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佩奧的「聲明」及馬來西亞媒體對「南海爭議」的反應 嘉文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於7月13日代表美國政府的立場發表的”南海聲明”,在馬來西亞也引起不小的反響。從而引發了大馬媒體對”南海爭議”問題的廣泛關注。本文就馬來西亞有代表性的媒體對蓬佩奧的”南海聲明″及其引發的”南海爭議”的報道進行綜合分析如下。
由於馬來西亞為多元種族國家,因此其主流媒體也可分為馬、中、英三種不同語言。其中,馬來文媒體主要閱讀群眾為馬來人、華文媒體主要閱讀群眾則為當地華人、而英文媒體的受眾群體最為廣泛,涉及大馬各族人民。因此,本文將從各語言的媒體中選取影響力較大、受眾人數較多的主流媒體作為分析對象,探討大馬媒體對”南海聲明”的反應及其影響。
一、分析對象的選擇是根據《當前海外華文新媒體影響力報告》揭示,馬來西亞入榜網站影響力指數最高的媒體為《中國報》(84.39%)和《星洲日報》(84.38%)。而在臉書影響力方面,《星洲日報》(99.31%)和《中國報》(95.32%)也位居榜首。因此此次中文媒體分析對象將會以這兩家媒體為主。在馬來文及英文媒體方面,《Malaysia’s 2019 Media Consumption Report》顯示馬來西亞具最多讀者的馬來文媒體是Harian Metro (70%)以及Berita Harian (69%);而英文媒體方面則是 The Star Online (76%),和Malaysiakini (65%),。因此這4家媒體也相應成為本次分析對象。
二,縱觀華文媒體《星洲日報》的報道並無明顯立場傾向,在涉及中美馬方爭議的新聞標題也傾向於中立,秉持客觀的態度報道南海爭議相關事宜。例如近期《中駐馬大使館回應南海爭議·秉持雙規思路》報道中也清晰地傳達了中國處理南海問題的立場。除了在部分新聞報道里以「不速之客」、「入侵」、「中國執法船89次入侵大馬海域」來表示中國勘探船「海洋地址8號」出現在大馬國家石油公司進行石油勘探活動的海域停留等事件以外,並未針對他國使用其他負面用語。然而,星洲日報讀者一面倒傾向於對中國九段線主張的抗議與不滿。在近期一篇關於中國駐馬使館表示繼續友好協商解決南海爭端問題的報道中,雖然新聞報道通篇闡述了中國使者的表態,但讀者評論皆不接受協商的方案,並質疑雙方協商的意義。而綜合近期《星洲日報》報道南海爭議相關新聞的讀者評論可以發現,評論大都涉及「維護國家主權」、「入侵」等字眼或具有其含義,流露出民眾對中國以歷史作為劃定九段線依據的不認同,且態度強硬。2018年總審計司的報告表示中國軍警3年89次入侵東馬海域的新聞獲得了巨大反響。 相較於同時段新聞都不超過10名讀者評論,此新聞收穫845調評論,吸引讀者們的熱烈討論。報道內表示根據《2018年總審計司報告》,2016年至2019年期間中國執法公務船和軍用艦船一共89次闖入馬來西亞砂拉越州和沙巴州的西海岸海域。讀者評論立場大多主張維護國家領域安全,甚至有大部分讀者通過自嘲嘲諷中國此舉動。另外一則《中國騷擾馬來西亞南海活動 美擬正式反對 北京聲索主權》的報道也在讀者群體中激起了較大反響。報道內容主要表示,讀者評論的反應較其他報道也更為激烈。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報道中美,然而評論欄中並無傾向美國的評論。而針對美國兩棲攻擊艦「美利堅號」以及與吉福茲號在南海航行一事,報道中抨擊美國打着航行自由在南海地區滋事威脅南海地區的和平。但《中國報》也曾針對馬來西亞對南海課題態度溫和原因進行分析報道。其報道內容表示大馬在南海海域主張重疊的問題中處理圓滑是基於目前馬來西亞對中資的依賴。報道中的分析員沙里曼表示中國對大馬的經濟未來至關重要,而且由於中國可能發展為軍事強國,因此大馬的外交政策也需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調整。
另外,華文媒體的讀者評論中「中國膠」一詞也被提及。「中國膠」是指一些自願性、不受強迫的情況下仍支持中國政府的大馬華人。這些「中國膠」在中國九段線主張相關的新聞里被提及。「中國膠」稱呼的出現以及讀者們對「中國膠」的態度在某些程度上影響了馬來西亞當地華人與中國的友好關係。
