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為社會大眾傳遞事實真相、提供公平客觀報道的平台。然而,在持續幾個月來的香港反修例事件中,中立客觀的新聞報道似乎在香港社會一度隱形。媒體本該堅守的責任意識和職業準則在鮮明的政治立場中遭到丟棄。


反思今日現狀,香港暴力的火苗越燒越旺,至今仍未停息,無論是立場先行的部分香港本地媒體、一些魚龍混雜的網絡媒體,還是以偏概全的個別外國媒體,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部分港媒:只問立場,紛紛站隊

自從6月香港的亂局開始,不少港媒都立場先行,紛紛站隊,執着於把鏡頭對準警察,反而對激進示威者的暴力行為少有提及,新聞中的真實客觀性已經被排在最末位。
曾有人拍到過一張街角各大媒體將鏡頭聚焦於警察舉槍的畫面,動蕩中一些媒體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餘。
不少港媒報道中不僅絕口不提示威者的先行攻擊,也不播放暴徒施暴畫面,只展示警察朝着“無辜市民”揮舞警棍、發射子彈的兇狠畫面。而危急情況下,警察鳴槍一響自衛、隨即“拔槍”的畫面,永遠會成為港媒報道並加以渲染的重中之重。
新聞中完全不呈現前因後果,記者們的鎂光燈只等着執法者開槍的一刻、發飆的一瞬、揮棍的一剎。尤其是《蘋果日報》,為了大眾吸引眼球,幾乎在反修例期間的全部新聞操作都是相同的:報紙封面上清一色都是暴徒被打後血淋淋的場景,還有年輕女孩哭泣的畫面,而永恆的主題都是“警察鎮壓示威者”。
但香港媒體這種同情示威者、苛責警察的雙標卻在此次社會風波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各大媒體極其具有導向性的報道和直播,讓許多無法身處現場的普通大眾,對示威活動產生了一定的刻板印象,也醞釀出“無條件支持示威者”的情緒,進而導致香港社會至今仍有許多人不願與暴力割席。
曾有香港市民指出,當他們從電視滾動新聞中看到警察在示威現場毆打示威者,往往會冒起一股無名火,不分緣由地趕赴現場支援示威者。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甚至不再只是事件的觀察者,而變成了運動的間接參與者,成了示威者呼籲市民上街的“傳聲工具”。
而一些港媒的不中立、不專業,不僅是在自身新聞內容製作方面有問題,更是對其他懷有不同立場的媒體,大加攻擊。
早前,已經有多個內地記者在港採訪期間被阻礙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的例子。早在8月5日,有一名中國通訊社女記者當天在地鐵站採訪期間,因拍下示威者圍堵港鐵的行動而被重重包圍,激進示威者強行要求她刪去照片並出示記者證。而同在現場的一名香港電台記者,不僅沒有幫助,還站在激進示威者的一邊勸說該名女記者刪除照片。
8月20日,香港警方例行記者會結束後,現場20多名港媒記者突然將同在發布會會現場的廣東衛視女記者陳曉前團團圍住,原因是他們認為該記者在記者會上拍攝了其他在場記者。多家港媒不僅強迫陳曉前出示證件,還無端指控她為假記者,懷疑她是警方工作人員。警方屢次嘗試護送該記者離開現場,卻遭阻撓。
一些港媒不停地帶風向,還讓香港社會出現了大搞輿論“白色恐怖”的現象。此前香港TVB就因被指為“紅色媒體”而遭到示威者抵制,使日本飲料公司寶礦力水特也配合其行動,撤銷TVB廣告。曾經多元包容的香港媒體文化,竟然淪落至此,實在令人哀嘆。

