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人數下跌 台灣院校吸引力不再 文/黃盛楓
由於香港升學壓力及高昂學費,許多港生選擇赴台升學。然而,近年來,港生無論是申請赴台或實到人數均出現下跌跡象。與之相反,港生赴大陸升學人數出現上升的跡象。
[caption id="attachment_240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85"] 兩岸政局不穩對陸港澳學生赴台升學有一定的影響[/caption]
香港教育資源緊張,由教資會資助的「八大」(UGC-funded Universities)學士學額約有一萬二千個,但考生人數卻遠超此數。在學制改革前,高級程度會考(HKALE)的考生早已超過三萬人。自2012年因應改革的中學文憑試(HKDSE)舉辦以來,考生更突破七萬人,每年只有不足兩成考生能夠入讀八大,遠低於台灣、韓國、日本等周邊地區。
在考生人數大增、學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赴台灣升學成為不少香港考生的出路之一。調查顯示,香港學生更願意選擇赴台升學。然而,近年港生無論是赴台灣申請或是實到人數均出現下跌跡象,陸生和澳生亦是如此。
日前,台灣陸委會港澳蒙藏處處長杜嘉芬公開表示要維繫與香港的良好關係,創造友善的交流環境,今年將配合「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加強延攬港澳專業人才,但無論是大陸高校吸引力的提升,還是兩岸政局不穩的影響,都令台灣高校的吸引力逐漸下降。
台灣院校優勢明顯
由於「334」新高中課程改革後與台灣和大陸學制接軌,並且於2012年開放以文憑試成績申請入學的管道,成為港生外地升學的選擇之一。據香港學友社近幾年對應屆文憑試考生的調查顯示,每年有意赴台灣升學的人數都超過調查人數的四分之一,而大陸則不足兩成。目前,台灣有近八千名在讀港生,雖然他們赴台的緣由各不相同,較香港便宜的學費,相對較低的入學要求,多元化的科系選擇一直是台灣院校保持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就讀國立成功大學二年級,法律和歷史雙主修的陳同學接受《超訊》訪問時表示,自己鍾情於人文學科,但文憑試成績未達到香港相關學科的入學要求。而且香港的公開大學(非八大)或者其他副學士課程,非自己興趣之餘,還要背負一筆學生貸款,最後還是選擇了赴台灣升學,至少能夠入讀當地較有名的大學以及自己感興趣的科系。 剛畢業於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的港生Sunny認為,像台灣這類專門培養體育老師以及戶外活動人才的大學課程,在香港幾乎沒有:「我們的課程涵蓋潛水、攀登、沖浪等運動知識和實踐,在香港都較難接觸,學習成本也很高。」港生有下跌跡象
然而,多年的調查都顯示文憑試考生更願意赴台升學,早前還有報導指出港生赴台讀大學,兩年上升百分之十四,台灣應該吸引了不少港生。然而,報導中引用的數據實為2015和2017年在台港生的總人數(含本碩博、專科及先修班,分別是7326和8325人);若比較2016和17年數據(分別是8183和8325人),會發現人數只上升了百分之二。 實際上,近年港生無論是申請赴台或實到人數均出現下跌跡象。據台灣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提供的數據,近三年港生赴台學士班「個人申請」及「聯合分發」的報名人數均連年下跌,前者從2016年3008宗至今年1889宗,下跌百分之三十七;後者從2016年1269宗至今年499宗,下跌六成。據台灣教育部統計,2017年學士班一年級香港新生人數有1645人,較2015年的2300人下跌四成。 其中原因,除了香港本身考生數量減少之外,與赴陸升學的人數增加不無關係。大陸吸引港澳台生源
不光是港生,近年大陸和澳門赴台升學的學生人數均出現下跌。這與大陸的情況形成反差,港生申請赴陸升學的人數不僅未受影響,反而有所上升。據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發佈的數據,免試計劃的申請人數較為穩定,雖2016年的報名人數較2014年下跌了百分之十七,但今年的人數則有所回升,比2016年上升百分之二十,從2689宗升至3216宗。透過聯招考試和六大自主招生通道報名的港生亦有所增加。 留學中心主任認為,增長與大陸學校的排名提升有關。加上兩地政府大力推動,增設資助計劃和升級獎學金,使赴陸升學更具吸引力。其實不單是香港,澳門和台灣赴陸的人數亦同樣錄得增長,可見港澳台三地對大陸升學的信心正穩步上升。有赴陸升學的港生認為,兩岸在發展上尤其是經濟和科技方面差距日漸明顯,赴陸對未來發展更有優勢。 不過,亦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受訪者認為,相比起台灣,難以接受大陸網絡管制的「高壓」及社會環境:「我想應該沒有多少香港人喜歡大陸,因為接受不到他們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在暨南大學就讀的王同學反駁:「其實管制並非如外界般誇張,同時是親身瞭解大陸情況和觀點的好機會,不只是道聽途說的刻板印象。」兩岸對峙影響學生交流
除了中國大陸高校吸引力的提升,兩岸政局不穩對學生赴台升學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陸生。據台灣教育部的數據顯示,自蔡英文上台以來,原本穩步上升的赴台陸生人數出現明顯下降,相比2015年3019人下跌至2017年的2139人,大減三成,而交流生亦減少近一萬人。 前者的主要原因在於大陸將赴台就讀學士班的名額大幅削減,從2016年的2136人減至2017年只剩1000人。陸生赴台求學還可能面臨雙重壓力,2017年爆出大陸有關部門曾以「成大搞台獨」為由阻礙陸生赴台就讀,在經過反映和調解後才放行。台灣對陸生的待遇與其他境外生亦有部分差異。 有陸生向《超訊》抱怨,台灣移民署禁止陸生打工,以致無法掙取生活費用:「在校內也無法擔任老師的助理,學校給予陸生的獎學金也特別少,每年每個院居然只有一個名額!」問及何以仍然作出赴台的決定,該名陸生指出希望能看看大陸以外的世界:「相比起到香港或者外國,台灣的學費和生活費還是便宜很多。況且這裏的老師和同學都很友好,雖說大陸經濟更發達,但台灣人情味更濃。」 兩岸政治紛爭波及學生層面,從日前「學生間諜」的報道可見一斑。不過台灣自身亦面臨著經濟發展和人才流失等種種問題。儘管台灣陸委會港澳蒙藏處強調加強延攬港澳專業人才,但本質問題不解決的話,恐怕難以吸引香港乃至於其他地區生源。 兩岸四地學生能夠互相交換是一件好事,有助各方進行人才以及文化交流,不應加設限制,讓年輕人親身瞭解不同的社會,減少互不了解所造成的誤會和紛爭。]]]]> ]]>(Visited 15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