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我的人生導師 曾董事長群芳先生 林嘉男 華成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曾董事長遠行了,他是我的人生導師,思念往事,自然要從頭想起。
緣起
1969年,民國58年,我在金門服役。臨退伍前,大同公司來信問我,願不願意到大同公司工作。我人在金門,別無選擇,只能回信說好。7月份到公司後,分發實習,9月時我在彰化服務站,我的同年蔡同學來電話問我,實習結束,正式分發,你想去哪個單位?那時我完全沒有想法,便回答說:「不曉得。」於是他替我決定,到電算小組吧,學寫電腦程式。1960、70年代,電腦是最新的行業,我當然欣然說好。就這樣我進入了隸屬於財務處的電算小組。上班時,隔著我對面坐的吳學長,面對的正是財務處副處長,這位後來影響我一生的恩人,曾群芳先生。
他對下屬用中文,打電話或跟他的同輩,幾乎都是用日文,那是當時臺灣的一景,許多人夾雜著中、日、閩南語或客家話交談。
「幫我想一下,分期付款的利益,如何在報表上表現?」
「請寫一篇降低在庫的重要性的文章,我要在經營會議上提出,從庫存周轉率的角度下筆。」
「幫我寫股東大會財務報告的稿,我看一下。」
這些是除了電腦工作,他常會給我的習題。我想他並不是真要我寫,只是想考考我。類似的考題題目都滿大的,對我來說有相當的難度。每當絞盡所學,寫完稿呈給他的時候,總是戰戰兢兢:一邊看他看到哪裡,一邊看他臉上表情的變化,等他看完,我再請教他哪些要改。這樣我便能將稿子修得比較合乎他的意思,畢竟那是他要用的稿子。這種過程,對我來說,是很好的教育訓練,不僅有理論的探討,也有實務的結合。1960年代,大同公司蓬勃發展,欣欣向榮,曾處長在公司很有份量,他不願自己只陷入會計實務,他要從會計的立場管理公司,讓公司更進步。他從日本買多許多最新的管理會計的書籍,努力鑽研,他想推動日本剛開始的責任中心制度。於是他建立了全臺灣最先進的「利潤中心」制度。這個制度的完整建立,讓他一輩子引以為豪。
60年代的臺灣,新公司的創立如雨後春筍,外商也不停進來,尤其是加工出口區、免稅工廠的引入,要找工作不是難事。上班的人都以跳槽加薪為必定的途徑,為了多拿薪水,我離開了大同,進入我的學長邱先生主管的美商電腦中心。沒想到一年多後,我聽到曾董事長也離開了大同,這個消息讓我非常意外,他居然離開了當時最大的家電公司,放棄了他心愛的利潤中心制度,放棄了他揮灑的空間。
1975年,民國64年,經朋友的介紹,我準備去當時隸屬於省政府的勞保局當組長,我寫了一封信告訴曾董事長。至於為什麼會寫那一封信,我完全不記得了。沒幾天,他打電話給我:來華成電子吧,我在這裡,別去公家機構了。我也沒多問,也不知道華成電子是甚麼樣子的公司,不知道工作內容,不知道職位薪水,我直接回答說好。理由呢?應當是當時找工作容易,不適合再找就是吧。這是我第四次,甚麼都沒考慮,就決定自己的下一個工作。而這次的決定,居然讓我在華成電子工作了整個後半輩子,也追隨曾董事長直到他日前去世為止。人生如果說有緣份,這是多大的緣份,如果說是福份,這又是我多大的福份。
華成電子
華成電子是日本東光株式會社投資的,當時規模很小,但因為資本結構、外商稅務優惠、內部制度改善、人才引進等諸事繁雜,非常需要像曾董事長這樣的人來主持。曾董事長當過大同公司的財務處長,不僅熟稔會計財務理論實務,而且財政部、稅捐處、市政府都有豐富的人脈,何況他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跟日本人打交道毫無困難,所以他受到日本東光社長、常務董事與高層極大的信任和尊崇。
他以自己的知識能力自豪,而不在乎有沒有錢。有一次他錦州街的家裡,有幾個日本人在聊天,他為了訓練我也把我叫去。泡茶的時候,紅泥的茶壺蓋子裂成兩半,每次加水,他都小心地把蓋子分兩次蓋好,這使我非常驚訝,華成的總經理啊!但他一派自然,一點都不以為意。他高談闊論,引述管理理論,談論日本歷史,他不在意破茶壺,他更在意自己的能力。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我每每這樣想著。
在華成,他努力強化內部管理,對同樣受日本教育的經理們不假辭色。他只問事實,只問公司的利益,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使公司脫胎換骨,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
汕頭設廠
1980-1990年代,臺灣經濟發展,股市蓬勃,新臺幣升值,這些因素導致人事成本大幅增高。華成在90年的時候,首次面臨紅字的結算,他是一個有脾氣的人,這時候尤其明顯。
