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仍在進行中。5月22日,天津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突然有一位老人在會上落淚,令現場代表們紛紛哽咽,受到外界的關注。


這位老人便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兩會上的發言中回憶武漢抗疫歷程時,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雖然年過七旬,他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這場硬仗中,卻像往常一樣迎難而上,老帥出征。在疫情焦灼的關頭,他創造性地提出組建中醫方艙醫院,收治的患者無一轉重症,同時深入病房,參與診治,最後還因積勞成疾,在武漢抗疫一線做了急性膽囊炎手術。但他對此輕描淡寫,一句“肝膽相照,我把膽留在武漢了”的玩笑在網上走紅,讓大家敬佩又感動。
參與全國人大會議13年,張伯禮院士一直關注着國家醫療改革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今年他也再次聚焦有關領域,帶來了自己的提案。

任人大代表13載 60餘個提案聚焦醫療衛生

據張伯禮院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當全國人大代表13年,過去大大小小的議案有60多個,大多是跟大眾的健康相關,當然也包括醫療改革、醫藥產業、醫學人才培養、基層醫療機構建設等。
張伯禮院士回憶,擔任人大代表13年期間,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有2個提案。第一個是他六次建議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最後終於頒布施行;第二個是對國家大力發展健康產業的建議,最終在各方的努力和推動之下,國務院出台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意見》制定了一個指標:力爭到2020年,中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而按照當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健康產業發展迅速,如日中天。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背景下,張伯禮也因應疫情交上議案,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在其中,他尤其希望日後能更加凸顯中醫藥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下的作用。他在提案寫道,希望能夠在今後實現中西醫並重,給中醫參與救治急性傳染病一個機會,讓各地的中醫院醫師也能夠在第一時間組隊前往一線,“承包”定點醫院、“承包”定點病房。用中醫藥的辦法救治傳染病,更快地總結出中醫經驗,然後進一步推廣應用。
此外,對於各方熱切關注的新冠肺炎疫苗,張伯禮也一直在關注,尤其是陳薇院士的腺病毒疫苗,II期臨床試驗很快會有結果,就要上III期了。在此次人大會議上,他專門為此做了一個提案,建議試驗到III期的時候,擴大試驗,兼顧對藥物的評價和提高防控能力,開展大樣本臨床試驗,在今年冬天的時候讓一部分肯定要接觸患者的人員產生免疫,以便提前做好未來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

中醫走向世界 需要時間和順應需求

作為國內知名的中醫藥專家,張伯禮院士近年在兩會上一直都有提出中醫藥相關的議案。今年的兩會上他也提到,當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貫徹執行過程中,各地區發展並不平衡,在中醫醫療機構建設方面,個別地區甚至出現倒退現象,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開展執法檢查,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貫徹實施力度,完善中醫藥制度體系。
此次疫情的全球蔓延下,張伯禮還多次受邀與海外視頻連線,分享中醫藥治療方案和療效,為世界抗疫做貢獻。看到中醫在海外熱度的不斷提升,張伯禮也對中醫藥如何走向世界,提出自己的見解。
他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中醫強行“走出去”行不通,未來一定是順應需求逐漸被世界所接受。“中醫藥走向世界,不是一廂情願的,中醫藥能走向世界,一定是世界有需求。我願意給,他願意要,這樣才行得通,強行“出國”是不行的。
其實早在2019年,張伯禮就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中醫藥作為一張亮麗的外交名片,推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心相通,但隨着中醫藥海外中心逐步建立,中醫藥“走出去”的障礙和困難更加凸顯。
但在他看來,中醫藥走向世界是時代需求。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帶來了醫學目的、醫學模式的變革。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挑戰》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當以人類的健康作為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
“世衛組織的這一論斷,恰恰與中醫藥學的基本理念一致。”張伯禮說。張伯禮表示,中醫藥學本質上是健康醫學的先驅:中醫藥學強調養生保健治未病的積極預防疾病思想,是一套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這種學術特色和優勢契合了當前的醫學發展需求,這也是中醫藥學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與基礎。”
張伯禮對於中醫藥的未來十分自信,他堅信世界對中醫藥的需求會不斷上升。“中醫藥不單治病,它還能防病。只要是好東西,我們就願意分享。現在西方人不理解中醫藥,以後慢慢會理解,等他們理解了我們再走出去,現在不要着急。先練好內功,到了合適的時候就可以走向世界。”

(Visited 4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