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都呈現強勁的反彈趨勢,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000萬。其中,歐洲的疫情危機令人格外擔憂,據統計,近幾周以來,歐洲地區每周新增的確診病例數據已超過今年3月疫情「峰值」。在英國更是掀起「二次封城」的恐慌,還出現了超市搶購潮。


海外疫情的反覆,顯然對內地和香港帶來了更大的輸入性風險。但與內地的嚴防政策相比,香港的防疫措施仍然存在漏洞:遲遲未將英國等正爆發第二波疫情的國家列入高危地區,甚至來港者毋須提交新冠病毒陰性報告就可登機,這些無異於是「敞開大門」,讓新冠病毒的進入有機可乘。
內部的第三波疫情仍未平息,加之秋冬新一波疫情可能捲土重來,香港必須儘快彌補漏洞,預防疫情的再次大流行!

歐洲疫情再洶湧

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今年春天淪為全球疫情「重災區」的場景還歷歷在目,然而幾個月過去,隨着各類社交措施的逐漸放開,開學季的到來以及各類聚會的增多,歐洲疫情又在近期出現了明顯的反彈。
從數據上來看,可以說觸目驚心。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盧格9月17日說,歐洲每周新增確診病例數據已超過今年3月歐洲疫情「峰值」,「應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據法國政府網站公布的數據,9月18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1.3萬例,刷新法國單日新增紀錄;至9月21日,3天內新增確診病例約3萬例,相當於日增一萬的節奏。據世衛組織發布的數據,從9月17日到21日期間,西班牙也新增確診病例將近三萬例。
在英國,近兩周的新增確診病例都維持在每日1000例以上。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21日警告說,英國目前新冠確診病例數大概每7天翻一倍,若持續下去,到了10月中旬單日新增病例可能達到5萬例左右。
疫情肆虐之下,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Matt Hancock)日前表示表示,英國正處於轉捩點(tipping point),警告或收緊防疫措施,也引發了公眾的恐慌。大批英國民眾到商店搶購物資,多處超市貨架被買至空空如也。廁紙、罐頭及藥物等關鍵物資尤其受歡迎,多間超市都表示,網購訂單數量大增,送貨需求殷切下,不少顧客都無法預約送貨服務。

仍在觀望的香港,更需嚴防

早前便有世衛專家表示,新冠疫情的流行是全球性的,防疫的整體狀況不取決於全球做得最好的國家和地區,而在於最欠缺的地區,只要任何一個角落存在新冠病毒,這種國際間的傳播就存在,其他地方同樣無法倖免。
顯然,歐洲的疫情反覆為香港帶來的是隨時可能輸入的危機。而令人感到擔憂的是,香港目前並未因應變化出台更加嚴格的入境管制政策。
有港媒統計,過去近5周,在8月20日至9月21日期間,香港共有131個、來自25個國家的輸入病例,當中印度(47例)最多,其次是菲律賓(34例),其後依次為尼泊爾(8例)、英國(7例)及巴基斯坦(6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港府界定為「高風險地區」的10個國家中,英國是過去5周最多輸入病例國家中,唯一不被納入「高風險地區」的。
目前,港府僅要求來自高風險地區的入境者持有起飛前72小時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以及預訂酒店房間的確認書。至今,英國、西班牙及法國等正爆發第二波疫情的國家卻並未被納入高風險地區,來港者毋須提交新冠病毒陰性報告就可以登機。
這讓人想起,不少專家推測,香港第三波疫情爆發的主要源頭便是源自外來抵港的豁免檢疫人士。港府數據顯示,今年2月至5月,至少20萬人次入境香港獲豁免檢疫,但對這一「早就知道」的漏洞港府遲遲沒有補上,在持續的觀望中失去防範輸入性疫情的最佳時機,最終零星的病例在社區傳播,造成了疫情的遍地開花的持續惡化,直到最近才有緩和的趨勢。
這一次,香港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面對歐洲的疫情反彈,能做的不該只是觀望!
多名專家也都發聲向港府提出建議。港府防疫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稱,目前歐洲多國面對第二波疫情,「都算高風險」,建議政府調整高風險地區名單,要求相關抵港者提供病毒陰性證明,這樣比較穩妥。
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稱,政府應收緊外地來港者的檢疫措施,要求入境者持有的檢測證明由72小時內改為24小時內;若發現某一地區輸入病例較多,應暫停由相關高危地區的航班於本港機場降落。
面對歐洲愈演愈烈的新冠疫情,香港不能再掉以輕心、「敞開大門」,只有及早採取行動,堵住所有漏洞,才能把疫情的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Visited 4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