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及英國表態支持台灣,參加本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衞生大會(WHA)。英國在台辦事處周二表示,英方支持台方有意義地參與不以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美國國務院亦指,將台灣排除於全球衞生、安全與執法網絡外將引發國際安全漏洞。

美英支持台灣參加世衛大會

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5月登場,台灣積極爭取受邀參與。繼日前美國、英國表態支持台灣參與後,歐洲聯盟也表示,台灣應參與世衛與其所有技術性會議,這符合歐盟與全球利益。
對於台灣爭取參與WHA議題,歐盟的回應維持與去年一致的基調。歐盟發言人透過電郵回覆《中央社》記者詢問時表示,在符合歐盟的「一中政策」和政策目標下,歐盟支持以務實方式解決台灣國際參與問題。這包括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其所有技術性會議,台灣的參與應受到歡迎,因為這符合歐盟及更廣泛的全球利益。
這位發言人進一步指出,歐盟不是WHO會員,而是觀察員。關於台灣參與WHA,歐盟努力與夥伴討論並尋求務實解決方案,讓台灣在其具有相關專業技術及能力的場域都能被納入。
除了歐盟之外,美國、英國日前相繼表態支持台灣參與WHA。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支持台灣成為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以主權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這包括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台灣參與的超過60個國際組織。
美國在台協會(AIT)也說,美國將持續支持台灣擴大對全球重要的貢獻,並支持台灣對抗限制台灣適當參與國際舞台的手段。

英國: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台灣仍未收到世界衛生大會(WHA)邀請函,英國外交部副部長費爾德(Mark Field)及衛生暨社會照護部副部長普萊斯(Jackie Doyle-Price)分別於4月10日及5日以書面答覆質詢,公開表示英國外交部及衛生暨社會照護部皆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以及參與WHO技術性會議。

諸多國家支持台灣參與世衛大會

英國下議院衛生暨社會照護委員會成員、下議員維克斯(Martin Vickers)在4月2日向英國外交部長韓特(Jeremy Hunt),3月28日向衛生暨社會照護部長韓考克(Matt Hancock)提出書面質詢,請英國政府說明是否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及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技術性會議。

費爾德及普萊斯表示,英國政府已和理念相近國家正式接洽WHO,敦促WHO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今年5月的WHA。英國持續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不以國家為參與要件、且台灣可作出具體貢獻的國際組織,並相信WHA及WHO技術性會議符合此等要件。
駐英代表處表示,駐英代表林永樂對英國政府以具體行動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的善意,表達由衷感謝。

同樣曾遭SARS重創,加拿大外交部長挺台

加拿大外交部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9日在國會答詢時,公開表態力挺台灣參與WHA。
方慧蘭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上答覆獨立參議員葛林(Stephen Greene)詢問加拿大是否支持台灣參與國際事務、包括5月的世界衛生大會(WHA)時表示:「加拿大持續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多邊論壇,台灣的出席,對全球公眾福祉有益。」
早在2017年5月,方慧蘭即公開支持台灣參與WHA。她當時表示:「加拿大一向支持台灣參與那些『要是少了台灣,就會有損全球福祉』的國際組織」。
方慧蘭9日表示:「在加拿大的『一個中國』的架構下,我們持續與台灣維持人民之間的堅實聯繫,這樣的聯繫具有非常堅固的人性連結。基於雙方共享價值和在加拿大的龐大社區,我們也絕對承諾會擴大這些聯繫。」
台加在2003年曾雙雙遭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重創,有過一段共同對抗SARS疫情的「革命情感」。2017年台灣被拒於WHA之外,加拿大朝野特別有感觸。
葛林最早是由前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 任命的保守黨參議員,現為獨立參議員。葛林對台灣友好,曾於去年1月造訪台灣。之前他也曾數度在國會以質詢方式,支持加強台加關係並聲援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WHO回應:沒有兩岸諒解,就不會發邀請函

不過即使已經有多國和歐盟都力挺,對於記者詢問WHO是否已經決定今年會不會邀請台灣參與WHA,以及台灣缺席WHA對全球衛生安全將造成什麼影響,WHO發言人林德梅耶(Christian Lindmeier)以電子郵件回覆時並未正面回答,僅重申WHO先前的回應。
今年WHA將於5月20日至28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台灣政府透過各種管道爭取以觀察員身分與會。WHA每年開會一次,決定WHO政策方向。
從2009年起,台灣連續8年受邀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但因中國打壓,2017、2018連續2年台灣未能獲邀請參與WHA。
對於台灣面臨的困境,也有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決定採取行動,他們組成台湾世卫外交协会,並在線上發起群眾募資,目標50萬元,團隊將在WHA期間前往大會現場,在活動周邊展開交流行動,主動向現場與會人士遞交刊物,將臺灣的醫療品質與制度及遠距醫療技術介紹給世界,盼能透過民間力量讓台灣被國際看見。

(Visited 3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