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數以億計的人會說英語,但隨著翻譯科技發展,以及混合語言(hybrid language)的出現,其地位會否受到威脅?
地球上哪個國家,能說英語、或正在學習說英語的人最多?
答案:中國。
根據劍橋大學出版社的一項研究,中國有3.5億人對英語有一定認識,印度則有1億。在中國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很可能比美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還要多(有五分一美國人在家中說的並不是英語)。
但英語作為「全球最受歡迎語言」的地位,究竟還能維持多久?世界經濟論壇估計,目前全球共有15億人說英語,但當中只有不足4億人以英語為母語。

在烏干達,所有課程需用英語教授。

而英語本身也有很多種,即使在英國亦然。譬如在港口城市樸次茅斯,即使在網路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流行的當下,其地區方言「pompey」仍獲廣泛使用。
英語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通用語」( lingua franca),即母語不同的人之間最傾向使用的語言。試想像,一個完全不諳法語的中國人與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法國人碰面,彼此之間會如何溝通?很可能就是透過英語。
但這是五年前的可能,現在已經未必如此了。因為電腦翻譯與聲音辨識技術不斷進步,這兩人可以說回自己的語言,然後透過機器即時翻譯,理解對方的意思。
所以,英國作為全球性語言的日子,可能已開始倒數;誇張點說,電腦正步步進擊,並且占了上風。
這篇文章的原文是英語,但你只需要按幾下滑鼠,就可以用德語或日語閱讀。既然電腦能做到這地步,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的學英語呢?

現在,要與其他國家做生意、玩最新的電子遊戲、聆聽最流行的音樂,不懂英語都很難做到,但這個情況正在急速改變。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來自韓國的電腦科學家李元兼(音)正在研發一項翻譯及聲音辨識技術,希望達到客戶打電話到客戶服務熱線時,分不清接線生是人還是機器的效果。
斯坦福大學機器學習、語言學及電腦科學教授克裏斯托夫·曼寧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電腦翻譯技術的水準,一定能與人類譯者比肩。
但這並不是英語面對的唯一挑戰。
目前全球有很多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不同的「混合語」也因而出現,將「標準」的英語與當地語言結合,如印度式英語、孟加拉式英語、塔米爾式英語等。
在美國,很多源自中、南美洲的拉丁裔美國人,則會混合其父母或祖父母的語言與英語,說的是西班牙語式英語(Spanglish)。
語言並不僅僅是溝通工具,也是身份的表達,讓外界理解一個人的身份認同。來自三藩市的詩人阿德裏特(Josiah Luis Alderete)就以西班牙語式英語寫詩-他說這是一種「反抗的語言」,是拉丁裔即使生於、長於美國,仍能承傳文化傳統、表達自身尊嚴的方式。
使用英語的美國及英國,此前一直是主導國際社會的大國,因此英語亦獲得了這樣的地位。但隨著中國崛起成為經濟強國,英語的使用及傳播亦受到挑戰。
現在,對一個居於非洲撤哈拉以南地區的年輕求職者而言,學好普通話及中文在中國找工作,比借學校學到的英語到英美求職明智得多。
 
在美國本土,也有越來越多人學習中文。 2015年有報導指,學習中文的中小學生在兩年內翻了一倍,大學內的中文學習者則在十年來增加了五成。
然而在烏干達,所有中學課程均須以英語教授,一些家長亦會以英語培養孩子成長,讓英語成為孩子的第一語言。在世界上很多不同國家,英語仍然被視為取得成功的必須品。
未來,英語的存亡會有危機嗎?我不認為如此,但其國際性主導地位很可能會一直減弱。與其他語言一樣,英語也在不斷演化、以配合實際使用需要。不久以前,「文本」(text)與「朋友」(friend)均只是名詞,但現在這兩個字經常被當動詞用,有了「發訊息」與「交朋友」的意思。
電腦翻譯技術、「混合語」的出現,與中國(及中文)的崛起,都是英語面對的真實威脅,但我仍覺得自己能夠生在這個國度,與喬叟、莎士比亞、彌爾敦、狄更斯說著同一種語言,雖然我心目中的英語,與全世界很多其他人所說的英語,並不一樣。
 

(Visited 21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