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约11时,厦门地铁一处施工工地突然发生坍塌,再次引发关注。位于思明区的厦门地铁二号线吕厝站施工地突然塌陷,地下泥土被冲刷引致路面下陷,形成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大坑,两架轿车都坠入坑内。已经开通的厦门1号线吕厝站大厅也受到波及,车站内汪洋一片,地铁站内部水深可淹过脚踝,所幸的是,事故并无造成人员伤亡。
目前厦门应急管理局已经初步判断坍塌发生的原因是施工地水管破裂,地下泥土被沖刷而引致路面下陷。
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生事故的厦门地铁2号线在2周前才刚刚通过验收。不久前还是评审专家口中表现优良的施工工程,转眼间就发生了这样严峻的事故,令人细思极恐。


事实上,厦门地铁塌陷事故并非首例。在网络上输入相关关键词,可以找到为数不少的事故报道。光是今年,在全国各地就已经发生数次。
仅仅在十几天之前,12月1日上午9点28分,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沙河地铁站施工区域就曾出现路面塌陷,一辆清污车和一辆电动单车掉落其中,造成3人被掩埋。
今年5月,青岛地铁4号线沙子口静沙区间施工段发生坍塌,造成5名施工工人全部不幸遇难。而2个月不到,7月4日青岛地铁1号线胜利桥站施工围挡处再次发生塌陷,再致一名地面施工人员遇难。
去年11月,杭州地铁湘湖站发生了重大坍塌事故,造成21人死亡,酿成了 “中国地铁建设史上最大的一次事故”。
这些带血的教训,理应引起更多关注和反思。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地铁轨道交通飞速发展,这本该是一件引以为傲的事。然而,与地铁线路的日益密集相伴而来的,是接连不断的施工事故“噩梦”,是众多无辜的生命因此陨落。
这背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再一次出现?有必要直面这个严峻的话题,挖出深藏的根源。

工地坍塌背后是安全意识的崩塌

与许多公共安全事故的处置方式不同,地铁工程塌陷事故极少公开追责结果;其通常的处理方式,仅限于找到负责养护塌陷地面的政府部门或直接的责任方,督促其赔偿损失、恢复路面正常使用。如果不追查其根源,就很难预防下一次危险的发生。
1)地质条件考察不充分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指出,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地修建地铁,变成一股热潮,但是不少地区的地质条件并不适合建造,没有做好充分评估和防护措施,于是早早地埋下了隐患。
而把规划风险压成设计风险,把设计风险转嫁给施工风险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对线路设计的前期论证做得不够扎实,一些工程实施甚至没有依靠专家意见,使得施工在危险情况下进行,极易出现事故。而大多数工程实施都是抱着侥幸心理,对于平时发生的小问题不在意,
曾有一位现场参与调查的工程师分析杭州地铁工地坍塌事故原因时指出,“地层条件太差,附加荷载以及地下水渗漏作用”是酿成事故的两大主要原因。他进而分析说,事发杭州萧山湘湖段地铁工地正好处于流动性的地层之上。实际上,当地靠近钱塘江,地下水非常丰富,水位偏高,土质也以沙层粉土为主。
前期的准备不足,中途的建造没有充分评估风险和做好预防,成了地铁施工事故的常见诱因。
2 )无人问津的监测
而地铁施工工程坍塌频频发生,都与不少工程队都缺乏安全意识,忽略周围房屋、建造工程对于地铁施工的影响有关。
有专家表示,在地铁施工工程周边如果有煤气、自来水企业或者正在建造中的房屋如引发地质沉降,都会对地铁施工安全产生威胁,因而对周边影响缺乏专业、及时、有效的判断常常为事故发生埋下了祸根。
实际上,对于还未发生的危险,防患于未然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在城市主干道、给排水密集区、地铁施工区等地实施车载式道路坍塌灾害预警雷达测试,及时发现地下空洞等特殊危险地形,就能及时预警,预防事故的发生。
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事故中也可以看到,在大部分地铁施工工程的周边地带,实时有效的沉降监测是缺位的。如果无法发现存在的异常情况,预防危险就无从谈起。
3)赶工期酿成大祸
反观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地铁施工事故,其中不少也与急功近利“抢进度”有关。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地铁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世界上少有。一般情况下,一条20公里地铁的合理工期为4—5年。但对正处在急风骤雨式建设中的各地地铁工程来说,这个速度显然是太慢了。于是导致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盲目追求速度,“抢进度”。
过去北京地铁复兴门到八王坟段用了约10年才建成通车,而如今新建的4号线、5号线、10号线等共114公里,却要求6到7年建成。
交通隧道工程界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院士曾告诫说,不合理地赶工期会影响到地铁建设的结构和寿命,也会影响地铁的安全。
他举例称,修地铁很好的方法是暗挖法,在东南沿海高灵敏性、高流缩状地层,都应该用暗挖法,先加固后开挖,但这也比较昂贵,现在很多施工单位为了省钱、省时间都变成了明挖,有时便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
其实,事关公众安全的工程,慢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的速度,不能切实保证质量。可以说,以往不少出事故的地铁工程并不全是人们所谓的豆腐渣工程,因为出问题的并不是建筑材料本身,而是施工单位不到位、不走心的操作流程。在工程人员安全意识普遍崩塌的情况之下,人心的“豆腐渣工程”才是最严峻的问题。

