共同建立機制,使雙方領導人的代表保持聯繫,呼籲雙方應達成共識,無論有任何衝突,兩方要避免訴諸軍事衝突。基辛格提到,中美在雙方要了解對方關切所在,包括基本觀點、原則以及對國家利益的定義,才能順利開展對話。
基辛格認為建立聯盟以針對某一個國家是不明智,但在必要情況下,聯合其他國家以預防危險是必要的。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將中美關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聯繫起來,今年7月底,財經媒體彭博專欄作家Andreas Kluth也撰文指出,由於中美交流往來密切,若以「冷戰」來形容目前局勢,說法並不適合,反而可能像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因為中美在科技、關稅等領域的紛爭,當時的英國與德國之間幾乎全部都發生過。
例如,當時的德國曾透過大舉興建柏林到巴格達的鐵路,企圖突破被英國海軍支配的印度洋,為了應對德國行為,英國曾對德國推出懲罰關稅,但幾無成效。
一戰和現在有多像?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壟斷原材料市場,當時的印度、澳大利亞甚至世界1/4的人口都在大英帝國殖民地貿易體系之內。德國則因國內市場瓶頸而無法發展,最終選擇擴張。
其實,有學者認為,一戰前夕的時期與我們現在熟知的世界極為相似,由於交通技術的改進,誕生了大型輪船、蘇伊士和巴拿馬運河,得以連結全球商業。電信工程也出現跨大西洋與跨太平洋電纜,可從英國發電報到拉丁美洲或遠東,讓投資者和商人快速進行溝通,從而擴大市場版圖。這不只縮短世界距離,亦代表著成本下降。更重要的是,多數國家擁護自由貿易,降低了對進口商品的壁壘。那個時期的關鍵詞正是全球化。
不過,自由貿易固然將工業革命帶來的好處帶到世界各地,尤其有利於歐洲列強,但也加劇了不平等。可以說是製造衝突的驅動力之一。
最終形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有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過1,600萬人喪生(約900萬士兵和700萬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約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
這還沒完,一戰結束後觸發的重分配效應,受到美國孤立主義推波助瀾,更加激烈。由於戰後美國採取許多貿易壁壘與限制,各國也紛紛以關稅報復,全球化此時已崩潰。跟着就是大蕭條來臨,不僅富豪階級陸續消逝,大眾生活益發艱難。納粹、法西斯等各類民粹主義被催生,政客們利用人民對不滿現狀的憤怒,將國家與世界帶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歷史已經顯示,全球化衍生的不平等與逆全球化的作為,均是激發衝突的重要因子。而回到當今,中美不只貿易衝突,更涉及技術、軍事,乃至於意識形態等全面性的對抗,使得情勢更加複雜。路透社專欄作家肯普(John Kemp)日前發表題為《中國崛起與美國對衰落恐懼》(China’s rise and U.S. Fears abou decline),指出,美國經濟並不是沒有增長,只是中國上升太快,美國變好了,但中國變得更好,這種相對帶來衰弱感的恐懼,一如英國19世紀末面對德國、美國崛起,
肯普特別警示,一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相較於主宰國家的迅速崛起經常導致武裝衝突,這種心理狀態助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與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與日本間的戰爭。
這正如基辛格所說的那樣,除非(中美)有一些合作行動的基礎,否則世界可能將陷入一場堪比一次大戰的災難。而如今白宮即將易主,中美之間的角鬥成為焦點。如何繼續這個時代的和平,還是要看雙方之間能否達成共識,緩解矛盾。
然而,從目前來看,對立的形勢仍不容樂觀,例如,美媒Axios揭露美國務院計劃近日發表的一份報告,內容詳細的分析美國將如何回應中國的權力擴張,中國的弱點以及美國與其盟國應該如何應對中國的勢力擴張等等。有專家擔憂,這是美國政府文件過往很少包含的角度。中美對立是否會繼續升級?未來中美關係還將如何決定全球的未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