很巧合的是,這個時候正逢中國大陸改採開放政策,頻頻向臺商招手。與公司有往來的相關人士見面,總會聊到開放中的大陸。華成內部也有許多相同的話題。1990年2月我去日本開會,曾董事長命我向日本總公司提出去大陸設廠的主張,沒想到日本社長居然欣然同意。我在日本立刻向曾董事長報告,他毫不猶豫地要我與兩位同事直飛汕頭,因為汕頭是大陸開放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幾天的時間,曾董事長就決定在汕頭設廠。他的判斷非常精準,也很簡單。他說,汕頭以刺繡聞名,女孩子手工必巧,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曾董事長見微知著,可見他平常養成的功力是如何高絕了。事定後,他親自到汕頭督軍,住臺幹宿舍,一直到工廠上軌道為止。十年後的2000年,他已經從華成退休,我邀請他去參加新工廠的落成典禮,新工廠是每層800坪的六層建築巍巍聳立,前面是大花園,大門進10公尺寬,他看了喜形於色,非常高興自己的遠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一如既往重視教育,要我捐贈教學樓或圖書館給當地的學校。我們捐贈的有饒平一中、四中等六個學校,學生一直到現在依然受惠。
越南設廠
在汕頭三年,當時中共領導人的變化讓外商十分關切。曾董事長指示我,應該去越南設個廠,分散風險,因為我們有供應的責任。我銜命前往,考察了所有胡志明市附近的工業區。當時胡志明市附近已經有許多個體臺商,但規模較大者很少。最後我們選定近郊的邊河工業區,買了5000坪的地。1996年落成第一期廠房,前面也是花園,非常優雅,後來陸續增建二、三期,都是每層800坪的二層樓廠房,四周環次果樹,很是氣派。
峴港設廠
2000年的時候,曾董事長已經72歲了。他70歲做過心導管繞道手術。雖然退休,仍然關心我的工作。當我跟他提到胡志明市附近工資漸漲,工人也難招募的時候,他說:再找一個地方吧。淺淺的一句話,於是我又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看了所有越南中部與北部的工業區。後來因為河內濕度太高,所以選定了中部的峴港。我們買了45000平方米的地,我們準備將它蓋成東光最大的生產基地。工廠2003年落成,落成的時候,我說,二十年後,凡事來這裡的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越南最現代化的工廠。工廠前水池沙灘,沙灘上種椰子樹,我把照片拿給曾董事長看,他非常高興。
努力不懈,公私分明
從開始追隨曾董事長,就看到他永不服輸、努力不懈的精神他用最小的投入要做到最大的產出。一般人想到二班制的時候,他已經想到三班制。一般人想到三班制的時候,他已經在想24小時不停的工廠了。一般人想到大陸的時候,他已經想到了越南。當一般人在胡志明市的時候,他已經想到其他地方了。他永遠走在前面。
他公私分明,錢的分際非常清楚。1985年,有一位駐在美國的日本代表來臺北。晚上吃飯,曾董事長請客人點菜,沒想到那位客人手指「排翅」。那時排翅非常昂貴,是頂級食材。曾董事長立刻變臉大發雷霆,他說:「我們都是公司主管,公司的錢可以這樣花嗎?開玩笑!」同桌八人,整桌的氣氛都凝住了。那位客人,手握盛毛巾的小碟,幾乎要捏碎它了,可見心裡的生氣。後來客人自找臺階上了廁所,回來才吃完不愉快的一餐。這就是曾董事長,平時客氣,以禮待人,但事關重大的時候,他態度凜然,不假辭色。
教育基金會
曾董事長一生求知慾很強,每天都在閱讀,他晚年眼睛不好,但仍然用放大鏡不停地閱讀書報雜誌,他總以為學識是人生的根本,所以教育的錢,不能節省。他自己的子女都是博士、碩士,學有專精,他也擴及一般青年學子。1974年他手創東光教育基金會,到現在發放的獎學金,已經到達一億元,嘉惠無數學子,尤其是清寒和身障的同學們。他念茲在茲的,就是這個基金會的持續。晚年身體較差,但只要是基金會開會,他一定出席。他靜靜地聽,沒說話表示同意,如果不同意他一定會講,我們也一定尊重他的意見。我想這個基金會一定會如他所望延續下去。
結語
追隨曾董事長50年,不論大事小事,他都深深地影響著我。我非常慶幸這輩子有這麼大的福份,有這麼好的人生導師。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曾董事長得93歲高壽,事業家庭諸事圓滿,可以說是福壽全歸。我寫這篇小文,當然掛一漏萬,但那些遺漏的,仍然會常常在我腦海中浮現。日子愈久,那些會浮現的,應該會更多。
極樂國中添大士,娑婆界內失良師。
祈念曾董事長在天堂逍遙自在,永處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