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越南禁止出口大米的消息,讓曾經速購大米風波的香港市場又一次緊張起來。在香港長期從事股票投資的小平,第一時間想到股市並儘快選定美國的糧食股入市,等大陸開市,他還要再選擇投入中國的糧食股。考慮完這些,他到超市買米,沒有想到的是,家居附近的華潤超市已經無米出售,超市發出告示,“大米和雞蛋僅限購二件”。


疫情中的超市糧架被清空風波又一次降臨香港。也令人擔憂疫災、蝗蟲災害之下,該如何防止糧食危機!
疫情在全球蔓延,多國實施禁令限制民眾外出,要在家避疫,導致食物及日常用品出現搶購風波,農場勞工短缺,食品供應鏈遭打斷;加上部分國家為保障食物及物資供應充裕,實施保護主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警告,最快未來數周全球面臨糧食短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師托蘭洛(Maximo Torero)表示,最惡劣情況是政府實施出口禁運及加征關稅等貿易壁壘,而部分產糧國為保障食物供應已限制糧食出口。
這個“最惡劣情況”近日出現了。越南海關宣布,從2020年3月24日零點開始,各種大米產品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據越媒報道,越南為了評估國內大米的庫存量,宣布從3月24日起開始暫停以任何形式對外出口各種大米。隨後,越南財政部解釋,越南國家儲備總局計劃在6月15日之前儲存19萬噸大米,以確保在疫情期間有糧吃,同時繼續儲備8萬噸水稻。2019年全年,越南已儲備了20萬噸大米和8萬噸水稻。

限制糧食出口也有其他國家相繼跟進。《聯合早報》報道,全球主要小麥出口國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了小麥粉、胡蘿蔔、糖和土豆的出口;塞爾維亞已停止葵花籽油等貨品出口;而俄羅斯植物油聯盟已要求限制葵花籽出口;全球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國馬來西亞的出口也已放緩;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印度的出口也因為“封國”而陷入停滯。
香港一度有盛傳指泰國將會暫停出口大米,香港米行商會理事長陳建年表示,消息毫無根據。但泰國自3月26日起禁止雞蛋出口7天,且表明禁令有可能會延長。泰國副首相兼商務部長朱林早前表示,泰國每天可出產約4000萬隻雞蛋,但因疫情爆發,很多人大量購買和囤積,需求量在過去幾天增加3倍,造成雞蛋供應短缺,因此暫時禁止出口雞蛋7天,若雞蛋供應持續短缺,禁令將會延長。
據外媒報道,截至3月26日,至少已有5國宣布停止或限制糧食出口,但同時,伊拉克糧食供應告急,需要進口100萬噸小麥和25萬噸稻米;稻米或小麥進口國的菲律賓和印尼等國的供應也只能維持到6月,這意味着疫情如無法在6月結束,這些國家的糧食供應也將告急。
多個國家陸續禁止糧食出口,引發各界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糧食儲備充足,少數國家限制出口,其行為是短視的,會加劇區域不平衡。當前全球糧食供給總體上是過剩的,世界糧價一直低位運行,而疫情的蔓延雖然會對國際物流運輸造成影響,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全球糧食生產供給和需求是平衡的。

糧食就是不能忽略之天

即使如此,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受到市場關注。中國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姜楠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糧食安全也面臨一些挑戰,如疫情影響農業生產,重大病蟲害等。”姜楠說,需要正視的是,其他國家因屯糧會影響糧價的變化。據報道,過去幾個交易日,大豆、燕麥和小麥等期貨商品價格一路走高。對此,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言尤在耳:各國在新冠危機期間採取的保護主義措施,可能導致全球糧食和食品的短缺。中國需要尋求突圍,防範於未然。
早年,開國領袖毛澤東有四言詩稱:“手裡有糧,心裡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民以食為天,糧食就是不能忽略之天。
2013年在山東農科院召開的座談會上,國家主席聽取了農業專家、農業主管部門、基層幹部意見後表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中國人口眾多,在國家領導人那兒,吃飯問題可是天大的問題。
不過,吃飯的大問題,現在令人擔憂的問題可大了。《超訊》發現,近年中國的媒體人普遍對中國的糧食問題表示關注,有人直接提出,中國的大問題不是房地產泡沫、不是貿易戰,而是糧食問題!
媒體人關心食糧,是因為早期國務院部署了開展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品質大清查。2018年7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品質大清查的通知》。北京知情人士告訴《超訊》,國務院的這一舉措,一是中國多年來糧食豐收,喜氣洋洋,但國家並不清楚糧食豐收後庫存的實際情況;二是要評估在內有天災外遇人禍時,遇到大災難時,中國的糧倉到底可以抵擋多久。
糧倉問題,這是多年的老問題。糧食庫存是否一直是虛數?是賬面上有,倉庫里是否也有?這在中國一直是謎一樣的存在。稻米專家袁隆平就曾質疑,很多糧倉虛報實質空置根本沒有糧。就算有糧,又有多少收儲的是新糧好糧,多少是陳糧壞糧,誰心中有數?
然而,庫存只是一個方面,最為重大的質疑來自,原來的農業產糧大國正在變為糧食進口大國,而因為房地產發展住宅、商業、製造業等大量用地,中國的耕地紅線還能守住嗎?氣候變化中,擔心嚴重的大幹旱即將來臨,連年糧食豐收的好景不再,另一方面務農人員不斷減少,耕地荒廢,誰來為糧食產出效力?中國嚴峻的糧食問題直接危害到國計民生、國家安全,不能不引起關注!
中國是農業大國,曾經最有優勢的農業產業,已經隕落。有媒體稱,稻米專家袁隆平仰天長嘆!
目前,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一大大豆進口國,也是各種農作物進口第一大國,這就引起了嚴峻的糧食安全隱患。有專家認為,中國糧食進口有一道紅線,這道紅線標在20%,中國的糧食進口量不能超過糧食產量的20%,超過20%就會有危機。現在的數據表明,這道紅線已遭突破,糧食進口已達20%了,並呈上升趨勢。

