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雖暫時未有新的衝突,但全球人口最多的兩大國間的軍事對峙絲毫未降溫,美國國務卿蓬佩奧9日表示,現時中國在中印邊境部署了約6萬名士兵。而印度方面,有消息指近幾個月持續增兵下,印度在邊境集結有20~30萬人。但進入10月以後,拉達克(Ladakh)邊境地區將歷經幾乎半年的大雪封山,所有道路將無法通行。冬季到了,對中印的真正考驗也來臨了。
解放軍早有準備,近日曝光了新型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組合屋),可在-55℃、海拔5500米區域正常作業,並已落戶高原邊防部隊。而印度軍方也準備好了未來半年的物資,還利用溫室技術在邊境種植藜麥丶奇亞籽丶枸杞等食物。中印在邊境都進行了基建工程,徹底改變了以往拉達克地區的冬季無法住人的狀態,而這不僅僅是一次宣誓,也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解放軍新型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

印度已有士兵凍死
高原駐軍是一件極為艱難且耗資巨大的工程, 高原地區氣候惡劣,拉達克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中氧氣含量只有平原的70%,特別是冬季溫度平均在-25℃以下,最冷甚至可達-50℃。由於氧氣稀薄,一旦受涼感冒,就會因呼吸不暢導致肺氣腫,並且在短短十幾分鐘內就有「憋死」的危險。
中印兩國日前在第六輪軍長級會談後同意不向前線增兵,卻無意撤軍,雙方都加緊後勤補給,為漫長嚴冬做準備。
有軍事專家指出,喜馬拉雅山區冬季的溫度會降至零下40度,所有主要對外聯絡道路都會被封住至少半年。一旦冬季來臨,兩邊都無法再作戰,生存是優先要務。
漫長的冬季對中印兩國來說是巨大挑戰,上月已經傳來印度士兵凍死的消息。24日,印度北方邦首席部長表示,來自當地的印度士兵戈帕爾在實控線附近不幸犧牲;25日,印度《24小時》網站也報道稱,印軍部署在邊境地區的一名士兵不幸犧牲。
儘管印度軍方沒有公布死因,只是說該士兵「為保衛國家而英勇犧牲」,但隨後該士兵的戰友就告訴其家屬,他是被凍死的。在此之前,也有消息稱,印度前線精銳部隊出現凍傷,多名士兵被送往平原醫院治療。但那個時候,冬天還沒有真正降臨。
事實上,中印兩國都意識到隨着嚴冬來臨,這將成為一場「消耗戰」,有評論認為,接連數月,中印雙方運載很多裝備過去,都是為了讓前線的官兵生存下去,不是讓他們衝到一線和對方發生衝突。
中印均在邊境進行基建工程
印度網絡媒體ThePrint早前報導,印軍已陸續運送未來6個月的物資到邊境,包括冬季服裝丶糧食丶帳篷和燃料。
印度《經濟時報》引述亞洲新聞社(ANI)的報告稱,即使氣溫到達零下50度,印軍也有充足物資抵禦,例如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研發利用溫室技術等,在冬天種植夏天的蔬菜,甚至是藜麥丶奇亞籽丶沙棘和枸杞等「超級食物」。而軍方預備的多層衣物和供暖帳篷,都確保官兵能在惡劣天氣下保暖。
而中國方面,《解放軍報》早前亦報導,為改善部隊醫療後勤,空軍已將新一批Y-9運輸機改裝成「空中醫院」,而在最近一次演習中,軍方利用無人機運送糧食到前線。
中國軍方消息人士稱,有鑑於中印邊境僵持不下的對峙局勢,西藏西部(即中印邊境地區)軍隊今年在配備供給名單中被列為「最高優先」,9月20日起已率先試用解放軍新型的冬季配備,包括保暖衣、冬季訓練服、大衣,以及防水手套。
解放軍近日還曝光了新型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組合屋),指具備「官兵自建、能源自足」,適應高原環境能力強,可在-55℃、海拔5500米區域正常作業,並已落戶高原邊防部隊。這個方倉的最大特點是採用被動式太陽房與主動式太陽能集熱結合方式,為室內供暖,在室外-40℃條件下,可保障室內溫度高於15 ℃,遭遇長時間的雨雪天氣時,也可採用柴油暖風機應急供暖。
據內地傳媒稱,解放軍在中印邊境班公湖岸邊新建的駐軍點,應該就是這款國產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控制邊界地區,中印都開始在基建工程上花功夫。據情報諮詢機構「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日前一份報告顯示,自2017年與印度在洞朗(Doklam)對峙後,中國已開始在印度邊界修築至少13座新的軍事據點,包括3座機場、5座永久防空據點與5個直升機場。
而印度正不斷在拉達克推進道路修建工程,印度總理莫迪本月3日就為拉達克長達9公里的隧道工程主持開幕儀式。這座隧道海拔高度超過3000公尺,被視為一項工程壯舉。建造的時間長達10年,寒冷的氣溫和困難的地形使得每年只有大約6個月工期。
莫迪在隧道啟用後表示:「我們傾全力開發我們的邊境基礎設施。這種鋪路、造橋和開鑿隧道的規模在我國前所未見。」
中印邊境的冬季已經來臨,馬上就要封山了,在四五千米的高山上,持續對峙會有怎麼樣的發展,現在還屬於未知。但中印雙方在高原上的基建的行動,不僅是一個宣誓,也具有戰略意義,未來「消耗戰」是否會成為常態,有待觀察。

(Visited 22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