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女大學夢碎 恢復高考初衷被砸
我們經常會用一句“名落孫山”的成語,來表達考試沒通過,也即是高考落榜之意。山東有一農家女,早年高考亦“落榜”。無奈,失去了讓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想不到的是,命運捉弄人,真相永遠不會被掩蓋。16年後,她得悉,當年的讀書權力,是被權力剝奪了,有人冒名頂替了她上了大學。努力爭取知識改變命運,權貴卻用權力改變了她獲取知識的命運。而事實上,權貴砸的是鄧小平恢復高考的初衷。
宋朝時候,蘇州有個書生,名叫孫山,他風趣幽默,愛說笑話。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人一起到省城參加科舉考試。到了放榜的時候,孫山考上了,但他的名字卻是榜上最後一名,而他的同鄉就沒有考上,榜上沒有名字。孫山先回到家鄉,家鄉的親戚朋友都來向他祝賀,那位同鄉的父親也來到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孫山沒有直接回答,就隨口作了兩句詩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意思說,榜上最後一個名字是孫山,您兒子的名字還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換句話說:孫山已經是最後一名,落在他後面的,自然是沒有考上了。
不過,今天這歷史故事被改寫了,今時的“孫山”原來卻是冒名之人,沒考上的確是真“孫山”。
國家誠信基石將受到衝擊
陳春秀出身山東農村家庭,父母靠種田為生,家裡很窮。由於她學習比較好,父親決定只供她上學,弟弟念完初中就輟學打工。就像成千上萬希望通過讀書上學改變命運的“寒門子弟”一樣,陳春秀也曾夢想着通過上大學,以知識改變命運,為自己奠定一個美好未來的基礎。
高考結束,知識改變命運的夢碎。儘管陳春秀知道她的高考分數不僅達到並且超過專科錄取線,卻因為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跨不進大學的門,只能接受殘酷無情的“名落孫山”現實。温病条辨
大學夢碎,一生的命運也從此改變。她當過工人、餐廳服務員,後來結婚生子,現在做幼兒教師,以她僅有的知識走出了農村。不過,多年後,她知道,當年不是她沒有改變命運的能力,而是遭人冒名頂替,被權力改變了上大學的命運。因為這個總分考了546分的“正宗”陳春秀,被另外一個總分只考了303分(低於大專錄取線243分)的冒名“陳春秀”給頂替了,經歷了“解名盡處是孫山,孫山原來假冒名”的一幕。
更為不堪的是形形色色的冒名“孫山”被揭露出來,那些不夠分數的考生,都因為有權力的家長相助,即使愚笨不夠格,卻也破裂踏上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征途。陳春秀事件後,據說,僅山東一地,隨便就抖露出超過200件類似冒名讀書的醜行。在中國一年一度數百萬的高考大軍中,這些人遭遇假“孫山”冒名改變了人生。
官方媒體新華社6月19日針對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事件發表文章稱:“竊取一個女孩的大學夢,讓這個出身貧困的農家女孩,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錯過了另一種人生,另一種可能”,它傷害了“一個渴望通過努力奮鬥改變命運的寒門學子”,有關部門必須徹查“一個個具體的責任人”。
新華社這類高級別的官媒文章評述得還太過簡單,被冒名頂替自然對陳春秀可能是改變了一生的傷害,但對每年還有成千上萬“落榜”的考生,都有可能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會不會因為不公、因為權力而被改變。一個國家的誠信基石將受到衝擊!
當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設計恢復高考制度,就是要以競爭優勝劣汰,在制度上保證有能力、有才華,卻沒有權力的社會低層人士,可以有機會以自身的努力,讓知識改變命運。
恢復高考制衡權力
1977年7月,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恢復鄧小平的職務。鄧小平上任後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8月4日,鄧小平召集有30多位科學家、教育家參加的座談會,座談當前的教育現狀。清華大學一位教授反映,該校有的工農兵學員只有小學程度,在大學還要補習半年到一年中學課程,接着讀大學,三年就畢了業。這時,鄧小平插話說,那就應當稱清華中學、清華小學。
8月6日,武漢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查全性發言,強烈要求必須立即改進大學招生辦法,引發了熱烈討論。
查全性慷慨陳詞,抨擊了現行招生制度的四個嚴重弊病:一、埋沒了人才,大批熱愛科學,有培養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二、卡了工農子弟上大學﹔三、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四、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和教師的教與學的積極性。查全性強調,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大學新生質量沒有保證,其原因之一是中小學生質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問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他呼籲:一定要當機立斷,只爭朝夕,今年能辦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鄧小平最初是“同意今年的招生基本上還按原來的辦法”的,因為在他的計劃中,恢復高考需要一年的準備時間。
專家們的意見震動並激勵了鄧小平。他問坐在身邊的教育部長劉西堯:今年就恢復高考還來得及嗎?劉西堯說,推遲半年招生,還來得及。鄧小平聽了,當場決斷: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嘛!把原來寫的招生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重寫。招生涉及下鄉的幾百萬青年,要拿出一個辦法來。今年就開始改,不要等了。
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改變一代知識青年命運。8月8日,鄧小平在座談會結束時發表講話。他說: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
恢復高考,不僅讓更多社會底層的青年才俊有改變命運的通道,也讓當時所謂的群眾,實質是地方領導說了算的權力制衡,斷了腐敗路。
大小權力傾軋觸目驚心
鄧小平怎麼都想不到,權力腐敗還是如此猖獗。這一事件,絕對與腐敗有關,要麼一是制度有問題,從下到上無法層層把關,這是制度的官僚,制度的腐敗;另外是存在一條腐敗鏈,從所在中學到教育部門、派出所等。
有網友分析,要頂替一個人上大學,流程很多,首先是班主任,校長,教育局,然後是派出所換戶口,身份證號碼也要改,這一定是要一個群體聯合作案才有可能。“僅僅是山東嗎?我不相信。且不期望寒門出貴子,自己應得的活路也要被人搶,假如沒有互聯網時代,這些寒門學子跳樓跳河跳井都不會有啥響聲。孔孟之鄉,教育大省,那些更窮的省份會怎麼樣?”
有觀察人士指出,媒體曝光的這起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人可能永遠不知道他們當年高考時被“落榜”的原因。制度缺失,懲罰不嚴,誰之過、誰負責,引發深思。
南方都市報6月19日報道,從2018年至2019年,山東省的14所大專院校排查出242人涉嫌冒名頂替他人上大學,其中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涉嫌冒名頂替的就有135人。中國之大,這樣的狀況絕對不只是山東特色。
著名社會學家朱虹教授說,“以前覺得,大權力的傾軋是可怕的,因為它會傷害到整個社會的公義,如今,陳春秀和苟晶的遭遇讓我意識到,小權力對個體的傾軋更是觸目驚心。”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富裕的中國,絕對不能忘了,鄧小平的初衷,是要尋回那一份社會的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