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防洪社區挽救沉沒的曼谷 文/陳清康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泰國首都曼谷也面臨著挑戰。有專家預測,曼谷正以每年超過一釐米的速度下沉,最快可能於2030年完全低於海平面。雖然泰國政府以及曼谷民眾對這一風險仍未警覺,但是不少有識之士開始探索預防機制,如建立蓄水、防洪公園等,來留住曼谷。
最近,筆者學習了一個關於氣候變暖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的哈佛課程。在課程中,哈佛採訪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島嶼國家——基里巴斯的衛生部長,以基里巴斯應對氣候變暖,尤其在衛生健康領域的經驗來警示人類接下來共同面臨的災難性挑戰——氣候變暖。基里巴斯由32個珊瑚島和一個島構成,擁有10萬居民,處於氣候變化首當其衝的位置。據專家預計,基里巴斯將在本世紀沉沒。屆時,將有十萬左右的基里巴斯國民成為「氣候難民」,他們也將成為因全球變暖而非戰爭或饑荒造成的首批大遷移人口。對大部分人來說,也許美麗的島嶼國家圖瓦盧會更為大家熟悉,這也是一個飽受氣候變暖折磨的國家。它也被預言可能成為本世紀首個沉沒海底的國家。
據2015年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提出,本世紀的目標要把全球平均氣溫水準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低於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5攝氏度之內。美國、中國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他們對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具有關鍵性作用。然而,依照目前的情況看來,兩國採取的政策依舊是氣候變暖讓位於經濟發展。隨著溫室效應加重,海平面不斷上升,將有越來越多處於低海平面的國家率先為此付出巨大代價。而這些國家大多是第二或第三世界國家。包括泰國,也存在很大風險,尤其是泰國首都曼谷。據專家們預測,未來15年內,曼谷可能也會被海水淹沒!
曼谷正在下沉
湄南河上船隻來來往往,平靜而優美,在兩岸的高空酒吧俯瞰湄南河夜景,這是筆者最喜歡感受曼谷這座都市的方式之一。然而,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將再也沒有機會享受此等美景。
據維基百科顯示,曼谷的平均海拔在兩米左右,這使得曼谷經常在雨季面臨洪水困擾,大雨過後,街道積水嚴重。在曼谷生活五年之久的筆者,對此深有體會。有時還會看到新聞報導,雨季來臨,曼谷人划船上班。這座橫跨湄南河三角洲,被稱為東方威尼斯的城市曼谷,近十年來農業用地不斷被城市用地取代,湄南河兩岸不停建造高樓大廈,市中心的房地產專案也不斷開發,許多地下水道被水泥填滿,季節性洪水和季風降雨導致越來越多的洪水氾濫,造成這座擁有二千萬人口的水城正以每年超過一釐米的速度下沉,最快可能於2030年低於海平面,距離這一預測的時間還有11年!
最令人擔憂的是,泰國政權不斷更迭,每屆政府在整治和預防洪災上所投入的資金,所打造的公共設施少之又少,更別說制定嚴格的政策來改變現狀;曼谷居民們對未來自己可能成為「氣候難民」的風險也仍未警覺。正當筆者關注此議題時,瞭解到曼谷社會部分有識之士正在為此不斷努力。其中包括泰國建築師Ponlawat Buasri,他設計了一個防洪社區Wetropolis。Wetropolis為曼谷保持水位提供了一個設計藍圖。另一個更為知名的是曼谷朱拉隆功中央公園,簡稱CU Park,在曼谷市中心。最近,筆者也採訪到負責該專案的建築設計師兼教授Kotchakorn Voraakhom。
曼谷中心的蓄水、防洪公園
Kotchakorn Voraakhom 教授畢業於朱拉隆功大學和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專業。早前在美國國際建築設計所上班,幾年前回到曼谷成立LandProcess園林設計公司。她說,「作此決定是希望回到從小成長的地方,為自己的家鄉貢獻力量,希望為這個國家的城市建設做一些好的改變。」
採訪當天,筆者和她約在CU Park專案碰面。筆者看到公園裏有許多人在跑步、踢球或練舞蹈。剛好那時在公園裏有一場馬希頓大學學生的音樂演奏會,居住在公園附近的泰國當地人家庭和外國人也紛紛聚集於此。據Kotchakorn教授向《超訊》介紹,這個公園佔地11英畝,於2017年3月開放。泰國九世皇在世時,他經常使用猴子臉頰的比喻來描述曼谷如何適應洪水。正如一隻猴子知道自己需要吃東西,而把食物放進嘴裏,曼谷也應該容納洪水,以便城市可以使用。這一概念激發了Kotchakorn教授在公園內建造保水組件:綠色屋頂、濕地、滯留草坪和蓄水池。整個公園最大的特色在於「綠色屋頂」,Kotchakorn教授利用重力關係,把公園設計成三度角,具有一定的坡度傾斜,以便雨水從公園的最高點,即綠色屋頂流向公園的最低點,在最低點處有一個蓄水池。整個公園的綠地可容納多達100萬加侖的雨水,這樣就可以解決周邊社區的洪水問題。
在公園的西端,有一個5220平方米的綠色屋頂覆蓋CU Park的公園博物館,在綠色屋頂和博物館之下有三大水箱可以容納25加侖的水。在旱季時,這些蓄水池的雨水可以讓公園保持20天的水分。博物館旁的草坪也可以收集雨水,大約可容納105000加侖的水。此外,公園內也設計了固定的蓄水自行車,一方面讓人們鍛煉身體,同時也能保持水的流動的增加氧氣。在公園內也留出許多專門的自行車道和步行道,供公眾休閒放鬆。在設計公園之初,本意是用於防洪蓄水,而在建成後,它的意義也在不斷延伸,成為一個兼具休閒與文化並重的園區。
在採訪結束前,Kotchakorn教授也向筆者透露,目前她還主持了另一個用於蓄水防洪的公園,該專案係受泰國法政大學之邀,在Rangsit校區附近建立防洪公園。現公園已在建設中,未來,它也將發揮類似CU Park的功能,預計將於2019年年底或2020年竣工並對外開放。
在2月份泰國政府主辦的一年一度「2019年曼谷設計周」上,Kotchakorn教授也做了演講,她向仍在上學的學生們傳達出自己的一個理念,「Design Your Passion,Design your life,Design your city」。彼時她剛結束美國的TED演講,內容也是關於她所設計的CU Park專案將如何作用於改善城市發展。
因此曼谷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整個泰國社會需要認識到曼谷可能處在問題中,曼谷不會被突然淹沒,而是會逐漸下沉。
監測泰國洪水和地面沉降的政府組織,地理信息和空間技術開發署的阿諾德博士說:「曼谷的大部分已低於海平面,每年下沉一至二公分,一些地區甚至更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曼谷會被淹沒。有一些機制可以幫助防止這種情況。」也願每個泰國人都共同努力,留住曼谷,不致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