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葉檀現象
葉檀[/caption] 一篇葉檀撰寫的「我眼中最無前途的十個中國城市」評述文章在網上走起,引起網絡強烈的支持、反駁甚至謾罵群情。點擊相關評論標題,短短一個月,百度上有24萬個相關結果,Google搜索引擎上也出現了數十萬的相關結果。因為單一文章,把在網絡上紅起的財經評論家葉檀推上了風口浪尖。 之前,葉檀還推出了,「我眼中最有經濟前途的十個中國城市」,被推崇的城市自然低調保持風度。而不被看好的當地經濟學者、媒體、有些市民無法忍受自己所在城市遭批評,群起而攻之。人民日報海外版也發表文章,加入隊列,維護被批評城市的輿論攻勢。葉檀以我不後悔寫《我眼中最無前途的中國十個城市》統一回應,「寫這樣的文章,我希望有助於當地的發展,通過相對來說是第三方的獨立眼光,更快找到癥結解決問題。」平復網絡爭議。 網絡時代,一篇評述引起的互聯網波濤如此之烈,除了評述本身,更因為葉檀的個人影響力。這位被冠以「財經女俠」、「毒舌善心」的女性財經評論家,受到互聯網的擁抱,在中國財經界的網上網下受到歡迎。上百度輸入「葉檀」,顯示:「百度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9,710,000個」,在Google上是400多萬條。輸入另一位著名財經專家「郎咸平」,數據顯示:「百度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7,680,000個」。 無從考證葉檀是否當今中國網絡最受關注的財經專家,但大數據還顯示不出哪一位財經專家的網絡相關結果排名可以超越葉檀。再細細察看相關結果的條目,都是葉檀對時下經濟的評述,少有專門報導葉檀本人的新聞甚至八卦。在網絡上要找到葉檀的故事還真難。 互聯網擁抱的葉檀,是歷史學博士,有關她的介紹中沒有官方頭銜,沒有官職,不是教授、研究員,冠名只是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每日經濟新聞》主筆、《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央視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在《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週刊》、《財經國家週刊》、FT中文網等多家媒體開闢財經評論專欄。主要從事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等領域的財經評述。一位互聯網擁抱的新銳財經評論家。 現時應因中國經濟的財經專家很多,大體可以分為二部分。大部分的專家在體制內,都以為當政服務成為智囊為榮,他們所做所為都是想影響上面的人,影響決策者;另一類是體制外的財經專家,沒有職務,不拿政府的錢,是以互聯網為平台,為中產平民提供財經意見,不是想影響誰,而是站在市場的角度,盡可能的維護公眾利益。把自己的知識、分析與公眾分享,以自己的才識和判斷受到網民歡迎,成為互聯網擁抱的財經專家。
站在中產階層的立場
葉檀就屬於後者。在接受《超訊》訪問時,葉檀表示,我有個根深蒂固的觀點,從歷史上看,民眾跟統治階層是互相影響的,當民眾極其不理性的時候,你是不能奢望有一個很理性的統治精英階層。 [caption id="attachment_362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觀點犀利、邏輯清晰
毫不誇張的說,互聯網塑造了這位網絡經濟學家,但她受到網民歡迎的理由卻遠遠超越互聯網本身。網友們喜歡葉檀是由於她的才識,由於她文字中透露的那種毫無顧忌的仗義執言。觀點犀利、邏輯清晰、語言直白的評論分析,一點不拖泥帶水的文字,讓讀者讀來賞心悅目,也給關心中國財經的網民提供了到位的參考意見。 當然,葉檀並沒有遊離中國權威學術界之外。2010年,在新屆兩會召開前夕,時任總理溫家寶邀請了各部委及一批經濟學家參加圓桌會議,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徵詢意見。葉檀也在受邀之例,是少有的非體制的財經專家。和體制內的經濟學家坐在一起,葉檀提供的是與金融相關的負債率方面的意見。中國進入互聯網經濟,互聯網財經專家的意見顯得格外重要。 那些科班出生的經濟學家對她都有很好的評價。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評論,「葉檀對中國問題的觀察非常細緻到位,對正處於快速轉型、變遷的中國社會來說,葉檀的多方位視角尤其珍貴。」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復興與崛起道路上激動人心的變革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縱觀全局的戰略思考,也需要貼近現實的密切跟蹤與記錄。歷史藏於細節之中,在宏大的敘事與細節的結合方面,葉檀以她的勤奮、 敏感和獨立思考,作出了富有影響力的探索。也許讀者並不一定都贊成她的結論,但是,這些長期跟蹤形成的思考成果,有著特有的參考價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先生,對葉檀如是評價。 [caption id="attachment_3620"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
解讀歷史的鑰匙在於經濟
