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關心香港中醫藥發展 馬超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中醫藥專家張伯禮支持香港建立中醫院。香港的科技、金融、法制、人才等優勢,有助中醫藥國際化、現代化和規範化。
曾經力主要建中藥港最後不了了之的香港,20年後卻引來了香港中醫藥發展的又一盛事。首屆由香港註冊中醫學會主辦的“國際中醫藥香港高峰論壇”,吸引了逾1,200名中醫及業內人士出席活動。眾多中醫藥界的大腕雲集香港,為香港的中醫藥發展獻言建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中醫藥專家張伯禮也受邀參會,並第一位作題為《新時代中醫藥發展的機遇與任務》的主旨演講。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了論壇,林鄭月娥在講話中提到,本屆香港政府將推動中醫藥發展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將會落實“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的多項建議,包括籌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
張伯禮認為,香港建第一間中醫院非常有必要。因為香港科技非常發達,人員交流和中外交流頻繁,適合作為中醫的橋頭堡,應該建一個中醫院。規模不一定要非常大,但是一定要有中醫的特點。同時,管理上,要結合現代化的醫院管理;病源上,要敞開,不單為香港人,還為海外的華僑和外國人,尤其是東南亞一帶的人們服務。
近年,中醫藥的發展及影響力在國際舞台上日漸受到肯定,不少外國運動員更選擇以中醫拔罐治療運動勞損及傷患,這使國際媒體爭相撰寫有關中醫療法的報導,令不少外國人開始關注並接受中醫藥治療,可見中醫藥治療的應用範疇之廣,可以造福人類。而中醫在科研、臨床等方面亦受到國際關注,因此中醫藥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成為這次高峰論壇焦點之一。
香港的中醫藥高峰論壇剛結束,張伯禮又趕往內蒙古通遼出席奈曼旗蒙醫藥發展戰略研討會。正在奈曼旗作扶貧專題的《超訊》記者與張伯禮教授不期而遇,聽說是香港來的媒體,張伯禮不忘寄語香港中醫藥發展,他強調:“的確,香港應該抓住中國中醫藥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機遇,發揮學術、科技、金融、法制、人才等優勢,助力中醫藥國際化、現代化和規範化。”
作為出席戰略研討會的專家,張伯禮深受與會代表的歡迎,在眾人簇擁中和眾多提問中,他對《超訊》表示,中醫藥幾千年積澱,在這方面獨具造詣;中醫學的養生保健在全球只有中國人有,別的國家都沒有,所以說養生保健是中醫藥以後面臨的最大需求。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會認識到中醫藥是一個偉大寶庫,中醫藥的很多東西都值得挖掘,而中醫藥將在人類健康事業中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張伯禮和香港早有淵源。 2008年,香港人在抵抗那一場難忘的SARS時,張伯禮也在北方緊張地防治SARS中。當時他擔任着天津市中醫治療SARS總指揮一職,組建中醫醫療隊,開闢中醫病區,應用中醫藥在控制病情惡化、改善癥狀、穩定血氧飽和度、激素停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總結的SARS發病特點和證候特徵、病機及治療方案,被WHO頒布的《SARS中醫治療方案》收錄,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伯禮院士教授是博士生導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還是國家“重大新葯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務院醫改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帶頭人,兼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中醫學類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等等。
一大堆頭銜,是因為他對中國中醫藥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張教授同時還致力於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藥現代化研究,開展血管性痴呆(VD)系統研究,制定了VD證類分型標準和按平台、波動及下滑三期證治方案;明確了中風病中醫證候和先兆症動態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研究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的作用機制;連續承擔三項“973”計劃專案,開創了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新途徑;完成了首個中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和關鍵技術;開拓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領域,推動了中藥產業技術升級。
“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並不落後,現代生命科學所遇到的很多困難和挑戰,將從中醫藥學中得到啟發。”30多年來,張伯禮致力於用現代科學技術繼承和發展中醫藥。
張伯禮教授從中醫中藥到健康,侃侃而談。正如張教授所言,現代醫學模式正在實現從治病到健康的轉變中。什麼叫健康?就是養生保健治未病,讓人不得病的醫學才是好醫學,讓人不得病的醫生才是好醫生,這是我們的醫學應該追求的目標。中醫藥,離不開中藥、中醫兩個方面。
中藥如人 惡劣環境出好葯
中藥需要適合的生長環境,人們常常認為那一定是優良的環境。張教授所說的恰恰相反,他說,中藥是抗逆性的,越是惡劣的環境往往越出好葯。“葯跟人一樣,惡劣環境才能出人才,叫抗逆性生長。同理植物葯它也要抵抗惡劣環境,促進自身的生長,它要分泌很多次生代謝產物,這些次生代謝產物就是藥效物質。所以越是惡劣的環境下越出好葯。”
當然,中藥不僅需要抗逆的生長環境,更需要科學的種植採摘,也離不開規範化的市場流通。對於中藥材的詬病,市面上存在着諸如多化肥、重金屬、葯蟲子等擔憂,即中草藥在種植、採摘、銷售等各個環節可能產生的問題,讓一部分人對中藥產生疑慮或顧慮。對此,張教授早在十年前,就建立大型葯企的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聯盟。既保證了市面上藥的質量,也讓資源得到有效配置。
對於每家企業來說,專業化種植,對技術員和土質是效益最大化。對於患者來說,這是莫大的福祉。十年來,這個平台越做越大,非常受歡迎。共享共建,細細想來,張教授早在十年前,就有超前意識地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思維和市場規律。
循證機理 不問中西問健康
有了好的中藥材,還需要好的科研者、從業者將其運用得到,繼而發揚光大。由於市面上的中醫中藥魚龍混雜,並且由於歷史原因導致好中醫真中醫的失傳,大多數人有着只信西醫不信中醫的看法。一部分中國人,會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呈現出西醫壓倒中醫的態勢。但是,大部分人群正在逐步接受中醫。對此,張教授認為,中醫要秉承療效,引進現代科學和技術。只要有效果和療效,並在堅持自己優勢的情況下不斷引進現代科學和技術,張教授娓娓道來,從理論依據、藥效療效和循證證據三個方面,闡釋中醫藥如何不斷證明自己,一定會有更多人慢慢接受。
張伯禮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上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今天,他堅持在教學一線指導研究生、親自給本科生授課。他言傳身教,先後培養了博士後、博士、碩士共140多名。“培養出一批超過我的學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他常說:“一流的醫生,應該坐下來會看病,站起來能演講,閉上眼會思考,進了實驗室能科研。”