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時間滯後問題
有人把本世紀之後日本在諾貝爾獎方面取得的成就形容爲「井噴」,因爲在全部25名日本人諾獎得主(包括兩位在完成獲獎工作之後再加入美國國籍的得主)中進入本世紀之後得獎的有17位,平均每年一位還有多,而且獲獎科目全部是醫學或生理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這諾貝爾科學三獎,進入新世紀之後日本的獲獎人數僅少於美國,特別是從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獲獎,這確實有點讓其他國家特別是東亞各國「羡慕嫉妒恨」的感覺。
現在國內有些人認爲現在是日本獲諾獎的巔峰時期,今後獲獎數量將會逐步减少。其理由主要是:諾貝爾獎獲獎有一個時間滯後的問題,現在日本得獎的成果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取得的,那段時間是日本經濟的最盛期,但隨著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一直不景氣,用於基礎研究的科研費用也在减少,於是成果就也少了,這種趨勢在將來會反映出來。
還有人舉出了這麽幾個數字:中國的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論文數在1999年至2003年間位居世界第六,而在2004年至2008年間超過了日本,僅次於美國而躍居第二。同時日本的排名還被德國超過,由第二退居到了第四。
根據OECD(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2015年的統計,日本公私合計的學校教育費用對GDP的比例是4.9%,在32個國家中名列第19位,其中政府性教育開支爲GDP的3.5%,這個數字也低於中國,中國的政府性教育開支在2015年已經是連續三年佔GDP的比例超過了4%,再加上私人開支部分就更高了。
筆者當然不懷疑中國在今後會在獲得諾獎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但是對於日本未來走勢的到底能不能做那樣的估量有不同意見。
其實這種論調是來自日本國內,日本國內不少人在擔憂是否能够維持這個獲獎勢頭。
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益川敏英教授曾經說過:「諾貝爾獎得獎者每年大約有九到十個人,裏面有個把日本人是當然的」,其理論依據就是日本發表的SCI科學論文一直佔世界份額的11%左右,但是從2007年左右開始日本所佔份額開始低於10%,最近只有7%左右,鈴鹿醫療科學大學校長豐田長康在去年大村智教授和梶田隆章教授分獲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和物理獎之後舉國一片歡騰的氣氛中指出了這個問題。
豐田長康指出,政府支出的研究資金的减少以及大學教師編制的緊縮是論文减少的原因,如果不能增加全職研究者的數量,十年後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比例會减少到20分之一,也就是平均兩年一個的水平。
日本民族是一個充滿著危機感的民族,從他們的言論中更多見到的是悲觀,以這種悲觀來倒逼進步,實際上僅僅從以上的論據就推導出日本在諾獎的獲獎方面將進入强弩之末局面的結論並不一定合適。
其實在科教費用方面,日本高等教育機關的現實比公布出來的要更嚴峻一些。日本的政府性教育開支主要集中於義務教育,日本的小學和初中教師的平均工資爲世界最高。反過來日本的高中和大學得到的政府預算很少,而且這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問題,日本的高中和大學拿到的那塊蛋糕一直就不大。
所以在日本SCI論文數和獲得諾獎數並不成綫性關係,益川敏英教授說的實際上不對。注意一下日本的獲獎項目就會發現日本所獲諾貝爾獎的實用意義非常强烈。
日本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1人中,除了2014年有關藍光二極管的三人之外都是從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這條綫能上溯到戰前的理化學研究所的仁科芳雄教授時代,這個研究是政府資助的純理論研究,益川教授屬這個範圍,所以他看重SCI論文數和政府資助,但除他們之外的獲獎項目並不是這樣的。
[caption id="attachment_3262"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 日本加大對生物和醫療技術的研究[/caption]
有人認爲2014年日本獲獎的藍光二極管項目應該是化學獎才合適,如果那樣的話,日本獲得的化學獎全部都是應用技術,大部分是圍繞著各種加快反應速度的催化劑技術,至於藍光二極管技術和田中耕一教授的生物高分子解析方法就更是具體的産品開發了。
獲獎研究主要靠各大企業支援
在這些項目中,日本國家的作用實際上有限,更大程度上是依靠各大企業的支援,而大多數日本大企業這些年來對於科研開發的投入從來沒有减少過,所以政府性教育開支减少不會給日本人在這些領域中獲得諾貝爾獎造成障礙。
比起獲得物理學獎的11人和化學獎的7人,醫學或生理學獎是日本人在三獎中獲獎人數最少的項目,到現在也只有4人,但在這五年中獲獎的有3人,說明了日本在這個領域中的優勢。特別是2012年獲獎的山中伸彌教授的成果iPS細胞是2006年才發表的,比起其他等候獲獎十幾二十年的同伴,山中教授可算光速獲獎。
2012年的山中伸彌、去年的大村智教授以及今年的大隅良典教授所研究的都是能够直接應用的醫療醫藥技術。現在少子高齡化已經成爲了世界發達國家的一個社會潮流,如何應付和解决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問題,人們把目光很自然地投向了醫療和醫藥技術,實際上這也就是山中伸彌教授能打破常規而獲獎的理由之所在。
生物和醫療技術被認爲是主宰新世紀的關鍵技術,日本在整體上裁减科學教育預算的同時,對這個領域不但沒有裁减而且還有很大增加。2013年安倍內閣的文科大臣下村博文就表示過要在十年內撥給山中教授1100億日圓研究經費,大約合11億美元以支援其研究,並且表示可以在國立大學引進人才方面予以特殊照顧,就保守而傳統的日本社會來說這些都是驚世駭俗的舉動,足以表示日本政府對這方面研究的認識和决心。
在生物和醫療技術領域裏各國的競爭異常激烈以至於醜聞頻發。2010年,韓國的黃禹錫教授因在幹細胞研究中造假而被判刑,2014年日本發生小保方晴子STAP細胞事件,理化學研究所的笹井芳樹教授引咎自殺,國內有某個大學發表的成果也受到了很大質疑,可見各國對這個領域研究的重視。
日本國家教育經費的削减對於應用技術的投資影響不大,而且日本政府對於某些領域的預算開支還在不斷加大,所以豐田長康校長的」十年後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會减半」的預言可能過於悲觀了些。■
]]]]> ]]>
(Visited 2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