個別外媒:以偏概全,引導風向

再看外媒。梳理一下大部分西方媒體對香港此次事件的報道,就會發現不少外媒和港媒的論調差不多,基本都一邊倒,有以偏概全之嫌,甚至還會引導輿論風向,刻意損害香港在國際上的形象。
例如,污名化香港警察,批評警方使用“過度武力”,但對某些暴徒攻擊警方的現象輕描淡寫,或者根本沒有提及,甚至將其美化成“正義的事業”。
在7月30日暴徒包圍葵涌警署一事中,一名警察舉槍的圖片被拍到,許多外媒都大肆報道,形容警察“真槍實彈”對準“手無寸鐵”的示威者,故意煽動讀者對香港警察的憤怒與對示威者的同情,英國《衛報》發表了題為《香港警方用霰彈槍威脅示威者》的新聞。這些外媒還將新聞放在網站首頁顯眼位置,吸引點擊率。
8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還報導稱,香港警方在處理荃葵青遊行活動中,曾向示威者使用汽油彈。但隨後在8月28日,香港警方在記者會上播發了原始片段畫面,其實這枚汽油彈是示威者襲擊警方的。警方指出,相關片段是遭人惡意刪改、污衊警方,嚴重不實,企圖掩飾示威者惡行。即便CNN隨後已對其不實報導進行道歉,但其對香港警察的抹黑卻無法挽回。
不過這些有失公允的報道發布後,也引起了國外許多網友的指責。有網友指,Youtobe上曾故意剪去之前近百名暴徒用棍棒攻擊兩名警察的畫面,這是在誤導大眾。不少網友還感嘆CNN充滿偏見,違反了媒體的道德準則。

網絡媒體:謠言四起,語言暴力

如果說傳統媒體在此次事件中只是沒能保持足夠的冷靜中立,那麼網絡媒體的謠言四起、言語暴力,則直接導致了香港事態的惡化。
在香港,做網媒的門檻很低。2017年9月,新上任的特首林鄭月娥宣布設立香港網媒採訪申請機制,稱只要媒體有兩個人,通常是一名編輯、一名記者,每半年發行一次“出版物”(所謂出版物沒有審批標準,隨便印幾張紙都可以過關),就可以申請成為合法網媒,採訪所有政府活動及出席大小記者會。相關條例甚至沒有規定網媒員工必須是全職,於是,自此香港的網媒“記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而網媒的魚龍混雜就在此次的反修例風波中充分體現出來。很多自媒體、網媒根據主觀意願,通過鏡頭即時描述事態發展,在網絡上肆意傳播片面,甚至虛假的信息,造成社會局勢的一再惡化。
例如,香港科大學生周梓樂不幸墮樓喪命一案,即使警方否認曾與周梓樂衝突,香港主流媒體亦指周梓樂墮樓原因未明,但網上仍有諸多傳言將矛盾指向警方;還有不少網媒文章在網上宣揚8·31港鐵太子站多人在與警察衝突中送命,將口述的故事情節被放大,雖然已經多次被官方否定,但民調顯示全市仍有一半的人認為在事件中有人被警察毆打致死。
此外,近期也有不少於網絡流傳的暴力“文宣”,都是在用謊言去包庇暴力示威者。早前馬鞍山有一名中年男子被“黑衣人”淋上易燃液體後點燃,片段在網上流傳不久後,馬上有網絡紅人出來指“火燒人”是特技演員飾演,片段是預先拍好。還有示威者在網上宣揚“殺死香港警察子女”等暴力言論,傳播極端情緒。
連美國彭博社早前都發文評論稱,“假新聞”正在煽起香港暴力與憤怒,令局勢火上加油,還在d加劇香港社會的兩極分化,專家擔心恐已到達無法修補地步。
可以說,在如今不斷惡化的亂局之下,香港正在被推向一個危險的深淵。如果媒體仍然無法發揮作用,客觀公正地將真相訴之公眾,只會令社會的裂痕越來越大,變得無法彌補。
不僅媒體自身需要堅守職業準則,努力找回那份已經缺位多時的公正中立,同時,社會的監督,政府的管治在其中也必不可少,只有當全社會不再對偏頗、不實的媒體報道不再縱容,第四權才不會被濫用扭曲,這些亂象才能真正消除。

(Visited 47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