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的未來從未如此暗淡。5月6日週一,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專家發佈的報告顯示,世界上百萬物種瀕臨滅絕,且速度正在加快。如果人類不改變自己的生產和消費習慣,大家賴以生存的大自然註定走向衰亡。
據法新社報導,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 政策平臺(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 發佈的這份報告描述了人類極為灰暗的未來,可謂史無前例。


人類過渡採伐森林、發展集約化農業、過渡捕撈、大規模進行城市化發展以及過渡開採礦石, 導致75% 的土地環境發生“嚴重異化”,66% 的海洋生態受到影響。這一切導致地球上800 萬植物動物物種中約有100 萬個物種瀕臨滅絕,其中很多將在近幾十年內消失。
很長時間以來,不少科學家預言第六次生物集群滅絕的發生, 該報告同學術界多年的討論相吻合。如果說,前五次生物集群滅絕由外部惡劣環境導致,第六次生物集群滅絕將是第一次由人類導致的滅絕現象。
不過,這也意味著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阻止該推測成為現實。該報告發布平臺的負責人沃特森(Robert Watson) 同樣表示,人們從現在便行動起來, 還為時不晚,整個社會應該進行深度轉變,保證物種消亡的速度放緩。
450 名生物多樣性專家花了三年時間做調查寫出的這份報告, 總結了造成物種滅絕的五大原因。
就順序而言,分別是同農業和林業相關的土地使用、漁業狩獵層面的資源獲取、氣候變化、污染和物種侵襲。
就應對氣候變化這一點,目前國際社會已經採取行動,尤其在2015 年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上, 致力將氣溫上升限定在2 度以內。該報告則強調了大家應該改變農業及飲食模式的重要性,雖然沒有直接鼓勵大家減少肉製品食用, 但仍呼籲大家飲食多以植物為主, 可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 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即將於2020 年在中國舉行,到時各國有望設定2050 年地球持續發展的目標。就目前而言,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 政策平臺發佈的這份報告,提出各國政府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球可持續發展可採取的各種經濟機制,比如設立捕魚配額,進行財政改革等。報告甚至提出各國發展應該遠離一味追求增長的教條觀念。
報告撰寫者布朗地則奧(Eduardo Brundizio)接受法新社採訪時強調說:“我們的目標不是經濟增長,而是生活品質”。

(Visited 5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