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下的中國:從抗爭氣候到政治抗爭
霧霾留下的疑問:開啟民智
如今,彌漫了大半個中國、影響涉及近5億中國人的霧霾留下了什麼?這個迄今被懸置的問題,很多人根本還來不及去想,一股嗆人的氣味,裹著抗生素耐藥菌,在不知不覺中又逼入了他們的胸中。氣喘吁吁後,掙脫的人們克制著強烈的挫敗感,直面一個新的疑惑——針對霧霾鋪天蓋地的討論過後,我們能走出困頓嗎? 幾年過去了,不可否認,霧霾教會了受困者幾個道理——經濟建設和環境治理難以兩全;毒霾逼使中產階級洶湧出走,他們主動選擇了另一種生活;而強大到可以震懾當權者的公民社會在霧霾抗爭下會再度歸來;重霾下,學校到底是「上課」還是「不上課」都可以蛻變成巨大疑問,割裂著教師、學生以至家長的價值觀念。 這句就是魔幻現實主義下的中國,可霧霾還帶來了什麼?霧霾的變異:問政工具
2015年2月,當柴靜帶著《穹頂之下》再度出現在螢幕前時,她還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名為「霧霾政治學」的學術名詞。生態政治學下的霧霾:誰是受益者?
當任何一個人把政治和氣候聯繫在一起時,這並非有關部門所說的別有用心,而是以一個更深的視角探討其本質,這種本質包括在公共空間中不同利益團體的博弈,以及權利的分割。 我們在研究生態的時候,考慮的是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但在生態政治學(ecopolitics)的層面上,是去揭示人類活動的動機以及權力行使的真相。 若放在中國的特定場域下,這種生態政治則具象為霧霾製造者和「吸霧者」的博弈,而在宏大的博弈敘事中,當權者是公正地裁決紛爭還是傾向於某方?另外,當權者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是否當權者本身就是一個既得利益者? 在資訊通達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人民成為了一個主動思考的動物,他們有能力分析這種利益的博弈了。而另一個需要迫切面對的問題是,當「早發財早移民」的問題落在你面前時,你要搞清楚——在遭受霧霾後,你是不是那個有能力移民的人?(Visited 4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