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早睡早起似乎一直是人們關於健康的黃金定律。中醫理論普遍認為,人體的生物鐘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健康的睡眠,不僅有賴於正常的作息規律,而且要順應四季變化,適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


如果人總是晚睡,白天就需要從五臟不斷借出精華和元氣,讓身體承受越來越重的負擔,時間一長,自然會垮掉。而早起則是順應了陽氣,晨起動一動,寓意在驚蟄時分,舒展人體內的陽氣,就和完成春天的播種一樣。
根據中醫12時辰養生:子時夜裏11-1點,氣血流注於膽經,保證夜裏11點前睡覺保養生機。丑時夜裏1-3點,氣血流注於肝經,保證這時的睡眠就是在養肝膽,在養血。寅時夜裏3-5點,氣血流注於肺經,全身血、氣的需求量增加,身體虛弱的人或老人要警惕。卯時早晨5-7點,氣血流注於大腸經,應有正常的大便。辰時上午7-9點,氣血流注於胃經,需要保證正常的早餐。
今日,許多年輕人對傳統的中醫理論不以為然。但是這句“早睡早起”的健康警句,背後究竟有沒有科學道理呢?
最近英國伯明翰大學在國際期刊《睡眠》發表了一項有關早起早睡及晚睡晚起人士大腦活動模式的研究,結果得出了一項發現:如果熬夜晚睡,即使是相同的睡眠時間,但睡眠時段的不同,也會使人們白天的表現大不相同。
據瞭解,研究人員一共招募了38名實驗對象,根據作息時間將他們分為夜貓組及早鳥組。夜貓組平均淩晨兩點半睡覺,第二天十時十五分起床;早鳥組則晚上十一時前入睡,次日六點半起床。研究團隊利用磁力共振分析他們睡眠時的大腦狀態,並測試日間與晚間這兩個群體的大腦活動及表現。結果發現,兩組人也幾乎都睡足了八個小時,但夜貓組在日間容易打瞌睡,精神難以集中,反應也比較遲鈍。

同時,研究還發現,夜貓組人士最“清醒”的時間是每晚8點以後,這時他們的腦部信號連接情況最佳,也是最精神的時候,反而他們在白天一直處於渾噩及呆滯狀態。至於早鳥組在日間及夜晚的大腦反應及表現差異不大,一直也維持清醒水準。
香港大學腦內科教授張德輝表示,人類是日間活躍動物,作息受陽光影響,夜貓族即使睡眠充足,但生理時鐘始終有違人體規律。
在2017年,享譽世界的諾貝爾獎生理學和醫學獎就頒發給了三位研究“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科學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Michael W. Young。他們的科學成果,和人類睡眠作息有著密切關係,也因此被廣泛關注。
他們研究了人類和動植物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物鐘”。而多年來,三位科學家通過精密的實驗得出幾個結論: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使疾病匍匐而來;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可能會促生腫瘤。
而科學們高深的學術結論,用最接地氣的話來說,就是“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這幾年來,網路上關於年輕人熬夜導致猝死、誘發癌症年輕化的新聞屢見不鮮。在許多大城市,不少年輕人超負荷工作,通宵加班,連充足的睡眠都難以保證,更別說早睡早起。尤其在香港,零點後入睡已經成為人們工作日期間的家常便飯。晚睡早起的作息,更在不知不覺中留下了無窮的健康隱患。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其實不少中醫文化的理論中都蘊含著健康科學的大智慧,但由於一直疏於科學方面的驗證和解釋,人們總會誤認為這是基於“生活經驗”的一種總結。而中醫也不應被動地坐等西方科學界的研究成果,進而為自己證明,而應該更加積極地做出科學闡釋,為全世界提供寶貴的健康箴言。

(Visited 7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