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周三(24日)通過,歐盟所有成員國禁止使用包括吸管、塑膠餐具等一次性塑膠製品。限塑令仍須通過若幹程序障礙,但預料可以通過。歐盟希望,限塑令在2021年前可在所有成員國生效。

歐洲議會以571票比53票,表決通過這項法案。該法案鎖定一些最常見汙染海洋的塑膠製品。禁用清單上列出塑膠餐具、棉花棒、吸管、攪拌棒和氣球桿,主要因為這些產品已有替代品,例如紙吸管和硬紙容器。其他「尚未有替代品」的塑膠製品,每個成員國仍必須在2025年前減少25%,例如漢堡盒和三明治包裝。這項法案同時呼籲食品與飲料業者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容器,例如塑膠杯等。 哪些已經行動起來 除了多年來引起人們重視的塑料袋,如今塑料吸管也成為了焦點。歐盟、英國、印度甚至麥當勞等速食巨擘,都已率先停止使用塑膠吸管。 英國政府4月表示,他們計劃禁賣包括吸管等一次性塑膠;歐盟隨後在5月跟進;印度當局6月稍早也表示,商業首都孟買的漢堡王、麥當勞和星巴克因違反禁令、使用一次性塑膠而遭罰款,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更已誓言,要在2022年前讓印度的一次性塑膠消失。 有些公司也開始採取行動。在英國和愛爾蘭,麥當勞已誓言要在2019年前完成轉型,全面使用紙吸管。法國的麥當勞則是在測試替代選項。 希爾頓(Hilton)飯店集團5月也承諾,要在2018年結束前,讓旗下650家飯店全無塑膠吸管。他們在聲明中說:「每年(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省下的吸管若排成一列,長度會超過塞納河(River Seine)。」 塑膠吸管的替代物大多貴上不少,摩納哥的五星級飯店蒙地卡羅皇宮(Monte Carlo Palace)因此引進生物可分解吸管,也有人使用生義大利筆管麵和竹吸管。 人類糞便首驗出微塑膠粒 近日奧地利科學家首次於人類糞便樣本中發現微塑膠顆粒,代表微塑膠顆粒可能已侵入人類食物鏈,情況令人關註。 這次是一個小型研究,科學家檢驗了8名分別來自歐洲、日本和俄羅斯實驗參與者的糞便樣本,發現8個樣本均有微塑膠顆粒,直徑介乎50至500微米,當中每10克樣本中,科學家已發現20個微塑膠顆粒,最常見種類是聚丙烯(即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即PET)。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這些微塑膠來源不明,但根據此次實驗結果,推斷全球有多達一半人口的排泄物含微塑膠。他們指出,科學界對微塑膠進入人體後影響的認知少之又少,但警告說微塑膠可能會影響腸道消化系統免疫反應,或有助有毒物質及病原體傳播,呼籲社會應減少使用塑膠及回收塑膠。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根據美國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每年有800萬公噸塑膠被倒進海洋,即每秒就有250公斤塑膠被倒到海裡。 在2015年,海龜保育團體The leatherback Trust的研究員Christine Figgener與其團隊在哥斯大黎加發現一支欖蠵龜的鼻子裡卡住了一根長約10公分的吸管,最後用鉗子才幫忙將其夾出,過程中,欖蠵龜因為痛苦不斷掙紮,甚至還出血。 在北太平洋的中途島上,生活著大量的信天翁,然而裹挾著塑料汙染物的洋流長年累月的侵襲著中途島,棲息在島上的信天翁因無法分辨食物和垃圾,總是誤食塑料垃圾,因受飽腹感折磨最終悲慘死去。 曾有一名美國攝影師克裏斯·喬丹歷時8年歲月,專門拍攝了一部以海洋垃圾如何殺害信天翁為主題的紀錄片。紀錄片中,信天翁的周圍滿是散落的海洋垃圾,曾經的美麗棲息地不復存在。 BBC在錄制其紀錄片《藍色星球2》時說,在海上拍攝期間,幾乎很少有看不到塑料的時候。 一名歐洲議會議員說,如果不採取行動,「到了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製品會比魚還多」。 2018年10月18日 香港綠色和平發布全港首個河流塑膠汙染影像分析研究,發現經主要河道流入大海的香港塑膠垃圾數量驚人,單是城門河大圍段每年就有逾1750萬件塑膠垃圾直接流入海洋。 2018年上半年,中國三大外賣平臺美團外賣、餓了麽和百度外賣每天送出約3390萬個外賣。這意味著每天至少同等數量的餐盒餐具被丟棄。而根據餓了麽於2017年發布的《中國外賣消費大數據洞察》,中國O2O外賣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6年的1000多億元(約146億美元)爆發性增長到2020年的7000億元(約1021億美元)。外賣塑膠垃圾可能隨著行業規模擴大而迅速惡化。]]]]> ]]>

(Visited 4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