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行動》演員杜江參與劉偉強生日會 劉香萍從演員向導演的轉型
4月5日,香港著名導演劉偉強迎來了自己的生日,令他驚喜不已的是香港影星劉香萍從德國飛回香港為其慶生,劉香萍較劉偉強長兩歲,談起這段影視圈的「姐弟情誼」,劉香萍稱「我比劉偉強長兩歲,我都叫他弟弟,每年他的生日會我都會參加,即使是乘飛機從德國回香港。我在他的生日會上能夠見到很多好友,也能認識新的朋友」。
當日的「劉機長」飛機師造型相當「吸睛」,帶著黑框眼鏡和「中國機長」的帽子的劉偉強在眾多好友的簇擁下,露出開心的笑容,現場氛圍熱烈。與往屆生日會不同的是,今年的生日會除了觀眾熟悉的香港電影人面孔,更出現了包括《紅海行動》男主角之一的杜江和霍思燕等內地電影人。劉偉強導演的生日會仿佛是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一次友好交流。
從演員到導演的完美轉型
劉香萍導演也在生日會上與眾多昔日的好友重逢。一張與演員葉童的親密合影讓我們知道了兩人的師生關係。在成為無線藝員之前,劉香萍曾任體育老師,除了葉童,香港影星劉青雲、何家勁都曾是她的學生。從演員到導演,劉香萍可謂經歷了電影行業的各個環節,70年代的她,由慕光踏進影視傳媒界時,起初是從「邵氏兄弟」、「麗的」、「無線」、及「美國好萊塢電影學院」做演員開始,1977年憑藉電視劇,飾演「浪淘沙」女主角,聲名遠播,自此奠下她在影視界的基石。之後,她參與過「肥龍過江」、「電視人」、「大丈夫」、「小女人」、「網中人」、「情謎」等演出。16年前,劉香萍在拍攝第一部電影《末世情緣》時有幸請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霸王別姬》的攝影師顧長衛,自此她開始嘗試在攝影機後詮釋電影藝術。
1978年她遠赴德國求學深造主修德文、廣告及多煤體,在 Duesseldorf 的 Robert Schumann 美音學院 , 從萬人之中考獲頭10 名內 ,並取得美音學院學位。之後在當地結婚,誕下名藝人貝安琪,在德國其間,她也拍下了40多部影視劇,包括「Die Einsteige」, 「Das Bild vom bösen Mann」, 1988年,她創立了「劉氏國際影業多媒體公司」,先後發行多部電影,例如「Sex,lies,video tapes 」、「孔雀南飛」、「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希望與反抗」、「香水」等等。由1993年至2015年其間,她更被邀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官方代表,負責選片、邀請評委、組織上海代表及影視考察團等,參加栢林和康城電影節。2011 年 , 她接受高志森導演微博專訪,2012年她在「亞視百人」接受訪問,又在無線「巨輪」中與貝安琪一齊演出,「Leo Sunnyboy」和「Der große Bellhei」更曾經取得當地票房冠軍。現在的劉香萍是浸會大學電影系特約嘉賓教授,也是第一位在德國涉足演員、導演、監製、出品人和發行人的亞裔。
2016年,在諳熟了電影產業的各個環節後,我們終於迎來了劉香萍自編自導的影片《一顆心中的許願樹》。
冀《一顆心中的許願樹》 在香港社會傳播正能量
Kim(貝安琪飾) 是一個在多元文化薰陶下成長的年輕漂亮女孩,她出生在美國,從小在母親東方傳統式的教育下長大,在德國慕尼克大學攻讀藝術時,與年輕有為的德國現代白馬王子Max檫出火花。 Kim在與Max在熱戀的旅程中卻發現自己與Max在面對生活的態度和處事存思想在一種種差異。她離開了慕尼克回到了香港,踏上尋根之旅。最終她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友誼以及真正的家。這樣的情節聽上去是一出跨國愛情故事,實際上寄託了劉香萍對香港社會的深入體察和關懷,她想通過影片傳遞正能量。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的同時,也作為媒介向觀眾傳遞著資訊和價值觀,青少年尤喜愛模仿其中情節。一項研究數據表明超過九成 (95.1%) 青少年看免費電視台 (平均每週8.6小時),五成 (50.7%) 透過免費電視台網頁看重播節目;此外,超過五成 (54.2%) 看收費電視 (平均4.4小時)。可見,免費電視台仍是青少年看電視節目的主流,上網看電視亦成為不少人的選擇。電臺方面,八成半的青少年經常收聽幾個主要的電台,包括商業、新城和香港電台。而晚上七至十二時則是他們的主要的收聽時段。日益嚴重的青少年暴力問題與網路媒介不無關係。2001年3月,美國於同一個月內發生至少三宗校園槍擊案,導致師生死傷。案中事主均只是十多歲的中學生,其中一槍擊案中行凶的男學生,被指曾長期於遊戲中心玩射擊遊戲,因而鍛練出準確及熟練的射擊技巧對付受害者;八年前英國兩童犯殘害幼童的手法因與當時一影片橋段相似而被指有抄襲之嫌;香港也發生過類似的青少年犯罪事件,3年前的秀茂坪童黨燒屍案亦有人認為被告們是模仿暴力漫畫的情節而做出駭人的行為。一系列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背後是傳媒對暴力的渲染。事實上,有關傳媒影響青少年暴力的爭論已非新事。很多人已視傳播媒界(包括電影、電視、電子遊戲、電腦及漫畫等)為青少年暴力的幕後兇手,早於1960年代已有研究指出暴力行為是可從觀察中學習得到。銀幕上描繪的處境與真實情況越相近,模仿該暴力行為的機會便越大。
