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章子怡看華裔女星在好萊塢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 原創:郭文靜
2018年8月,迪士尼公司宣佈又一部公主系列影片《花木蘭》將於2020年3月上映,此前,花木蘭的人選受到關注,最終迪士尼公司將這位中國公主的角色給予華裔女明星劉亦菲,當我們查閱演員表,發現此片絕大多數演員都是亞洲人,當然其中也有不少時常在好萊塢電影中露面的中國明星,如演員鞏俐、武打明星李連傑和甄子丹。這部迪士尼的製作竟不見一張白人面孔。
近期,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博士劉慧嬋的一次新書發佈會或許能回答我們的疑問,時代的變化、中國的崛起以及互聯網文化對電影產業、造星體系和粉絲經濟的影響都決定了華裔演員在跨文化背景的好萊塢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早期華裔“女打星”的刻板印象
劉慧嬋的新書名為《參與性網路文化中的中國明星》,她以華裔女明星章子怡在好萊塢的發展經歷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全民參與性的網路文化對華裔演員在好萊塢發展的影響。電影是藝術性極強的商業產品,不少電影研究學者將電影明星定義為一種合成物,其螢幕形象是導演、經紀公司、市場、粉絲和演員自身等多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章子怡在好萊塢的發展離不開李安和張藝謀這兩位知名華語導演的引路,20世紀90年代崛起的第五代導演堪稱中國電影史上的輝煌時期,1999年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講述了一段純粹、浪漫的愛情故事,該片摘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清秀面孔的章子怡一夜之間從中央戲劇學院的一名學生成了中國大陸知名的電影明星。
真正讓章子怡成為“國際章”的還要從2000年李安執導的武俠電影《臥虎藏龍》說起,章子怡飾演的玉嬌龍身段輕盈,功夫了得,在翠綠竹林間與李慕白舞劍的場景堪稱美學與武術結合的經典,此片除了展現了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還增添了江湖兒女的愛戀情懷,而這些以中華文化為基礎電影元素都是當時的好萊塢電影缺乏的,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最後,《臥虎藏龍》摘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西方世界引領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潮流,章子怡也開始真正踏入了好萊塢。
然而,這部電影成就了章子怡,也讓以章子怡為首的華裔女演員陷入了拍攝武打片的窠臼。2001年的《尖峰時刻》中,章子怡穿上了性感的緊身套裝,飾演了一名目光凶煞、身手了得的女打手。這樣的形象在好萊塢很賣座。中式的裝束、矯健的身手、亞裔的面孔成了章子怡這批女演員在好萊塢的固定形象。
中國崛起背景下神秘美麗的東方面孔
2005年,章子怡在美國導演羅伯馬歇爾執導的愛情電影《藝伎回憶錄》中扮演了日本著名藝伎小百合,片中的她和另兩位同時期的好萊塢華裔女星鞏俐、楊紫瓊飾演了三位戰爭時期的日本藝伎。片中,三個中國女人身著精美和服,畫著日式妝容,將東方女性的魅力演繹的淋漓盡致,這部電影在奠定章子怡頂級好萊塢華裔女星地位的同時,也側面反映了好萊塢電影人給這群東方面孔的定位,這群東方國度的女人美麗神秘,但必須放在亞洲文化體系的電影中。
之後,章子怡入選英國版全球最性感100人,三次入選人物雜誌全球最美50人,以及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然而,這些雜誌封面中的章子怡從裝束到神情無一不透露著濃厚的東方韻味。
值得一提的是,好萊塢對以章子怡為首的華裔女明星形象的轉變也離不開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崛起。正如劉慧禪在新書發佈會上所言:“電影明星不是一個人,他或她往往被電影產業鏈中的各種力量影響和塑造,電影的製造者、市場、觀眾,明星實際上是共用財富。”21世紀的華裔女明星在好萊塢形象的轉變的背後是中國的崛起和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積極融入姿態。
而這一時期的章子怡被西方媒體視為了新時期的東方面孔和中國名片。在News Week(新聞週刊)的一期雜誌中,章子怡成了封面人物,而它的身後是上海的地標建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和萬里長城,封面更是用醒目的英文“中國的世紀”作為標題。
互聯網文化影響下的華裔女星
當歷史進入21世紀,我們生活在了互聯網時代,資訊傳播的方式和途徑日益多樣。劉慧嬋這樣描述道:“如果說之前電影和娛樂產業的發展是市場中心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切發生了變化,電腦螢幕前的每個人都能發表關於電影和明星的評論,全民參與性質的網路文化也使電影明星變得去產業化。”
章子怡在前期幾部好萊塢影片中的英語水準一直是西方媒體調侃和詬病的對象。然而,當她拍攝完《尖峰時刻》後接受了外媒的採訪,面對鏡頭的她未施粉黛,雖然英語說得磕磕巴巴,但落落大方,全程堅持用英語回答外國記者的問題。當這則短視頻被放在網上,外國網友們紛紛評論“章子怡很可愛、率真”、“She is a hot girl(她真是個性感可愛的姑娘) ”毫無疑問,互聯網幫助了章子怡,讓更快地被觀眾瞭解和接受。但與此同時,網路也讓這位正當紅的中國女星陷入了輿論旋渦。
2009年,章子怡與外籍男友ViVi的海灘照片被外國媒體曝出,並轉賣到了外國網站,當人們看見華裔女星衣著比基尼,與異性接吻親近時,出現了不少負面評論,如“中國女性應該和她塑造的溫婉的銀幕形象一樣,章子怡的性醜聞與鏡頭前的形象反差太大,讓人難以接受”。這些話語讓我們感受到外界對華裔女星的嚴格要求,同樣的照片發生在一位歐美女性或者即使是亞裔男明星身上,其能夠發酵的網路效應絕不至於如此。
再看如今的粉絲經濟和明星效應,互聯網和新媒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歐美明星有Instagram 和臉書等社交網路,中國明星也紛紛開設微博,不少明星通過直播發佈短視頻來“吸粉”,去年大火的中國選秀形綜藝節目《創造101》和《偶像練習生》更讓人感受到互聯網文化影響下粉絲經濟的巨大能量,比如選手楊超越受到中國網友的熱烈追捧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其實早在10年前的好萊塢,互聯網的影響已在華裔女明星身上顯現。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博士劉慧嬋此次通過中國代表性女演員章子怡在好萊塢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的分析,我們看到了主流電影產業的變化和華裔女星在好萊塢角色的轉變,從楊紫瓊和章子怡被限定的“打女”角色,到《藝伎回憶錄》中三位中國女性集體展示東方魅力,直到今天華裔女星劉亦菲獨挑大樑扮演迪士尼公主、景甜頻繁露臉大製作電影,背後是時代的變化和中國的崛起,當然新時代也出現了不少娛樂形態,比如互聯網文化背景下的粉絲經濟和全民娛樂,也許正如劉慧嬋所說:“電影明星更像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