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心中的亞洲美食天堂。在這樣一座融合古今、匯聚中西的國際都會,每個來到香港的人都可以找到屬於他自己的那一份味道。食物,也是文化最好的載體。一家家小小的食鋪便構成了香港包容開放的文化。香港對世界各地人們巨大的吸引力,從餐廳門前絡繹不絕的人流便可見得。
然而,昔日人們尋覓美食的熱鬧景象,卻在近四個月來的反修例風波中蕩然無存。連月來,餐廳食鋪門庭冷落,生意慘淡,幾百家店鋪被迫結業。亂局之下,香港失去了“美食之都”的光芒。


在這危急關頭,李嘉誠終於出手了。根據李嘉誠基金會官網的消息,基金會早前宣布捐款10億元資助當前香港中小企業的應急錢計劃,第一期將先動用2億元支持香港飲食業,到11月底,合資格的餐飲業中小企將獲贈現金6萬港元。
基金會表示,為令資金儘快送到有需要協助的食肆手上,撐過艱難時刻,基金會將制定最簡易的批核過程,只要申請者符合中小企定義,僱用少於50人,持有效商業登記及飲食業牌照(普通食肆 / 小食食肆 / 燒味及滷味店)便可申請。
其實,在這次香港的反修例風波中,受到嚴重影響的不僅僅是餐飲行業,旅遊業、零售業、酒店業等其他行業都損失慘重。為何李嘉誠基金會在第一批應急錢捐款中,首先就將目光投向餐飲行業?仔細想來,這個舉動背後頗有深意。

首先的考慮必然是出於經濟層面的。據統計,至今香港餐飲業生意額損失約75億元,不少餐廳員工被迫放“無薪假”,自6月以來已經有超過200間食肆結業。餐飲業界人士直呼,現時的狀況比2003年SARS期間還要嚴峻。
當下,一些食肆和小商戶仍想竭力苦撐,希望生意有改善,但業界預測,若當前的示威活動持續,動蕩亂局久不平息,受到相關政治及經濟等因素,預計未來訪港旅客人數將繼續下跌,本地消費意欲亦減少,恐怕大量商戶會選擇“投降”,出現災難式倒閉潮。
同時,這種經濟打擊是“由下而上”的,會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蔓延。飲食業看起來是最基層的行業,但是當產業鏈的消費一環受損,影響勢必一環扣一環地向上游延伸,最終造成更為嚴重的破壞。
但除卻經濟的考量,飲食更與文化、精神層面緊密相連。
食物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香港的美食,從來都是選擇多元,豐儉由人。港式奶茶、菠蘿包、車仔面一直都是人們了解香港文化最直接的窗口。從本地的街邊小吃到正宗的環球佳肴,在香港,每一家餐廳食鋪都代表着一種香港情懷。
這種兼具中西特色的飲食亦是香港文化的一個縮影,是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點最大的魅力所在。唯有美食最能溫暖人心。如果這些飽含着人們獨特記憶的小店在社會的風暴中倒閉、離開,那麼從風暴中再次醒來的香港就將變得殘缺不全,美麗不再,對常居於此的港人來說更是精神層面的長久的失去。
此外,食物更是精神面貌的直接傳遞者。眾所周知,金融是香港的支柱,但其實,美食才是香港的靈魂。這樣說,不僅僅是出於餐飲行業帶來經濟效益的考量,更因為港人紮根飲食行業,精益求精,體現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追求。
香港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獅子山精神,強調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而做餐飲是不少香港草根通過奮鬥、改變命運的起點。像很多人熟悉的“灣仔碼頭” 創始人臧健和,在人生的低谷時期白手起家,自製木頭推車,擺水餃攤,憑着出眾的手藝和一股韌勁,硬是把小攤食品發展成了家喻戶曉的水餃品牌,書寫了一段“水餃皇后”的傳奇。
李嘉誠作為昔日獅子山精神的代表, 在此時出手相助,是希望與港人共勉,更是一種獅子山精神的傳承。在香港喪失希望的時刻,只要獅子山精神還在,就能找回更人精神上的光亮。
古有“民以食為天”,今有“唯有美食不可辜負”。說到底,只有讓人們日日光顧的小食店、餐廳重新生意興隆,熱絡起來,才能使如今冷冰冰的香港多一絲煙火氣息,才能讓這座城市中生活的千千萬萬人,在黑暗中找到希望,對未來揚起信心。

(Visited 16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