從發展的角度看,由於小孩子(如六歲以下)的抽象思維還未開始發展,他們的行為往往從觀察和模仿中學習得來。因此,他們較容易受到電視或傳媒影響,如長期接觸暴力意味濃厚的媒介,小孩子便會漸漸相信暴力是一有效及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和困難,出於為香港的下一代考慮,劉香萍決定拍攝一部具有正能量的影片,能夠給人希望,給人方向,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自信,給人快樂,讓我們成為正能量的發光體,照亮自己的同時溫暖他人。雖然身在國外,劉香萍始終心系香港,香港電影基金會5年來也一直希望她回港拍攝一部影片,講講香港的故事,這些都成為她拍攝《一顆心中的許願樹》的初衷。
母女兩代電影人共同創作影片
影片的女主角是劉香萍的女兒,香港演員貝安琪,母女二人更像是一對默契的搭檔,共同完成了《一顆心中的許願樹》的編劇工作。貝安琪很會寫劇本,她16歲的時候完成了第一部作品,一部70頁的劇本。後來她到紐約上大學,更加深入專業的學習拍戲、演技、藝術方面的課程,並去好萊塢做了半年的交換生。在那裏,她自導自演一些短片,得到了學校的贊同和鼓勵,獲得一些很特別的獎項,她還非常努力的考上了Yale University文學班。另外,貝安琪的英文非常好,獨自在紐約生活了7、8年,接觸到最前沿的好萊塢藝術作品,在電影方面有很高的修養,我們經常分析一些電影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劉香萍稱:「因為我工作的原因,安琪從小就對電影業產生了非常強大的愛好和興趣。她幫我更正德語發音,我教她演戲,我們兩人優勢互補,是很好的搭檔。」
有了女兒貝安琪的加入,劇本變成了年輕人愛看的摩登愛情故事。 這是個跨國的愛情故事,母女二人處理起來得心應手,因為她們對香港、德國慕尼克、好萊塢洛杉磯的生活情況很熟悉。而且,這也是一個關於找尋真愛的故事。劉香萍認為,每一個人到地球來,雖然是一個短短的旅行,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真愛。有了真愛,在這個世界裏,在這個地球上,生活才會變得有意義。
劉香萍可謂為新片傾注了頗多心血,她自資5千萬,歷時4年製作。本片齊集德國、美國的演員,他們都曾摘得奧斯卡影帝和影后的桂冠,多國籍電影人的聯袂演出也為影片又增多元國際化色彩。此外,劉香萍帶領的攝製團隊先後于美國、歐洲、香港和中國取景,讓觀眾在體味唯美故事的同時,也透過劉香萍的鏡頭接觸了不同地域的美景。當然電影的拍攝過程並非一番豐順,劉香萍力邀周星馳團隊完成普通話配音,這個工作歷時一年。在後期製作階段,劉香萍苦尋得一家知名的德國後期電影廠,不料,64歲的剪接師意外身亡,使得影片在後期製作階段再陷泥潭,九個月后才完成了電影DCP母帶。
憑藉著一股愚公移山的堅毅精神,電影製作順利完成,劉香萍第一部 「港產片」可以用英文及普通話上映,并配有中英對照字幕,此外,劉香萍為新片積極尋找上映空間,最終與中影集團合作,《一顆心中的許願樹》將在全國1000間影院上映。中央「广电总局」有關人士在觀看過影片后,給出了高度的評價,他們稱從《一顆心中的許願樹》不進看見了中外文化差異,也看到了中國土地上大陸和香港的文化差異。
兩代人共同創作並完成電影的拍攝在當今的電影市場上很少見。劉香萍負責電影中的中文對白,女兒貝安琪則負責英文對白。此外,貝安琪也會在對話中加入一些新奇、有深度的英文字眼,使影片的基調變得年輕又時尚。在創作過程中,兩人互相尊重,兩代人的思想和經驗相互碰撞融合,產生出奇妙的化學反應。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包涵了中西文化差異、中華傳統文化等人文方面的內容,這讓電影在文學方面、中國人傳統思想的傳承方面、中西文化差異性研究方面都有具有一定的價值。
在接受《超訊》採訪的結尾,劉香萍也發起呼籲:「《一顆心中的許願樹》在香港上映在即,但新片子戲院的生存空間狹窄,希望大家能抓緊機會,走入影院,做一些互動互助 「正能量」的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