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者人性化照顧體現社會關愛 紀碩鳴
香港特區政府的效率一直被稱道,不僅在於發展展現高效,在聽取意見後糾錯上或者補鑊也頗為及時,以平衡各方利益為保持社會穩定。社會各界對政府收緊申領長者綜援門檻引發爭議,特首林鄭月娥聽取各方意見後,親自提出向受影響長者發放「就業支援補助金」等措施,並檢討,「落實執行工作有改善空間,政府責無旁貸」。面對社會對政府推出新政策的爭議,特首承擔責任,協調各方即時糾錯。更重要的是,對長者的人性化照顧,不僅體現社會關愛,也是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
事緣香港政府宣布2月起收緊長者綜援申請門檻,由60歲上調至65歲,令這個年齡段合資格的年長者收入減少。香港沒有法定年齡,一般都以60歲為人生完成了工作的階段,可以安享退休之樂。但不少長者步入60歲後,面臨年齡或健康問題,紛紛退休離開職場,惟目前除長者綜援外,其餘長者福利均為65歲,倘新制推行後,60至64歲人士將成為「夾心」階層,工作面臨退休,可供保障的安全網也隨之減少。
不過,另外一個社會現象是,香港是世界長壽之都,人均壽命突破84歲,全世界之最。步入老齡化社會的香港,人口政策需要發生變化,政府希望鼓勵年長者工作,以填補人口之需。林鄭強調了「為配合香港人口政策」這一點,早前政府也推出不少措施以提供更多勞動力,包括延遲公務員退休年齡等。
事實上,香港人口持續老化的趨勢明顯。長者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由2006年的12.4%上升至2016年的15.9%。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該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在1 163 153名,較2006年增加了310 357人(36.4%)。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2018年年齡介乎60至64歲的長者約有552 000人。也就是,香港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170萬,老人佔人口比例相當高。
香港沒有法定退休年齡,有調查指,近五成的受訪者認為法定退休年齡應該定在65歲的水平,近三成的受訪者認為應定在60歲。超過七成的受訪者都表示會繼續工作,年長者需要消磨時間增加寄託,保持身心健康;可以令自己繼續有收入;以及有助維持社交圈子等等。
雖然,有不少香港公司和企業均以55至65歲為退休年齡,但依然還有部分老人因為身體等各種原因不便工作,社會應該對他但予以必要的照顧,不必以收緊政策來「逼迫」老人就業。更何況,大部分到60後的老年人,還願意繼續工作,政府的擔憂其實並不存在。
老齡化社會,應該給老人更多的照顧,體現社會對這個曾經做出過貢献群體的關愛。老齡化社會,應該多一些資源照顧老人,為老年人解決一些問題,不僅是對他們生活的照顧,更是對人性的呵護。
人到暮年,應該還有未來,這是這個社會還有未來的象徵。老年,能否得到社會的照顧,是否依然受到尊重,是這個社會是否值得稱道的理由,就是這個社會的未來。香港今天的社會發展,就是這群長者年輕時胼手胝足的打拼才有的成就,社會要好好回饋他們、照顧他們。不能以功利的角度去衡量長者的經濟貢獻及價值,他們不是社會的負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