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女性街頭怒吼 是什麼讓法國女人不再優雅? 孫雅靜 綜述
根據英國民調機構Yougov早前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相比其他歐洲國家,在社會風氣一貫被認為「自由開放」的法國,女性往往對一些隱晦性騷擾行為的「寬容度」更低。
此項調查旨在研究比較歐洲不同國家對性騷擾這一行為中隱藏的大面積「模糊地帶」的具體界定,向德國、英國、法國、丹麥、瑞典、芬蘭和挪威7個國家共8490名被測試者發送了問卷,以探求不同地區的人們往往對這種界限的態度差異。
調查中以「瞄胸」——這一對女性來說非常不禮貌的行為為例。研究結果顯示,德國只有29%的受訪者認為這是性騷擾,丹麥的比例只有26%。相比之下,法國女性卻有約一半的受訪者將其視為性騷擾。甚至連「眉來眼去」這種眼神上的挑逗行為,法國人的「寬容度」很低,僅有23%的受訪女性認為這種「放電」「送秋波」無傷大雅。
由此可見,法國女性並非如大家想像中那樣對性有著更開放、包容的態度。反之,她們對性暴力這一議題更加敏感,也更強調社會對於女性的保護。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法國女性所面臨的性暴力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據法新社報導,法國巴黎上周六(11月24日)有超過3萬多民眾走上街頭遊行,對法國社會針對女性的性暴力表達憤怒。
不少示威者均穿著代表反性暴力的紫色衣服,高喊「厭惡強姦」、「停止對性暴力罪犯免責」及「女性從不應對她所受的性暴力負責」等口號,同時要求政府調撥資源解決長久以來法國女性面臨的暴力問題。
遊行隊伍雖然大多數由女性構成,但其中也有不少男性參與。法國當地媒體採訪了住在雷恩的19歲遊行參與者唐基(Tanguy)。他表示:「這是一場無分性別的運動,這不僅是反對女性性暴力,而是一場男女性同樣面對不平等的鬥爭」。
據悉,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女性使用暴力日」,遊行正是在這一背景和回應下舉行的。法國媒體報導,發起遊行的德哈斯(Caroline de Haas)表示,法國全國各地共有約5萬人走上街頭參與示威活動,同時也是為了回應「女權主義浪潮」以及紀念「#MeToo」運動一周年。法國當局表示,法國其他城市如里昂、馬賽和雷恩等共有約1000人至2400人遊行。
而此次遊行示威的浪潮更蔓延至歐洲多國。義大利首都羅馬有數千人冒雨回應示威,在瑞士日內瓦及希臘雅典也有數百人示威。
遊行抗議不斷 法國性暴力問題引眾怒
其實,這並不是近期內法國女性第一次為對抗性暴力舉行的遊行示威活動。 早在10月下旬,數千名女性就開始在法國11個城市舉辦遊行,高舉寫著MeToo#運動的旗幟,表達對性暴力猖獗的怒吼。集會策劃者曾表示,她希望確保女性的訴求能「超越社交媒體」,真正付諸行動,「有些女性無力獨自面對侵襲,而團結可以讓我們更強大。」
法國政壇、娛樂圈性侵醜聞成導火索
隨著好萊塢爆發一連串的性侵醜聞,事件不僅在美國影壇發酵,更引發各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的回應,上千名法國女性也發起行動,而法國多位名人接連遭到與性暴力有關的指控。 先是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的領導階層因為對兩名黨員遭到性騷擾的申訴置之不理而遭到民眾猛烈的批評。之後法國國會議員艾倫(Christophe Arend)又遭到其助理的性侵指控,他被指曾試圖解開女助理的內衣、還動手摸了她的胸部。 除了政壇外,這起風暴還燒到了法國娛樂圈。一名法國版「達人秀」的評審遭到性暴力指控,導致節目停播;之後定居法國的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又傳出新的性侵指控,而他本人早在1970年代就曾因性侵13歲少女而被起訴。 正是這些性侵醜聞接連曝光,成為了引發眾怒的導火索,使性暴力議題再一次走入法國民眾的視野。 其實,法國女性遭受性暴力問題一直以來都很嚴重。法國政府早在2014年就發佈過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法國高達20%的女性都曾在工作場合遭到性騷擾;2016年一年中法國有115名女性因家庭暴力而喪生,占法國兇殺案的14.5%。根據2017年的官方數據,法國每天有超過250名女性遭到強姦,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在工作中曾被性騷擾甚至被性侵。法國政府終於發聲,報警平台週二上線
由於11月25日的遊行規模浩大,給法國社會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而一直對於此項議題不夠重視的法國政府,也在壓力迫使下不得不發聲。 25日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在社交網站Twitter上發文:「反對女性性暴力的鬥爭每天都進行中,但我們的社會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每個人都必須採取行動和抗爭,因為這是每個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