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經濟學家葉檀 – 中國經濟不會崩盤但要過緊日子
創造業轉型不容易[/caption] 從每年GDP雙位數字增長到現在每年增長都低於至8%的數據,不少人都說中國經濟的嚴冬來臨,對中國經濟走入下行線,有認為要硬著陸了,甚至會崩盤;也有對中國政府可以掌控讓其軟著陸的信心;更多人認為中國經濟一路下滑長期不着陸的。葉檀在接受《超訊》訪問時強調,中國經濟不會崩盤,有信心中國政府的調控能力,但中國已經開始在過緊日子了,而且會繼續有一段時間的緊日子。 在葉檀大量的經濟論述中,無論是文章,還是電視節目的評述以及演講中,涉及中國房地產、製造業、貨幣政策等內容,從宏觀到微觀,面很廣,信息量大,給讀者、觀眾很有意義的參考價值。葉檀對《超訊》表示,「中國經濟有很大的問題,但是不會崩盤。制度跟不上市場演進的步伐,我們的制度導致很大一部分資產配置是低效的。」 葉檀認為,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經濟、區域發展二極化明顯,但各地的經濟特點正在形成,中國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發展時代。東北經濟很差,東南雖然也比較差,但是創新能力比較強,「中國最有前景的企業騰訊、華為都在華南地區,地區不平衡很明顯,地區特點也很明顯,比如同樣是小鎮,浙江的烏鎮等會變成國際上比較知名,互聯網會議也在烏鎮開,但中西部地區的小鎮就非常的沒落,其實也有很多資源,但是資源沒有開發出來就非常沒落,所以不同地區之間差異非常大。」
實體經濟非常的差
中國東部某些地區,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開始打造追求文化生活的。葉檀指出,但中國有的地方飯都吃不抱,像西部的地方,由此造成的是階層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而行業分化也很明顯,製造業、重化工業、資源行業不好,雖然說煤炭16年在上漲,葉檀認為這是貨幣現象,也是去產能過程中預期發生變化導致煤炭價格上升,但不能說明中國實體經濟好轉。「中國九月份的數據表明,民間的投資量只有2.5%,這是一個相當低的數字。刨除通貨膨脹我認為就沒什麼增長。為什麼大家都不投資了,說明實體經濟是很差,非常的差。但是回過頭來看另外的行業,金融、新媒體、IT、大數據分析,要找人才都找不到,非常緊俏。行業之間完全不一樣,有的水深火熱,有的花團錦簇,在中國同時都存在。」中國面臨一個多元化的過程,其管制、治理手段需要多元化。以下是訪問的主要內容。 超訊:中國經濟不可能崩盤,還是可控的,但是未來我們會不會過幾年苦日子或者緊日子? 葉檀:我們已經過緊日子了。 超訊:這些苦日子或緊日子表現在哪些方面? 葉檀:表現的方面主要是,第一是它的紅利時代結束了。投資什麼?王健林都去做文化、做影視了,都在轉型做金融去了。其實最直觀一點說,幹什麼都不賺錢,幹什麼都容易虧本。跟國企做生意有賬期,這是慣例,以前錢肯定可以拿得回來,現在未必,有的國企債務就違約了;民企之間更加不用說了,那個三角債啊、擔保債一大堆事情來了。第二,更不要說未來的趨勢也不太看好。 超訊:未來趨勢不好表現在哪些方面? 葉檀:未來趨勢不好是表現在信心裡,最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有評述,說現在民企不投資,因為不賺錢它不投資,國企也沒有方向,怎麼投都是錯,它也不投資。還有,看到的數據是,現在人民幣利率無論如何也比美元高,比歐元要高。我們也看到,匯率雖然在下降,但是英鎊也在下跌啊?這種時候為什麼中國表現得特別明顯?就是資金大規模地外流。日元下跌的時候,沒有看到日本的資金這麼大規模地外流。民眾對人民幣信心波動
超訊:為什麼? 葉檀:日本人也移民,但是日本人的GNP要比GDP高得多,因為日本的企業、國民在海外創造的財富加起來支撐了日本這個國家。中國是不一樣的,中國移民之後,他就不是中國人了,他就不算我們GNP了。所跟日本是沒法比,完全不一樣。我們要反思一下,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利率不算低,匯率是在下降,也不算下降太離譜,但是為什麼我們對於人民幣的信心這麼容易波動?只要一跌,大家就發瘋,就覺得天要塌下來,然後所有人都想把錢換出來。其實這是一種信心崩潰,沒有安全感。 超訊:沒有信心支撐,所以L型經濟的下面一橫會很長? 葉檀:非常長!還有一個問題,也是中國目前經濟的大問題。我們經常說製造業要轉型要轉型,很難轉過來,起碼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是轉不過來。有很多人在做夢,說中國中西部製造業整體轉型,東部能轉過來就不錯了,廣東、浙江能轉過來就不錯了,中西部別指望它轉。我做過一個調查的,你們看教育數據就知道了,中國大部分出來的農民工朋友,是2.4億的流動人口,裡邊差不多都是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受到的教育大概就是九年義務教育,我們絕大部分的勞動者、工人,他都是初中。畢業就出來工作,所以這一部人他必須要經過再一次的培訓才能成為工人,然後你還要有其他配套讓他可以在城市落腳,這一部分人變成一個專業有素質的勞動者就需要兩代人,甚至更長的時間。假設在一個很小的低級市開一個高端的製造業,工人你都找不到。 超訊:那還有一個問題我就在想,為什麼要讓製造業都轉型,其實很多時候是升級,我們的日用品,很多基礎設施所要的跟製造業都是分不開的。調的製造業轉型,都轉到服務業,轉到其他的領域,還有大量的市場需求誰來完成? 葉檀:是的。但是問題是說,這是被逼的,這是倒逼的。不是我們想轉型,因為只要日子過得下去,誰也不想轉。主要是日子過不下去了。如果開一個傳統的模具公司,關鍵問題是以前這模具賣60萬,現在在東莞只能賣3萬,它根本不能覆蓋成本,而材料、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根本過不下去。我看到的那種做鞋的工廠,去以色列買個3D打印機回來,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每次24小時鞋的模具就出來了,自然而然就更新換代啊!模具廠就完蛋了。很明顯,模具廠不轉也得轉。 [caption id="attachment_363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Visited 9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