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欲在波斯灣護航為何受挫?
美國現正在策劃組建一個反伊朗聯盟,來自不同國家的軍艦應為油船護航 , 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德、法、英三國的先決條件卻各不相同。
歐洲欲在波斯灣護航為何受挫?美國敦促盟國參與其組織的在波斯灣等地的護航。德國堅持不參與美國主導的行動,而只履行所謂的“歐洲使命”。但英國卻在此時占到了美國一邊,“歐洲使命”也隨之受挫。
美國的敦促
鑒於美國和伊朗在波斯灣衝突的升級,美國現正在策劃組建一個反伊朗聯盟。在由美方所籌畫的一個代號為“哨兵”的國際行動中,來自不同國家的軍艦應為油船護航。 據報導,位於佛羅里達州坦帕的的美國中央司令部指揮中心軍方人士7月下旬曾詢問盟國代表能否提供船隻或飛機。
美国中央司令部在一份聲明中並宣佈:“ ʻ哨兵ʼ行動的目的是要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和阿曼灣周圍的國際水域促進海上穩定,確保安全航行, 並使緊張局勢逐步降級。”
此前,美國7月中旬就已在敦促盟國派遣戰艦在波斯灣保護商船。美國政府代表並在布魯塞爾與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北約成員國的外交官進行了接觸。柏林稱,這僅是“非正式的交談”。此外,美國還向其他國家通報了自己保護航行自由的倡議。據稱,美國國務院另讓國防部和國務院官員與外國外交官在華盛頓會了面。美方聲稱,為了確保船隻安全通過波斯灣,需要多國共同作出共同努力。據北約圈子內人士透露,最初只有像荷蘭、丹麥和挪威那樣的國家表示了參與護航行動的意向。
就歐洲大國而言,情況有所不同。德國海軍至今在波斯灣並不擁有軍艦。一旦德國參與該地區軍事行動的話,從原則上來講,聯邦國防軍可以提供輕型護衛艦、大型驅逐艦、偵察機和偵察衛星。 當然,聯邦國防軍的任何境外軍事行動都須經聯邦議會的批准。
而法國和英國在波斯灣地區則均有軍事存在。10年以來,法國在阿聯酋就一直擁有軍事基地。而英國2018年在闊別近50年後又回到了海灣國家巴林的基地。
由此可見,要在波斯灣執行護航使命,德、法、英三國的先決條件各不相同。
此外,按照在漢堡的德國船東協會(Verband Deutsche Reeder)的估計,現今在阿曼灣和波斯灣最多只有20艘船隻是由德國人經營的。其中,至多僅有5艘大型油輪。擁有其中一艘油輪的漢堡恩斯特·雅各布海運公司(Reederei Ernst Jacob)安全總監彼得·尤爾·克裏斯特森 (Peter Juul Christensen)就聲稱: “我們對波斯灣的軍事衝突升級感到擔憂。向該地區派遣軍艦只會使現今階段的狀況更趨惡化。”
德國的態度
德國社民黨人、外長海科·馬斯(Heiko Mass)從一開始就為參與在波斯灣的護航行動提出了條件。他聲稱,對於德國政府來講,首先必須弄清的問題是: 海軍行動是得到聯合國還是歐盟的授權? 這位德國外長並指出,德國政府所注重的是,一種可能的海軍使命是作為純粹的歐洲計畫來履行的。他認為, 只有當德國、法國和英國同心協力,外交手段才有希望取得成效。馬斯還強調: “我們不會參與落實美國ʻ極限施壓ʼ的戰略。”“我們在當地的行動必須具有歐洲的面貌。”當然,社民黨議會黨團內一些重要人物即使對“歐洲使命”也仍持懷疑態度。
但德國基民盟主席、新防長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不久前在其就任防長時發表的演說中則聲稱:“正是在這個時代,我們的聯邦國防軍是我們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在霍爾木茲海峽的事態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 而在馬斯明確表態德國不會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在波斯灣的護航行動後,雖則克蘭普-卡倫鮑爾仍聲稱,尚未對美國與此相關的請求作出最終決定,但估計她也不會冒這個險,讓德國海軍參與由美國主導的行動。而在野的綠黨主席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和自民黨議會黨團副主席亞曆山大·格拉夫·拉姆斯托夫(Alexander Graf Lambsdorff )則均對德國履行“歐洲使命”表示了支持。
