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有地攤 中國也跟上來了
這段時間,最讓打工仔們眼紅的,並非是謀取一份“高大上”的職業。在新冠病毒疫情將全球經濟送入重症監護之時,有人在網上調侃,賣石油的虧了,高速收費的也虧了,鍊鋼的、挖煤的都在虧,但收廢品的、賣西紅柿的、養牛的、炸油條的卻都賺了,擺個地攤,做點小生意突然就成了人人羨慕的一個小目標。
地攤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全球都很普遍,在歐美國家尤其歷史悠久、品類眾多,大到固定時間、周期、地點的跳蚤市場,小到隨時隨地自由開放的家庭庭院舊貨出售。作為一個讓人出售及購買物品的市場,跳蚤市場是美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市場內可找到雖然新、但賣不出的貨品降價求售,在跳蚤市場尋寶購物早已是一種受歡迎的消閑活動,成為不少人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香港旺角,有一個著名的“女人街”,街上滿是以防水帆布搭起的流動式攤販景觀,每天臨近中午才會陸陸續續開始營業,直到臨近午夜時分收攤時便要拆除,“女人街”因為專賣的是女人的平價服裝、手袋、手錶、首飾配件等而得名,後來經歷不斷發展,各式各樣的潮流商品充斥,而且物美價廉,吸引了大量遊客來此觀光,尤其深受外國人的喜愛。可見再發達的經濟體,“地攤經濟”都會長期存在。
現在,內地的地攤重新跟上來了。6月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山東省煙台市,公開稱讚“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政策宣示意味濃厚。疫情以來,從上到下,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台支持“地攤經濟”的政策,媒體不停宣傳之下,依靠“擺地攤”致富的例子也猶如雨後春筍,其中有日入3000元的奧迪美女,也有有日入40000元的山東小伙。
在中國,“地攤經濟”其實一直都存在。貨物交易市集自古有之,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周易》有“日中為市”名詞,之後的漢朝,就出現了二手書籍與文物買賣的定期市集“槐市”。據史書記載,槐市是在一列有數百棵槐樹的街道上,露天無牆與無屋,每月初一及十五,書生在此聚會擺攤,各人拿出有意出讓的經傳書籍及笙磬樂器,大家互相選購買賣。
不過,現代中國有了城管,城市擺攤一度不允許,到了互聯網時代,很多“地攤”開始擺到網上去了。如今,“擺地攤”重新開始受關注,線上線下更是連成一片,老的少的,種類多種多樣,受疫情影響,各地政府開始重新全力支持這一模式,還出現了100多位縣長、市長走進直播間為當地產品“代言”, 大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互聯網上到處都在聊地攤,聊帶貨。
如今“擺地攤”看起來自由、錢多,讓越來越多打工仔嚮往,紛紛表示“不如辭職去擺攤”,中國也一下子步入了拉動經濟的“地攤模式”。在當下,這個模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有規模
“地攤模式”在不少地方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成都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地在3月就開始恢復地攤經濟,截至5月22日,成都對外報告號稱,全市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依靠擺地攤就做到了保民生,穩就業,這讓不少城市十分羨慕,南京、陝西等地方已經開始行動,相信更多城市也會跟進。
線上的“地攤”更是如火如荼,2020年新冠疫情讓直播電商這把火繼續燒,預計今年用戶規模將達到5.26億。
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復工後一個月內,直播行業招聘職位數在一個月內同比上漲83.95%,招聘人數增幅達132.55%。商務部、浙江省、廣州市等紛紛出台政策,鼓勵發展直播電商,此外,各地政府官員也紛紛上陣帶貨。“地攤”模式的規模不斷在擴大。
其次是有收益
除了規模,“地攤模式”據說還有高收益的屬性,這讓各地政府紛紛關注,各個領導擼起袖子,親自參與。在前一段時間,上海舉行的信息消費雲峰匯開幕式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就客串起了“帶貨主播”。
吳副市長帶的貨是上汽集團的一款汽車,為了車能賣的更好,吳副市長也是蠻拼的,他對車型在外觀、性能上介紹很詳細,還沒有絲毫的官架子,甚至使用了很多俏皮的網絡語言,例如知名主播李佳琦的一句名言“Oh,my god!買它!” 在這樣的氛圍下,這款車在一個小時內就成交了1231輛。
從本質上說,這種直播帶貨就是網上“擺攤”,這種形式似乎已經成為了新風尚標,只要進入到直播間的東西,幾乎沒有賣不出去的,越來越多人開始熱衷於這種“地攤”模式。
線下擺地攤也差不到哪裡去,媒體紛紛報道,成都允許零時佔道擺攤後,有90後女子白天在服裝公司上班,晚上出門擺地攤,收入增加了很多,520那天買了一輛二手奧迪獎勵自己。山東一個小伙接受央視採訪表示,自己每天4萬多的營業額。有人推算一個月就有100多萬的收入,網上為此調侃,讓這位小伙去新三板掛牌上市。
這些成功的例子激發出越來越多人的興趣,網上還傳出各種攻略,一些擺地攤的書籍也重新火了起來,有人在網上調侃,假如擺攤賣冷飲,賣出一杯就賺一杯,賣不出去還可以帶回家全家人喝,省不少錢,而省下來的也是賺的。
最後是沒門檻
“地攤”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人人都可以做,上到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下到十來歲的孩子,對學歷、技術能力、資金基本上沒有要求,大家同一起跑線,更不需要拿着PPT去見投資人,一切都可以從擺攤開始“從0到1”的創業嘗試。
“地攤”模式還有諸多優點,所謂的 “船小好調頭”,每個攤主的經營規模並不是很大,即便是某樣東西不好賣,攤主也可以迅速調整方向。
當然,無論是在家門口擺地攤,還是在網上開直播,都屬於“地攤”經濟,要放在以前,受制於城市管理,肯定還要有各種規範,但現在也顧不上了,只要能自己就業的,就會全都鼓勵,只要不違法亂紀,就不會有太多限制。網上甚至傳出城管大隊隊員領到了要發展地攤的任務,小販和城管長期以來的矛盾,似乎因為疫情而消退不少。
但是,作為“人間煙火”的地攤模式是疫情下短期爆發,又或是成為常態,目前仍屬未知,有人分析,地攤經濟基本上不納稅,政府得不到任何稅收。如果影響到實體店的生存,未來也會相應控制擺地攤的規模。有人認為,現在擺地攤只是讓失業者有一份工作去做,可能是暫時性的,但線上“擺攤”卻不一樣,在5G和電商的發展下,未來或會有進一步發展。
且不管未來,地攤的存在便是合理,只有城市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尤其在疫情下中國經濟仍未步回正軌,結構性就業問題依然嚴峻,今年1-4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54萬人,比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05萬人,中國就業市場大變局已經滾滾而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進入了拉動經濟的“地攤”模式,這無可厚非。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說,城市是人們安身立命之所,不能一味追究高端化。而“地攤”的重新出現,可能恰恰是城市正常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