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香港掀起的反修例風波在社會上持續發酵,帶來各個層面的負面影響。尤其是不少香港年輕人也捲入風波,甚至成為暴力事件的製造者,令人心痛。


新的一年,隨著風波漸漸平息,社會秩序逐步恢復,各界也開始思考香港社會應該如何修復創傷。其中,從香港青年群體的角度入手,緩和社會矛盾、消滅暴力示威下的極端情緒、增強他們對於國家身份的認同感,便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點。
對此,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特區政府,都可以從各個維度出發,在青年群體日日都會涉及的學習、生活、就業、娛樂四個方面,推出軟性的措施,來化解隔閡,贏得年輕人的心。

用體驗式教育感染青年

自反修例風波以來,香港的教育問題一直就是大眾廣泛關注的焦點。截至去年12月中旬,在警方拘捕的6,105人中,有2,430名學生被捕,占總拘捕人數近四成。如此多在校學生成為暴力的主謀,無疑暴露出香港教育長久以來的弊病。
回頭反思,香港教育部門除了要在課程和教育體系方面進行更加全面的監管和改革外,更應該轉換思路,採取更多軟性的措施,通過開展契合青年學生興趣和思維的活動,以體驗式的教育來感染他們。
實際上,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此次暴力示威中的青年參與者,往往都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缺乏學習參與各類活動的機會,平時容易受到社會負面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如果能通過一些豐富有趣的學習形式,使他們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同時更有歸屬感和認同感,那麼青年群體的危機也將更容易化解。
例如,就曾有業界人士建議,可以開發弘揚社會正面效應的獎學金專案或者有獎比賽活動,吸引青少年參加。甚至可以舉辦一些青年精英的培訓計畫,建立導師制度,為有興趣的孩子提供平臺和管道,在一對一的接觸和交流中,帶領青少年去探索和發現社會中正能量的一面,不僅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陽光,也讓他們能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養成正面的價值觀念。
此前,《超訊》曾在採訪香港青少年軍總會的培訓人員時瞭解到,香港不少以體驗軍旅生活為宗旨的青少年軍訓團體都備受家長和孩子的歡迎;其中很多團體都是免費為孩子培訓,不僅為青少年群體模擬多種多樣的軍事化訓練,更以各種豐富的活動形式對他們進行國防、愛國教育,寓教於樂。孩子不僅在集體的訓練生活中,使自身的個性得到磨礪,還收穫了珍貴的友誼和滿滿歸屬感。
類似的軍訓團體如果能更多地與香港學校展開合作,真正讓年輕群體放下對於許多問題的成見和抗拒,感受到祖國的親切和認同感,得到的效果恐怕比學校裏刻板的內容講述要好很多。

軟性引導可以在衣食住行

其實,在香港,不少年輕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每逢佳節,年輕人更是顯示了對傳統習俗極高的參與度。但可以看到,在此次反修例風波中,也有一部分參與暴力、甚至破壞損毀國旗國徽的青年人,表現出了他們身份認同的混亂。對待這一部分“不願買賬”的青年,如果一味採用強硬的手段,也難以轉變他們的心態。
在這時,國家也應該需要有一個母親的氣度和情懷,用更柔軟地方式來面對這群“有些調皮”的年輕人,放下架子,少一些旗幟鮮明的生硬口號,通過一些年輕人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來慢慢建立彼此間的信任。相信這個過程一旦開始,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簡單的,就是從香港年輕人的衣食住行著手,多舉辦一些年輕人真正喜愛的活動。以不少年輕人喜愛的內地特色美食為例,港府和國家有關部門都可以在推廣時注意嵌入一些歷史感以及和內地融合有關的元素,讓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切實感到與內地的同根同源。
此外,也可以定期舉辦一些以文化、藝術等軟性層面為主題的內地溯源之旅,專門面向年輕人,使他們通過感興趣的事物慢慢放下戒備,增進陸港兩地之間的交流,同時增強他們在文化方面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用國家支持解決就業難題

談到當前香港青年人所面臨的困境,就不能不提到就業問題。此次青年群體走上街頭抗議,甚至大肆參與暴力行動,就是不滿以及對生活失望情緒長期蓄積後的一次集中爆發。而香港死氣沉沉的就業市場,也是引起青年群體不滿的一大根源。
可以看到,近年來,香港產業結構日趨單一化,不但製造業極度萎縮、經濟過度服務化,而且服務業也日益向四個支柱產業集中,政府提出發展的多個新興產業一直未見明顯起色,經濟一直未找到新的發展動力。而產業結構的兩極化,自然導致了就業結構的兩極化。社會新增就業以低端職位為主,而中層就業職位正隨著企業的跨境投資和本地競爭力弱化而流失,這使得本地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而幾乎所有的高薪職業都集中在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這使得另一些希望投身於其他行業的有志青年,理想被扼殺。
面對這樣的背景,想要改善香港年輕人的就業現狀,僅靠港府本身的調節恐怕難以達到。這時,就格外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持。
曾有分析指出,阿裏巴巴、百度、網易等中資互聯網企業接連掀起來港上市潮,在借助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融資的同時,也應該為香港做出一些貢獻。其中,吸引香港年輕人對互聯網經濟的興趣,錄用當地的青年人才,使他們有機會參與到充滿生機的互聯網經濟發展格局中,就不失為一計良策。
互聯網是未來世界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目前內地經濟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互聯網中資企業在香港建立分部,吸納青年人才,不僅直接解決了一部分的就業難題,為他們打造了一條新的就業道路,有了與內地融合的機會,更會使他們真正理解祖國這個強大的後盾為香港青年個體帶來的機遇和溫暖,真正感到自己的人生有希望、有未來,自然會在無形中增強香港年輕人對於國家的認同感。

遊戲音樂也能弘揚正能量

同樣,學校和家庭之外,在青少年用於娛樂的遊戲或者興趣愛好方面也加入一些軟性、正向的引導。
像一度在香港爆紅的街頭“尋寶遊戲”,要求參與者穿越城市,逐一收集特色標誌,其中還涉及不少帶有中國元素的細節,受到青少年群體的喜愛。週末和節假日,許多香港年輕人都三五結伴,自願走進香港的大街小巷,開啟“尋寶”之旅,在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過程中,也慢慢找到了對於祖國的身份認同。如果相關企業能夠利用技術優勢,開發一些類似的益智娛樂小遊戲或者程式,或許也將引來一股香港青少年的“尋根”熱潮。
此外,香港年輕人的正能量,走向建設未來香港的正途,需要偶像人物的引導。其實,不少藝人、歌手的明星效應都對青少年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借助明星,通過音樂、影視劇等載體,都有助於向青少年傳播社會上正面積極的觀念和氛圍。
這讓人想起不久前,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香港95後青年歌手丁政凱專門創作了歌曲《共和之地》為祖國慶生。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曾在內地有過較長時間的學習,悠遠燦爛的中華文化和祖國的地大物博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而創作這首歌曲就是為了讓身邊的朋友更多去瞭解國家,也很希望讓內地的朋友知道,香港有很多愛國愛港青年。據悉,在歌曲播出後,丁政凱受到了很多鼓勵和支持,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創作愛國歌曲的信念。
香港的青年問題,其實也並不單單是年輕人自身的問題,他們的成長根植於社會的土壤。他們的問題也是香港社會種種複雜矛盾的縮影。而在當前的社會危機下,把青年群體重新團結起來、凝聚力量,就顯得更為重要。當然,增強香港青年群體的身份認同感,重建他們對於未來的希望,也並非可以一蹴而就,還需要各界集思廣益,打開思路,共同行動。

(Visited 45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