糧食進口達臨界點

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中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和稻米進口量為世界第一。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約6.58億噸,雖然比2017年下降了0.6%,但依舊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2018年中國進口的穀物及穀物粉達到了2046.9萬噸,進口的大豆達到了8803.1萬噸,合計進口的糧食總量達到了1.085億噸,繼續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自2002年至今,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增長了800%。而這一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中國糧食進口總量創歷史新高,到了約2017年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糧食依賴進口已經到了臨界點,依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一比例會越來越高。更為令人憂心的是,不僅主糧依賴於國外,就連糧食種子也依賴國外。中國糧食種子大多從國外進口,油料種子來自德國,玉米種子來自美國,蔬菜種子來自日本。等於把重要的糧食命脈交了出去。據統計,中國農作物種子進口額從1995年的0.67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81億美元。
問題還在,進口上升,收穫卻在下降。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18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3872萬噸(2774億斤),同比去年的14178萬噸減少306萬噸(61億斤),降幅2.2%。

耕地減少紅線劃虛線了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是,中國人口越來越多,耕地卻越來越少,這就構成一個極大的後患。以前18億畝耕地是國家划出的一道不能逾越的紅線,現在沒有再更新過統計資料,農業部門依然強調說是18億畝,紅線難破的誓言卻不再讓人相信。過去多年,建房地產、高速公路,改變用途的土地太多了,現在這18億畝耕地顯然是不真實的了。
2006年,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18億畝耕地紅線,並把它作為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但到了2018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關於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提到2020年全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於15.46億畝。這已經是在為不可能的紅線劃虛線了。
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2220千公頃(16.83億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突破18億畝耕地的紅線。其中穀物播種面積92930千公頃(13.93億畝),比2016年減少1464千公頃(2196萬畝),下降1.6%。


很明顯,18億畝耕地紅線已名存實亡。現在,耕地已是虛數,糧食庫存可能是實數嗎?
缺糧、缺地,所以主管農業的領導產生了一種想法,認為進口糧食就是進口土地,大量進口糧食可以補缺土地的不足。從經濟上看,這很實際,但從國家的糧食安全戰略上考量,怕會令人嚇出一身冷汗。
保證糧食庫存的數量和質量,在於應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有自然災害的時候,糧倉是不餓死人的最好保障。

