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是萬華媒體主要營業來源[/caption]
買家公司由青島西海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最終控股。該集團是青島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大型國有企業,於2012年成立,擁有8個子公司,主要從事土地和房地產開發。其中一間名叫青島西海岸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從事媒體影視相關業務,是萬達影視傳媒的投資人之一。
這是繼阿里巴巴去年以20億港幣收購《南華早報》以來,第二家中資大手筆收購香港媒體。從資本影響來說,很難說中資進入會不會對這些媒體帶來本質的變化。無論是《南華早報》還是《明周》,中資都是從馬來西亞富商手中接盤。而且這兩位富商郭鶴年和張曉卿都將大陸作為投資重鎮。
中資的豪買固然可以給媒體續命,有資金才能有資源有人才。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搶佔某種地位或影響力,錢不花在刀刃上,也會成為媒體轉型的掣肘。
一些人看好阿里巴巴加入南早。因為這個互聯網巨頭很可能像亞馬遜收購華盛頓郵報一樣,為傳統媒體注入新的技術活力。自從阿里巴巴四月接手以來,最明顯的變化是於4月5日取消了付費墻。在取消付費墻之前,南華早報表示是擁有月用戶超過250萬人次的訂閱服務平台。馬雲曾說:「我們的重點應該在於如何能通過改變,更好地適應我們的讀者的閱讀習慣。在傳媒產業為其未來發展轉型之際,這就是我們需要做的事。」從公開招聘來看,南早也在大量招聘記者和技術人員。阿里巴巴管理層也曾對南早內部員工表示不會進行裁員。
與此同時,媒體連連出現的一些事件也讓人對香港媒體瀰漫的政治氣氛覺得詭異。8月1日,各大新聞網站上流傳著一篇「香江健筆」、時評人練乙錚的告別信。練乙錚在信中表示自己為《信報》寫專欄陸續達25年,今年3月底被告知因為報紙經營困難,稿費削減約六成。7月底,信報總編輯發郵件通知他要改版停欄。信中雖無責怪之意,但是可以看出筆者的無奈和忽然被告知停欄的怪異。同日,東方日報旗下的東網刊登對內地維權女律師王宇的專訪視頻和文章。王宇被控「顛覆國家政權罪」,被羈押近一年。東網記者稱在天津一家餐廳對獲准保釋不久的王宇進行專訪。王宇在採訪中承認被外國勢力利用,炒作維權事件,並「對自己過往的所作所為,感到後悔」。
7月25日,英國《衛報》發文對《南華早報》如何獲得一篇專訪表示質疑。7月7日,內地維權律師助理趙威在被拘留將近一年之後宣布獲釋。3天之後,《南華早報》通過電話訪問了趙威,並發表了獨家專訪,稱趙威對自己的維權工作感到後悔。《衛報》引述消息人士稱,趙威獲釋後,在家人和律師都無法聯繫到她的情況下,接受《南華早報》專訪。該專訪經由中間人安排,但是《南華早報》並未透露此人身份。
裁員與倒閉潮全面襲來
2015年紙媒的倒閉潮、裁員潮現在看來只是開始。16年更是迎來了電視台和廣播台的謝幕。
[caption id="attachment_2600" align="aligncenter" width="450"] 青島西海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caption]
今年2月,兩家左派報紙文匯、大公報宣布合併成立「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表示會各自出報,并整合現有資源,統籌採編和技術,發展融媒體。而繼去年壹傳媒旗下的《忽然1周》結業後,壹傳媒繼續精簡開支。今年3月底,面向年輕讀者和中學生的周刊《FACE》印刷版停刊。《壹週刊》再次重組,共裁員約100人。4月1日,香港第一間電視台亞洲電視正式停播,遣散160名員工。8月8日,商業廣播電台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DBC)宣布將交還廣播牌照給政府,並將於一個月後遣散100多名員工。
大資本創辦新媒體
在傳統媒體全面萎縮的情況下,去年出現了兩個大資本投入的新媒體,備受矚目。
一個是由海歸律師蔡華及合夥人投資的端傳媒,這是一個存在於香港的特別媒體:做港媒很少做的深度報道;行文表達不那麼對港人口味,但在台灣十分受歡迎;採編團隊內地、香港和台灣的人數各佔約三分之一。端媒體進行了不少新鮮嘗試:做電商;編書、賣書;搞直播。亞洲出版協會(SOPA)「2016年卓越新聞獎」中,端傳媒獲得了「卓越資料圖像優異獎」和「卓越特寫攝影榮譽獎」兩個獎項。
另一個是《明報》前老闆、香港商人于品海投資的香港01,定位為「倡議型媒體」,約有400多人,走網絡結合紙媒的路線。每週五出週報,從內容和規模來看,是欲打造為綜合類新聞媒體。比較突出的是偵查組做的系列調查報道,包括「套丁」、電子廢料調查、殘疾院舍虐待黑幕、巴拿馬文件等。
電商、訂閱、廣告都是探索盈利的方式。但是這麼短時間不足以維持上百人的團隊。兩家媒體目前臉書都已經有了十幾萬粉絲,與傳統媒體信報和網媒立場新聞不相上下。在資金穩定的情況下,這兩個大兵團已在香港傳媒生態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眾籌資金 做調查報道
2015年6月,一個專做調查報道的眾籌目標超額達成。發起人是前無線電視記者吳曉東。原本預計籌集300萬港幣,吳曉東最終籌到了450萬港幣。他以籌集的資金成立傳真社,計劃運行一年。
傳真社於5月26日發布首個調查報道。調查發現台山核電站核心部件為中國製造,存在安全隱患。之後又報道了前高管涉嫌霸佔官地建豪宅,以及中國製造的新加坡地鐵出現裂紋被退回內地。
香港主流媒體包括明報、南華早報、蘋果日報、東方日報、香港電台等幾乎都引述過傳真社的調查發現。傳真社製作視頻預告、向媒體供稿、轉載被引用的媒體報道、其他媒體跟進突破、追問當事者、後續報道等,這一系列環節,既吸引讀者,也推進了調查和事件發展,增加了影響力。中英文雙語報道也方便了英文媒體的報道,增加了國際影響力。香港媒體有做調查報道,但是議題和內容偏本土。而傳真社的一系列方式突破了這個局限,成為香港媒體中少見的生產具有影響力的調查報道產品。■]]]]> ]]>
(Visited 11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