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來就是內地發展的起源地、避難所、加油站。只有香港繁荣稳定了,两地才能互利共贏,携手同行。

阿里巴巴最快第三季度正式登陸香港交易所,融資最高達200億美元。如果一切順利,阿里上市有望成為自2010年友邦保險上市融資204億美元以來港交所規模最大的一筆股票發行交易。

香港為阿里巴巴又創奇跡!

2014年9月曾在美國上市,阿里集資200億美元,是紐交所歷來最大的集資。但馬雲還是對香港情有獨鍾,部署赴港作第二上市,集資額又是200億美元。香港這個中國最大的國際資本蓄水池,在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及香港修例引發社會動盪的情況下,也沒讓阿里巴巴失望。

特朗普剛當選美國總統,第一位與其一同亮相會見媒體的中國企業家,就是時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的馬雲。當時馬雲與特朗普並肩而行,意氣風發,聲稱5年內要支持100萬個美國小商家透過阿里巴巴平台,將農產品及美式服務銷往中國及亞洲,創造100萬個美國就業崗位。但歷史並沒有按此軌跡前行。中美貿易戰在2018年3月爆發,馬雲的上述也化作煙雲。

由於近年來頻發的中美貿易摩擦,導致中國企業在美的業務發展頻繁受阻,5 月 24 日,已有中芯國際選擇從美國退市的前車之鑒,並且阿里在美國也因為各種原因惹上了不少法律糾紛。作為一家中國企業,阿里巴巴選擇香港是一個雙贏甚至多贏的戰略。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世界公認的自由經濟體,不缺全球資本的投入,相信200億美元的資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外國資本,世界各地的錢就這樣通過香港這個平台進入中國內地。

對於內地來說,香港更是是一個近在咫尺的國際資金池,源源不斷地提供着國際優質資本。如果僅僅用GDP來評價這座城市顯然過於偏頗。香港對於大陸的戰略意義是全方位的,國內的其它任何城市都沒有辦法承擔香港這樣的地位:香港,歷來就是內地發展的起源地、避難所、加油站,直到今天,香港仍然是內地發展的堅定支持者、自由港。

(一)

香港註定和中國革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孫中山先生的啟蒙教育就從這兒開始。

孫中山

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到訪香港大學,他演講中表述,其革命思想乃來自香港。他這樣憶述: 「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閑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孫中山先生18歲從夏威夷回鄉,數月後,便轉到香港繼續求學,從拔萃書室到中央書院,完成中學階段,旋於1887年入讀剛創立的西醫書院,直至1892年畢業。

就在距離香港大學不遠處的西營盤海傍,坐落着中山紀念公園,據說孫中山在香港生活時,多於附近活動。孫中山不僅在香港接受教育,其後提倡革命,組織興中會就是以香港為基地。可以說,香港在思想、組織、軍事和財政等方面對辛亥革命運動產生過全方位的影響。

之後,在中國社會不斷變遷發展之中,更隨處可見香港的身影。

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是重要的運輸站和聯絡點,中國抗戰在這裡與海外抗戰進聯繫。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正式成立,首要任務是為八路軍、新四軍募集捐款和物資。辦事處還向海外華僑傳播有關延安和八路軍、新四軍的消息,並協助多批華僑回國服務團回鄉參加抗戰。

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解放廣州之後,所有人都以為要直指香港,並且,第四野戰軍第44軍就駐紮在如今的深圳羅湖一側,前面就是一步之隔的「香港」。但解放軍卻突然剎住了腳步。

十多年之後,大家才知道這一招後面的未雨綢繆。中蘇關係破裂後,中國一度在國際上陷入極其被動的狀態。而就在這個時候,香港成了新中國與外部世界溝通唯一渠道,為新中國與其他勢力溝通,緩解中國外交冰凍,架起了橋樑。

朝鮮戰爭中,先後有40 多個國家對中國實行了禁運,香港再一次成爲了中轉站,華人華僑冒着生命危險,將祖國所需戰略物資不斷運送回國。霍英東的故事便發生在這期間,港英當局武力「緝私」的情況下,霍英東在香港組織了一支頗具規模的船隊,為國家運送了大量急需物資。

新中國成立後,內地出現了數次動蕩,例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和文革期間,不少人都將香港當成希望,一再發生逃港事件。是香港人民在街頭巷尾,伸出援手,接納了數以百萬計的內地同胞,這背後恰恰體現了香港與內地的血濃於水。

1963年的香港銅鑼灣
(二)

這種親情在患難中更能見真章。每當國家遇到自然災害時,香港同胞都是感同身受,最先伸出援手。1998年,中國發生了數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造成逾兩億人受災,是香港各界發起一連串的救災行動,出錢出力。在當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猛烈衝擊的情況下,香港各界捐款仍達6.8億港元,位居所有捐款地區的首位。

2008年初,南方五十年不遇的大雪災、同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的八級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大地震、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七級地震……每一次的賑災救災都少不了香港的傾力相助,以汶川地震為例,香港社會各界紛紛出手,百分之九十五的港人都曾捐款,總捐款超過兩百億元港幣,是除內地外捐助最多的地區。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展示的是回歸以後的人心所向。