周恩來為調糧食喝酒

早年,周恩來總理到江西為了調糧存糧,不太喝酒的他誓言,調一噸糧食喝一杯酒。周總理基本上不怎麼喝酒,但是為了調糧食,自己都舍了命喝酒。現在中國又到這時候了,保糧食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專家說,“中國不怕澇災,今年水災的話,明年還可能豐收。我們現在最怕大旱,而且現在中國正面臨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這已經有多年的預測了。”
據悉,旱災和水災不同。水災是突發性的,旱災是從量變到質變,逐年變為大旱,今年中國北方旱得厲害,包括北大荒、西北,旱得相當嚴重。連續遭旱,一旦底墒超過了極限,就真正形成旱災了,因為底墒逐年減少,三年五年看不出來,十年八年之後,成為悄悄襲來且一下爆發的大旱災。農業專家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一直到至今。
中國曾經的三年自然災害是旱災,連續三年大旱,至少餓死數千萬人。數十年後,現在農業專家擔心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如果農墾拿不出糧食,那就糟糕了。”一位農業專家表示,這幾年農業部全國宣傳的糧食連年增產,年年增產是可能的。從歷史上追溯,解放初期,中國人均糧食只有400多斤,中國人基本上都餓肚子,溫飽問題解決不了。1984年糧食大豐收,專家專門做過調查,達到8164億斤。“這個數字我記得清清楚楚,8164億斤。現在按人均商品糧,人均佔有糧食已經突破了900斤,這個是有可能的。”
不過,中國盛唐時期人均佔有糧食就達800斤,現在人均800斤只是溫飽,剛剛解決完緊張的平衡。中國現在是耕地太少,越來越少,人口太多,越來越多。糧食這個問題成為永遠要直視的難題。專家提醒:“萬萬不可掉以輕心,萬萬不可以樂觀”。
那麼,什麼時候中國的糧食才算真正過關了呢?專家認為要達到人均一千斤,但實際上很難,原因是耕地多報,人口少報,事實上人口可能現在就超過14億了。
中國糧食安全三問題
因為天災人禍,擔憂糧食安全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現在種植及進口都令人憂心忡忡下,中國出現糧食安全問題大概在三種情況下。
一是大旱,自然現象。連年大旱的天災將直接導致糧食欠收。這是最可怕的,也是最有可能發生的。專家警告,中國正面臨百年不遇的大旱悄悄襲來。上個世紀初,中國經歷過連年大旱,死了很多人,天災導致大面積農耕減產。到了1959後,直至1962年這三年又是大旱重演。悲劇同樣發生。
二是國際影響,屬於人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實質是遏制中國的全面“戰爭”。因為中國糧食依賴進口多了,供糧的命脈被人掌握,如果遭遇國際麻煩,尤其如美國、加拿大等聯合制裁,對中國來說會有致命的糧食危險。
三是政策上的重大失誤。現在中國的糧食收購、種糧都是有補貼的,但很明顯,現在的補貼政策越來越起不到調動積極性的作用。因為農民要求高了,種糧的積極性越來越低了。如果政策上不及時調整,糧食收購價不隨市場有變化、提高,會影響農民的收入,影響種植積極性,他們寧願荒田,也不願意種糧了。
據統計,截至2017年,農村常住人口依然高達5.77億,但很多人正堅定地拋棄農業,出外務工。2004-2015年,中國外出農民工數量不斷呈直線上升,10年來增長48%,加上在本地就業的農民工,中國農民工總數只能維持在2.7億人左右。而且青壯年流失。
農民不再務農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在城市務工的收益遠大於務農。調研報告顯示,中國糧食主產區人均財政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80%,產糧大縣多是財政窮縣。勞作辛苦收入又低,願意吃這樣苦的人自然不多。
當然,最最危險的是三種情況同時發生,那絕對會是災難性的。現在可悲的是,相關職能部門對這些問題都沒有預見,或者有感覺卻沒有防備和危機意識。糧食問題事實上已經擺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飯碗要捧在自己手裡,能不能吃上吃好也是看自己。
糧食安全是第一位的國家安全問題,一個國家國防再強大,沒有糧食吃也就無法保家為國,無法保證國家安全。


如何解決糧食安全的燃眉之急?專家提出了可能需要考慮的幾點意見:
第一,增加耕地、復墾。這個潛力很大,與扶貧、小城鎮建設等措施結合起來考慮。振興農村要適當地集中耕地,能向鄉鎮集中更好,不能太分散,佔地太多。同時,要及時復墾。有的農戶搬走了,土地荒人蕪中。如果搬往城鎮集中居住了,給予一定的補賞,土地歸集體收回集中耕作。水、電、氣、路,都好解決,環境管理、包括垃圾處理,需要集中處理。復墾的潛力很大。
第二,不能再佔用新的耕地搞房地產開發。房地產開發佔用的地已經太多了,耕地太寶貴了。房地產已經成為地方財政的來源了,卻損害了土地,損害了農業,損害了糧食安全大戰略。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資料,從2010年開始,每年國家及省份批准的建設用地佔用耕地數量均在20萬公頃左右,直到2015年才下降到16萬公頃。
第三,增加糧田面積,減少經濟作物耕種面積。雖然食品多樣化,但是糧田還是主要的。回顧歷史,由於糧食大豐收後,糧食賣不出去,所以農民調整種植。1985年後糧田面積減少了幾千萬畝,原因是南方大量地改種經濟作物,種水果、種甘蔗。但改變形態之後想再改回來就很難。糧田種植面積不能少於規定的紅線。可以多增加經濟作物的進口,減少一些糧食的進口,這樣國家安全才更有保障。
第四,一定要抓住農墾糧食基地不放。商品糧基地是國家糧食戰略儲備基地,現在主要就在“北大荒”,每年能生產四五百億斤商品糧,它本身需要的口糧很少,所有生產的糧食都是商品糧和戰略儲備糧。這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而且都實行產業工人制,是拿工資的,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經營管理機制。
中國工業、科技再大發展也不能忽略了農業發展,這是中國之本,不能有危機。

(Visited 7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