人生的選擇,往往就是在不經意中的啟動。一般人要找到歷史和經濟之間互通的軌跡並不那麼容易。葉檀踏上了財經評論的上升軌道,是在而立之年,葉檀從歷史學走出來,一是因為個人生活的原因,再是她離開了體制,需要再找方向。 葉檀對《超訊》說,覺得自己不是安分的人,不會安於平淡;另一個是學歷史的,並不知道歷史怎麼運作,所謂的那種政治史、後宮史,都不是可以解讀的鑰匙。「解讀的鑰匙就在於經濟。我現在懂了經濟後再回頭去看歷史,通了很多。」 其實,初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葉檀在經歷了學校、科研單位及媒體的轉換後,她確立了一個判斷,在中國,政治、法律都沒有前途,個人可以發揮的餘地有限,冥冥中覺得,財經才有出路。「不是我喜歡什麼,而是知道了什麼工具重要。」從走進《每日經濟新聞》開始
敲開財經之門是從走進《每日經濟新聞》開始。葉檀成為撰述人,每天必須寫一篇財經評論。時任總編老何是一個有新聞理想的報人,他要求葉檀每天寫一篇財經評論,這對初涉財經的葉檀屬天方夜譚的神話。 雖然,頂著博士頭銜,葉檀自知,這不是經濟學博士,很難將之作為財經敲門磚,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證明自己行。老何說,說民國時那些上海報人在四馬路不是每天都寫一篇評論嗎?人家那時候做得到,你怎麼做不到,其實就是一個習慣。「現在中國啊,他說,老報人的傳統已經丟失了,已經沒有了。民國時代,那些人不管在幹什麼,天天一篇社論出來,而且影響很大。」老何對葉檀說:你試試吧。 無論是養成習慣還是試一試,這對初入門檻的葉檀談何容易。葉檀說,她不是一個好學生,上課還老是睡懶覺,但書看的多,會跟老師私下作交流的習慣,讓她作了有益的補償。初入《每日經濟新聞》,天天與老何交流,成為葉檀轉型的重要過程。 雖然老何不是學經濟的,但他的新聞功底為葉檀打開了一扇窗。「很多基礎訓練受他的影響,他可能不會教導我經濟學的理論,他會告訴你說,怎麼把這篇文章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個就需要邏輯。然後再結合我以前受的那些訓練,我就知道這個文章架構要怎麼樣,這就是最起碼的基礎。」 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葉檀每天先梳理邏輯,搭起文章的架構,然後尋找財經論證,最後得出結果,熟練後,才開始討論文章風格。「走上這條路,是被逼出來的。」
和如今一日可以寫幾篇文章相比,那時就是一天一篇還真讓葉檀焦慮。有時都要拖到晚上十一點編輯來催稿,還交不出來。那段時間天天要弄到後半夜。「走上這條路,是被逼出來的。」 被逼的還有財經知識。葉檀說,別人以為我轉型很容易,「我當年用功連續幾年的時間天天後半夜睡,我把所有當時重要的財經報導,比如當時的《財經》雜誌、《21世紀經濟報導》,包括西方金融傳統教科書通通放在案頭,晚上把所有的這些報刊雜誌幾年的內容全部看一遍。」葉檀是個聰明人,但她絕不相信一夜可以成功的神話。 [caption id="attachment_3625"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4"]
敢在風口浪尖上表達自己立場
「葉檀:G20只是聊天飯局 不可能促進全球貨幣政策協調」、「葉檀:樂視資金鏈難題源於劉士余式的監管」、「葉檀:為什麼現階段霧霾就是解決不了」、「葉檀:實業家是如何被那些金融資本壓垮的?」、「葉檀董明:珠女士發脾氣是在猛轟資本家與投機家」。看看最近一些文章的標題,寫作人有快感,閱讀者也會亢奮、悸動。葉檀的文章,就是敢於在風口浪尖上清晰表達自己的立場的利劍。 2013年4月22日,中國第一代企業家李經緯先生去世,葉檀在《南方都市報》撰文「令人同情的李經緯」,直接了當的提出質疑和同情。「這位悲劇人物以罪人之身辭世。2002年,63歲的李經緯因涉嫌轉移國有資產6000萬元人民幣被有關人士檢舉後,以「涉嫌貪污犯罪」被捕。2009年9月3日,原健力寶董事長李經緯出庭受審。2011年11月2日,佛山中院對此案進行一審宣判,李經緯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15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15萬元。他的罪名是,「夥同他人利用職務之便,以購買人壽保險的形式,侵吞國有財產331.88萬元」。很難想像,一個見慣大財富的企業家會倒在區區300萬元的保費上。」 [caption id="attachment_3618" align="aligncenter" width="185"]
文章得罪不少權貴與江湖人物
現在的企業,只要能上市,能量都很大,只要認為文章評述對他不利,用各種方式找你的漏洞,然後找上門來。葉檀是個江南女子,原來要的生活簡單的就是有個可以照顧你的老公,坐在他騎的自行車後面,一個溫暖的家幾乎不需要去考慮很多。現在的葉檀連性格都有很大變化。「我天性是一個比較大大咧咧的人,不拘細節。現在不得不去關注細節,甚至現在連進門鑰匙放哪?包放哪裏?小包裏邊的錢包放哪裏?手機放哪裏?都形成了非常固定的習慣,這跟我寫財經文章的嚴謹是有關係的。」 原來寫評論,只要找到資料有媒體的出處就可以用了。後來葉檀發現,媒體的新聞源質量也不是太好,大家都互相一大抄,「就會導致,因為你越寫越多,越受關注,人家關注矛頭就在你。那這個時候就又逼了我去做一件事情,盡可能的在官方管道找資訊源。」現在撰寫評論,葉檀除了引用一些權威管道的資料之外,有時候也用自己一手的調查資料。 慢慢,葉檀形成了自己對於資料的判斷體系,然後再去印證。葉檀很少做飯菜,有人問起廚房事,她經常開玩笑說「我千年做一回」。不過,她卻經常跑菜場,她是自己去種菜,去收割,卻不煮飯。 對葉檀來說,這是下基層的市場調查。「對,我會去看看菜市場,我會去吃麵條。同樣的一碗,上海市中心的大排麵去年多少錢今年多少錢?包括剛才咱們去買東西的時候,我看那個鮮肉月餅的價格,我說前年是1元5角、2元,現在是4元5角了。其實是每年以一定的比例在增長。」 [caption id="attachment_361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