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梅首相爭取跨黨派共識面臨六大可能
英國首相文翠珊贏得了對她的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後,已經開始尋求在脫歐問題上的跨黨派共識。但隨著周二(15日)議會拒絶批准她的脫歐計劃,下一步英國政局可能會有什麼走向?
一、無協議退出歐盟
如果英國脫歐沒有受阻,英國在3月29日退出歐盟將成為自動設定的立場。
英國於2019年3月29日離開歐盟的立法已經出台。
而且,無論如何,按歐盟的規定,也意味著英國屆時將離開歐盟。
政府可能希望通過一些立法,為無協議脫歐做凖備,但這並非一定必要。
1月8日,對英國有可能無協議脫歐感到不滿的議員們在議會投票中擊敗了政府,並且投票限制了英國財政部提高某些稅收的權力。
此舉被視為是象徵性的,因為政府可能會找到另一種融資方式,但這表明議員們將試圖阻止無協議脫歐。
二、議員們舉行第二輪投票
文翠珊政府可能會大致堅持目前的協議草案。
文翠珊曾表示,她將與其他政黨的資深政治家討論如何實施英國脫歐計劃。
這可能涉及需要歐盟方面做出一些小的調整,並可能要求對協議草案進行一些小規模的修改。或者,對英國離開歐盟後,英歐雙方未來關係的談判將如何進行做出承諾。
無論是哪種情況,計劃都是很快在英國議會再次投票。
如果政府還是拿出和上次完全一樣的協議,政府可能會遇到麻煩。
英國下議院有一個基本原則,即不應該要求議員在同一屆會議上審議同一問題兩次。
不過,有人認為,如果議會的意願發生改變,這一規則就不再適用。
而且,無論如何,議長可以選擇允許進行第二次辯論。
三、重大的重新談判
政府可以提議和歐盟談判一項新的英國退出歐盟協議。
這不是進行小調整和進行第二輪投票的問題。
相反,可能會有一個徹底的重新談判,這會需要一些時間,很可能需要讓第50條款延期以推遲英國退出歐盟時間。
這將有兩個關鍵步驟。首先,英國必須向歐盟提出退出的延期請求。這是可能得到批准的,但前提是所有歐盟國家都能在歐盟理事會的表決中同意批准。
第二,英國政府必須提交一份法定文書,以期改變歐盟法規中”退出日”的法律定義。議員們將有機會就這一改變進行投票。
如果歐盟拒絶重新展開談判,英國政府將不得不做其他選項的凖備。
四、舉行另一次公民投票
政府可以選擇再舉行一次公投。
與重新談判或提前大選一樣,這很可能需要延長第50條款。如果要在3月29日之前舉行英國公民投票已經來不及了。
而公投不可能自動發生。公民投票的規則由2000年英國法律中的一個名為《政黨、選舉和公民投票法》規定。
現在還必須有一項新的立法,才能舉行公投,並確定規則,比如說允許什麼人投票。
這無法操之過急,因為選舉委員會必須有時間就公投問題進行審議並提供諮詢意見。
然後才能在立法中對這一問題進行界定。
一旦立法獲得議會批准通過,公投也不可能立即舉行。在進行公民投票之前,必須有一個法定的 “公投期”。
倫敦大學學院憲法問題小組專家建議,上述所有必需步驟的最短時間約為22個星期。
即使時間可以縮短一點,3月底之前肯定是來不及了。
五、政府提議舉行大選
文翠珊可能會決定,擺脫僵局的最佳途徑是提前舉行大選,以便為她與歐盟達成她所期待的協議獲得政治授權。她並沒有權力隨意宣佈舉行大選。但是,就像2017年那樣,她可以要求議員們根據《固定任期議會法》的規定進行投票,支持提前大選。
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的議員支持這一舉措才能大選。選舉的最早日期將是 2 5個工作日之後,但也可能時間更長。首相將選擇確切的日期。
與重新談判計劃一樣,這一行動方針也可能涉及向歐盟提出延長第50條款的請求。
六、再次舉行不信任投票
工黨可能在任何時候在議會提出另一個對政府不信任動議案。
根據2011年《固定任期議會法》,英國大選只能每五年舉行一次。下一個按計劃將於2022年舉行。
但不信任投票讓議員們決定是否希望政府繼續執政。該動議案必須包括以下措辭: “本眾議院對女王陛下的政府已經完全沒有信心”。
如果大多數議員投票支持通過該動議,那麼它將開始14天的倒計時。如果在此期間,現任政府或任何其他替代政府無法贏得議會的信任投票,那麼就會宣佈提前舉行大選。
這次選舉至少在25個工作日內無法舉行。
其它可能選項
歐洲法院曾做出裁定,英國單方面可以合法撤銷對第50條款啟動、取消英國退出歐盟。這不需要其他 2 7個歐盟國家同意
由於英國政府仍致力於退出歐盟,因此,在發生這樣的情形之前,很有可能發生前述的重大事件,比如再次舉行公投,或政府出現更迭等。
文翠珊在黨內擊敗對其領導能力挑戰之後,按保守黨的規定,意味著她在 1 2個月內不會再面對另一次同樣挑戰。
但無論如何,如果她無法讓脫歐協議獲得議會批准,而她也不准備改變路線方針的話,她隨時可以決定辭職。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將引發保守黨領導位置的競選,導致新首相任命。
如果議員們針對她發動並通過”譴責動議”–這有點像不信任投票,但沒有同樣的自動後果, 她同樣會面臨辭職的壓力。
這又可能導致首相換人,甚至政府換屆。
不過,不論是誰最終執掌大權,誰都還將面臨同樣的英國退出歐盟的上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