在經濟上,香港更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時,港資帶頭投資大陸。 1978年,中國內地第一家來料加工廠由港商在廣東東莞開辦;1980年,香港企業家伍淑清成立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1983年,由港商霍英東與內地合資的白天鵝賓館成為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之後,西方世界資本家們才緊跟其後,改革開放的成功完全得益於香港帶動幾千萬華僑回鄉投資。至今港資在大陸的投資企業佔比還超過50%。沒有香港對內地的貢獻,又何談實現大國崛起。

香港不僅僅是內地市場經濟的指路燈,從1978年起,香港也為內地引進了不少嶄新觀念和事物。不計其數的香港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劇,從這一時間起在內地廣為流傳,影響了幾代人。

2018年11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強調,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澳門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仍然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

香港對國家的貢獻還在持續。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香港在內地新設立企業39868家,同比上升120.68%,實際使用港資899.2億美元, 占內地實際使用外資1349.7億美元的66.6%。截至2018年12月底,內地累計批准港資項目456900個,實際使用港資10992億美元。港資占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4.03%。香港更是內地第六大貿易夥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場。

僅僅是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就累計註冊港企已近1.2萬家、註冊資本逾1.2萬億元。2019年上半年,自貿片區實際利用外資占深圳近六成、占廣東兩成多,其中,利用港資22.73億美元,佔比89.7%,港企的經濟支柱作用日益顯現。

(三)

從歷史走來,毫無疑問,內地一直受惠於香港。

然而,就在當下香港社會遇到問題和困難之際,輿論中出現了很多斷章取義的觀點,傳播了很多負面抽象的印象。大致可以歸類成以下三點:

一,「香港無用論」,有些人認為,隨著內地經濟高速發展,香港對國家發展已沒有什麼用處,已成為一個普通城市,甚至還有更極端的「香港累贅論」,認為香港從不向國家交稅,是國家發展的累贅,只會不斷製造麻煩。

二,「香港落後論」,有些人認為,香港科技發展落後,經濟發展也逐漸落後,甚至連 GDP 都已經被深圳超過,言下之意是香港已經沒有大陸好。

三,「香港依賴論」,還有些人認為,香港是離開內地輸血就無法生存的城市,連水電都必須要靠內地幫忙,甚至大呼「沒有內地,香港早就完蛋了!」

不管怎麼看,這些言論都是不客觀的評論香港的作用,甚至妖魔化香港。

香港沒有交稅,但也沒有花中央的錢,過去30年,來自香港的資金卻一直占內地吸收外資的一半或以上。如今,還有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通過香港集資,從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國企到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超過1000家,首發和增發的總集資額超過5.8萬億港元,佔香港市場總市值的逾66%,佔總成交額超過70%。香港發揮的作用遠比交稅更多。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每年處理全球70%以上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人民幣國際化主要依靠香港。香港是世界最繁忙貨櫃港口之一,貿易及物流業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但香港沒有藏着掖着,而是積極推動臨近深圳鹽田港的發展,和記黃埔的60億元注資和香港模式的引進,助力鹽田港走向高速發展之路。這樣的香港,真的落後嗎?

香港缺乏資源,但香港沒有占內地的便宜。2006年,香港和國家簽訂協議,每年購買8.2億立方公尺的東江水,價格早在2014年起開始上漲,從39億港幣直到2019年的48.07億,香港買水的價格比深圳等廣東其他城市高了七倍。有媒體報道,鄰近的新加坡也須每年向馬來西亞買水,價格只每立方米0.017港元,東江水貴了上百倍。

當然,發展中難免會遇到問題,但做為一個過去、現在都不斷發揮作用,作出貢獻的城市,香港也需要更多包容和理解,需要更多資源投入,來一直保持她的特殊地位。

以阿里巴巴為例,前來香港上市集資或許並非難事。但如果只將香港當成上市集資的平台,而非經濟活動的主要舞台,集資的二百億美元資金最終流回大陸,不能給香港帶來直接收益,甚至不能提供更多高增值和優質的機會給香港的年輕人,香港的貢獻又怎麼能持久呢?

中國是一個年出口2.5萬億美元的貿易大國,為應當貿易戰,需要一個自由港來尋找出路,而香港就是這樣一個自由港。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1967.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有5692.4億美元,而香港從內地進口額約2743.6億美元商品,其中大部分是轉口,只有少部分是香港本地居民消費。這意味着香港出口的5692.4億美元中,起碼有2000多億是大陸借香港通道出口到國外的。或許香港的經濟體量不大,但它作為世界性的流量渠道,為中國的貨物進出打開了一個新出口。

香港港口

香港今天仍具有特殊的地位,這是無需質疑的,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可以預見的是,香港會繼續為國家做貢獻。但如何珍惜香港、幫助香港,恐怕是當下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包括這些前來吸引外資的企業,要思考如何為全香港700多萬巿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更好地解決青年發展,讓廣大的市民成爲贏家。畢竟,只有香港繁榮穩定了,兩地才能互利共贏,攜手同行。

(Visited 1,35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