匠心精神不可少 港铁经验值得借鉴

相比内地地铁施工地段坍塌事故不断,在1979年就开始运行的香港地铁,凭借其高准点率、低事故率,成为世上数一数二的优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即使在最近暴力事件不断发酵的乱局之下,港铁仍然几乎“零”安全事故。甚至有人在朋友圈里调侃道,香港的地铁太牛了,即使前一天被扔了汽油弹,第二天也能照常运行。这虽说是玩笑话,但令人不得不服港铁在维护公众安全方面的靠谱。
虽然近年港铁也出过一些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其坚持的“匠心精神”确实值得内地学习。
这种“匠心精神”最大的表现,就是不赶工期,不求速度,真正以安全为第一要务。这在港铁看来,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香港民众一直诟病港铁修地铁工程真是太慢了,等到天荒地老也建不起来。这其中不是真的拖沓,而是一种专业和精细,一定是以极高的质量标准来操做,不放过工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
据悉,港铁不仅在修建过程中对工程各处的地质状况细节格外关注,都要经过多番的论证和考察。如果工程中出现细微的误差,即使通过了专家学者的认证,也一定要究查出问题的源头,才能进行修复和改善。
而在地铁运行和施工的过程中,港铁更是对地铁沿线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使得所有异常情况得以及时反馈,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在立法会批准之下,港铁更有权利要求周围一切干扰地铁行车和施工安全的其他建筑工程暂停,以确保公众利益得到最大的保护。
此外,港铁整体设计规划的高度人性化也值得学习。常坐港铁的人会发现,下来地铁,往往在最近的范围内便可以找到出租车、巴士等其他配套交通工具。这其实是港铁在建设地铁线路之初就做出的精心规划。
从1998年起,港铁更是推出多项改善措拖,以方便伤健人士使用地铁。包括在车厢内加设轮椅专用位置、失明人士引导径、阔闸机及升降机等。如果有使用轮椅的人士上下地铁,都会有专门职员帮忙。
其实,这种注重细节、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也是香港精神的一种缩影。虽然近年来内地不少城市的经济已经赶超了香港,但是在城市治理方面,内地一线城市与香港的差距仍然存在。香港在现代化治理方面的成熟经验不仅是香港极大的优势,更为内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地铁塌陷事故频发的大背景,其实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避免地铁塌陷事故背后的原因,不仅要正视背后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警措施,更需要学习借鉴相关的治理经验。尤其是如何将“工匠精神”真正注入每一个工程参与者的心中,才是改变现状的关键。唯有每一个参与者都抱着安全至上的态度,并且身体力行,我们的城市才有可能变得“脚踏实地”,令人安心。

(Visited 23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