當然, 慕尼克安全會議主席沃爾夫岡·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 最近撰文則聲稱,德國在伊朗核協議問題上和霍爾木茲海峽衝突中已受到挑戰, 並呼籲自己的國家“現在要承擔起責任”。
伊辛格在文章中強調了歐洲和德國“對美國實力的依賴”。為此,他提到了在阿富汗執行使命的聯邦國防軍,並認為,“如果18年以來沒有美國的飛機、直升機和衛星偵察,聯邦國防軍幾乎就不能生存”。這位慕尼克安全會議主席還指出:“我們在波斯灣也將會處於這種依賴狀況。”“ 因而,一個沒有華盛頓軍事庇護的ʻ歐洲使命ʼ將是不負責任地承擔風險。”按照伊辛格的說法,在2011年多國武裝干涉利比亞時,法國和英國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經驗。
實際上,這位老資格外交家在這裏已點出了德國朝野諸黨中不少人所推崇的“歐洲使命”的軟肋所在, 那就是依然離不開美國的支持。 這裏所謂的“歐洲使命”實質上仍將會是改頭換面的“歐美使命”。當然,伊辛格也給歐洲人出了點子,他要歐洲人推行一種雙重戰略,“那就是一方面在首腦層面上就核協議和安全政策地區對話提出外交倡議,另一方面又在波斯灣履行歐洲海軍觀察和護航使命,目的是要強調歐洲對衝突降溫的興趣”。這樣,至少還能顯示出歐洲人的獨立性。
英國的決定
在這次美伊衝突的過程中,英國的行動甚為詭譎。在特雷莎·梅(Theresa May) 執政期間,7月4日,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曾在直布羅陀海峽扣押了據稱是向敘利亞走私石油的伊朗油輪“格蕾絲1號” ,從而引發了伊朗和英國之間的外交爭執。此後,伊朗也扣押了一艘途徑霍爾木茲海峽的英國油輪。時任外交大臣傑裏米·亨特(Jeremy Hunt)隨即便提出要組建“歐洲護航艦隊”的建議。德國等國為此還表達了參與“歐洲使命”的意向。但在鮑裏斯·詹森(Boris Johnson)上臺後,這位英國新首相卻把歐洲夥伴拋在一邊,決定讓自己國家參加由美國主導的護航行動。
據報導,英國海軍並已行動起來。除英國皇家海軍護衛艦“蒙特羅斯”號(HMS Montrose)外,英國皇家海軍導彈驅逐艦“鄧肯”號(HMS Duncan)也在護送英國船隻通過伊朗和阿曼之間的海峽。
雖則英國從扣留伊朗油輪到提議歐洲在波斯灣護航再到參與美國的“哨兵”行動這三部曲中包含有不少國內政治因素,據稱,在扣押伊朗油輪時亨特正與詹森角逐保守黨黨魁,因而想藉此來為自己加分,但這種折騰也讓歐洲其他國家跟著受罪。
《明鏡》週刊最近發社評稱: “在這場衝突中,倫敦至今曾堅定地站在柏林和巴黎一邊。”“相反,梅的接班人詹森卻站在美國一邊,英國現願意參加美國主導的行動。甚至不能排除在詹森掌管下的英國將會完全退出伊朗核協議。”
曾任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的中東問題專家瓦利·納斯爾(Vali Nasr) 不久前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則毫不留情地對歐洲進行了抨擊, 並特別提到了英國人7月上旬在直布羅陀海峽扣押一艘伊朗油輪事。納斯爾指出:“伊朗危機也暴露出歐洲人是如此虛弱和無能。”“這證實了伊朗人長期以來所擔心之事,那就是歐洲人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延長手臂,並對激化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8月15日,英國海外領地直布羅陀最高法院頂住美國方面的壓力,作出釋放被扣伊朗油輪“格蕾絲一號”的裁定; 此外,該油輪上的船長和三名船員也已獲釋。但願作為多極化世界一極的歐洲能讓這場美伊衝突有所降溫,而不是給衝突火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