三、在馬來文媒體方面,《Harian Metro》,報道了一則以「Malaysia Tidak Gentar」(馬來西亞不畏懼)為標題的新聞,針對中國於2019年12月12日表示不認同馬來西亞對南海區域所有權主張的立場表示不畏懼且會繼續堅持捍衛國家權益。對此大部分評論表示贊同且部分表示應撤回中國人來馬無需簽證的政策才能表示抗議的決心。但除了這則新聞以外,《Harian Metro》並未報道其他帶有立場意識的新聞,在面對中美兩國外交上的衝突時亦保持中立,貫徹馬來西亞外交獨立的政策。《Berita Harian》與《Harian Metro》對於南海事宜的報道相近。而其中一則「Beijing menamakan pulau dipertikaikan di Laut China Selatan」(北京命名南海有爭議的島嶼)的新聞報道中表示北京此舉是在激怒在南海各有所有權主張的東盟國家。另外報道中也表示中國雖對事情有清晰的了解,卻選擇無視此條約,堅持在距離其領土非常遠的地方宣示所有權。而報道中也表示未來北京將在南海發展軍事力量,導致地緣政治的局勢緊張。對此,大部分讀者都以「霸凌者」、「權利至上」、「人心不足蛇吞象」等詞語形容中國,甚至有部分讀者質疑新冠病毒是否是中國設下的局。而在臉書上亦有廣大讀者群體的《Sinar Harian》與今年1月8日也報道一則以「Isu Kepulauan Natuna: Tuntutan China Tidak Masuk Akal」(納土納群島問題:中國的要求荒唐)為標題的新聞。報道里指出中國需要有實質性的證據支撐,而不能單以歷史為依據將南海大部分區域納入版圖。報道中也指出雖然此時可以經由國際法庭處理,但中國必定會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與資料而推辭這個處理方法。而對於這則新聞,大部分讀者將中國的舉動歸咎與中國共產制度,認為中國對納土納群島所有權自私且貪心的要求是中國本性,對中國的印象並不友好。
在英文媒體方面,無論是《The Star》或是《Malaysia Kini》對南海爭議相關新聞的報道內容也與中文與馬來文媒體無明顯差異,報道方式也傾向中立且不帶情感色彩。大部分英文媒體的讀者對這類信息的回應相對冷靜,但也同樣對中國九段線主張以及船隻駛進馬來西亞海域一事表示不滿,並質疑中馬友好關係的持續發展。
整合以上這些相關報道可以發現,內容都主要在表示中國以歷史作為九段線主張依據的不正當、美國嘗試阻止中國在南海勢力的擴大、中美船隻入侵馬來西亞海域事件以及堅持馬來西亞在維護南中國海洋的權益。而除了馬來文媒體相対於中英媒體較具輿論引導性以外,三種語言媒體的報道內容與方式並無明顯差異。而不同語言媒體受眾的反應也集中在對中國九段線主張的不認同及不滿、質疑中馬兩國的友好關係,且在面對中美兩國衝突時選擇靜觀其變,貫徹馬來西亞:不站邊「的外交政策。而實際上馬來西亞媒體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其客觀、中立的專業素養,極少在輿論上作出引導或操控的舉動。雖然大部分南海爭議相關新聞的讀者評論都傾向於維護國家權益,發泄對中美兩國插手南海事宜的不滿,但少數的帶有情緒導向的負面新聞的報道也並沒有特別激起民眾抗議的欲望,因為與其說是「抗議」,這些評論更傾向於「發泄」。因此本文認為就目前媒體報道的正負面新聞來看,其沒有特別大或明顯的的影響力。馬來西亞人民在南海爭議上對中美兩國的排外情緒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反應,無需多加引導。但其實通過各媒體相關新聞報道的轉發數量、評論數量等可以發現其實馬來西亞人民對南海爭議事宜並未達到全民的高度重視。而本文認為這與馬來西亞處理南海爭議事宜的低調政策相關,包括新聞媒體的客觀報道,以及政府也並未在此議題上多加渲染和宣傳都可以發現媒體有在配合國家低調處理爭議的政策。縱觀馬來西亞處理南海事宜的報道可以發現雖然馬來西亞目前政治不穩定,但前任首相與現任首相的政策並無明顯差異,即根據國際法則,《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堅持馬來西亞在南海的權益,並最大程度和平且低調地解決南海課題。另外,外交課題和國防課題在馬來西亞經常被視為經營課題,普通民眾很少關心高層的戰略決策問題。而且,在此議題上渲染民族主義情緒對中馬或中美的外交關係並沒有好處,甚至導致民眾了解問題時的情緒化,加劇分裂兩國外交關係。因此,只要馬來西亞繼續採用低調的政策處理中馬與中美的南海爭議,新聞報道繼續保持理性客觀,馬來西亞民眾並不會對此事有過激的反應以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